关注教学细节提升学习品位浅谈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学业测评远非改名这么简单 失误也能变得美丽例谈改变思维模式体验积极教育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1期 总第5067期 2015年06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1期  下一期
学业测评远非改名这么简单
来源: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作者:王海平 发布日期:2015-06-25 09:10:4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考试”一词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实实在在的单元检测、期中检测、期末检测、阶段性检测依然如期而至,只是冠以“学业测评”的名字而已。诚然,专家学者的本意并非如此。但不少一线领导、教师总是认为学业测评就是考试,甚至认为学业测评是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其实,学业测评本非如此,素质教育也绝不排斥学业测评。那么,如何还学业测评本真面目,让学业测评融于素质教育之中,并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业测评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转变。
    首先,改变过于强调检测功能的倾向,发挥导向激励功能。
    学业测评具有检测、激励、导向三方面功能。但是当前的现状是:过于强调学业测评的检测功能,忽略了学业测评的导向、激励功能。尤其是一些领导不仅强化学业测评的检测功能,更赋予学业测评管理功能,把学业测评作为抓质量、抓管理的重要手段,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科教学进行检测,并把检测成绩纳入绩效考核之中,以期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结果事与愿违,不少老师“乐此不疲”地大搞应试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学业测评过于强调检测功能的倾向,注重发挥导向激励功能。这里的“导向激励功能”是指在学业测评的目标定位上重在导向、激励,而不单单是考核管理。学业测评命题应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师生通过学业测评来查漏补缺、展示成绩,并着力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师生通过学业测评体会到教与学的成功乐趣,激发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的情感。当学业测评成为师生的共同需要,它一定会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其次,改变过于强调横向比较的倾向,注重纵向成绩比较。
    有学业测评也就必然有成绩比较,比较的形式有纵向成绩比较,也有横向成绩比较。纵向比较中有班级整体成绩的比较,也有学生个体成绩的比较;横向比较中有学生个体之间的成绩比较,也有班级之间、校际之间的成绩比较。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学生个体、一个班整体的发展状况,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班级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以发挥学业测评的导向、激励功能。
    但是,当前的学业测评中,一些领导、老师往往只重视成绩的横向比较而忽视了纵向比较。只看到一 所学校、一个班级或一个学生的成功或不足之处,而忽略了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状况。这种只看学业测评结果,不看取得成绩的过程以及在原有基础上是否发展的评价方式,导致了“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只看学生现有成绩,不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提高”的应试教育评价观。而将每一个具体学生与前一次学业测评成绩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学生个体是否进步,鼓励学生奋发向上。通过纵向比较,让师生既看到成绩,又看到不足,更好地把握教学状况,让学业测评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动力。
再者,改变过于强调结果评定的倾向,注重学业测评分析。
    有学业测评就应有质量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才能知得失,才能确定师生取得的成绩及今后努力的方向,真正发挥学业测评的导向、激励功能。但是,当前的状况是只重视学业测评的结果评定,不重视学业测评后的质量分析。每一次学业测评之后,任课老师关注的是班中每个学生考了多少分,是否及格或优秀,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重要依据;领导所关注的则是各班具体名次,是第一或第二、还是倒数,并以此作为评价该学科教师教学实绩优劣的重要依据。这种只重视学业测评结果的评定而不重视质量分析的做法,也是导致应试教育“涛声依旧”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有真正发挥学业测评的导向、激励功能,让学业测评融于并服务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才能不断走向深入,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应有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