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成功复国后,吴越两国的最终走向如何?让我们通过史书去探知一二。
兔死狗烹,共苦却不能同甘
吴越议和后,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东山再起,于公元前473年成功灭吴。
勾践灭吴,离不开范蠡和文种这两位谋臣出谋划策。据《史记》记载,一雪当年会稽之耻后,勾践封功臣范蠡为上将军,文种继续为丞相,两人一时风光无限。但范蠡却深以为忧,认为勾践此人可以同患难却不能共富贵,于是写信为当年会稽之耻请罪,以此试探勾践的意思。
谁知勾践回信说要与范蠡分享国家,否则就杀了他。即使得到了一半国家,也随时会被诛杀,活得多提心吊胆啊!范蠡知道再不走恐有性命之忧,于是他果断放弃权力,立马携家人逃离越国,后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开启了后半生的经商生涯。其间他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散家财,成为远近闻名的“陶朱公”。
范蠡走之前,没有忘记给好友文种留信,直言勾践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劝说文种放下功名利禄,不要落得一个兔死狗烹的结局。
文种看见好友的留信,心有戚戚,于是对外称病,不去上朝。念及君臣二十年的情谊,文种此时还心存侥幸,觉得勾践不会如此决绝。
没想到这时,有人借机陷害文种,对勾践进谗言说文种意图谋反。勾践听闻后既不让人调查,也不传文种觐见分辩,直接派人赐给他一把宝剑,并说:先生教给寡人七种(《越绝书》中言为九种)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用,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被逼无奈,只好自杀了。
由此可见,《史记》中的越王勾践算是个城府颇深、心狠手辣的君王,他生怕自己的臣子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恩威并施,终成一代霸主
《左传》中记载,勾践吞并吴国后,踌躇满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战胜吴国后,他立即将之前吴国侵占诸侯国的部分土地还给了各国,令他们感恩戴德。然后北渡淮水,与齐鲁等国诸侯在徐州(今山东滕州)会盟,并顺利被推举为盟主。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越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这也代表了各国对越国实力的认可。
会盟之前,勾践还按照历代霸主的惯例,向周天子进贡,周天子也乐于做个顺水人情,派人在会盟仪式上正式授予勾践“伯”的称号。至此,越王勾践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他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从而可以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人相提并论。
有了霸主之名,当然得行其事。邾隐公荒淫无道,勾践干脆派兵把他抓到越国软禁,然后立其子为新一任君王。卫国发生政变,勾践收留了仓皇出逃的卫出公,联合鲁国和宋国共同出兵讨伐卫国那些“犯上作乱”的人。谁知卫出公不得人心,卫国军民誓死顽抗。勾践权衡再三,决定放弃卫出公,还收下了卫国人进献的珍宝和城邑。鲁国与邾国有领土争端,勾践就派使者舌庸前去协调,并最后于平阳达成了两国边界的盟约……
霸业难继,一代强国因内乱而灭亡
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公元前468年,勾践把越国的国都从会稽(今浙江绍兴境内)迁到了琅琊(今山东青岛境内),并沿海岸修建了一座长达七里的琅琊台。登上琅琊台便可眺望东海的无限风光,后世秦始皇又进一步扩大了琅琊台的规模,使之成为东海之滨一处恢宏的人文胜景。越国政治中心的转移,凸显了勾践称霸中原的雄心。
为了能与齐国、楚国相抗衡,勾践还建立了一支拥有八千名士卒、三百艘战舰的强大水军。
经过多年征战,越国的疆域南抵闽中(今福建),西接鄱阳(今江西),东尽大海(今东海),北邻齐鲁(今山东),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都是其势力范围,勾践成就了千秋霸业,越国成为春秋末期四强之一。可惜没过多久,他就因病溘然长逝,一代霸主就此陨落。
勾践死后至曾孙朱勾在位期间,越国国力还算强盛,不断对外征战,还吞并了滕国。然而朱勾是靠弑父弑君上位的,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榜样。自越王朱勾至越王无彊,发生了多次弑父与弑君的事件,引发了越国的内乱。而且连年的征战透支了国力,再加上吴人也趁机搅局,越国因此逐渐衰弱。
公元前313年,无彊欲重振越国昔日雄风,北伐齐国。但在齐王的挑拨下,他又转而攻打楚国。而楚怀王早已派召滑潜伏在越国五年,对越国情况了如指掌,故两国刚交战,越国便战败。越王无彊被杀,越国就此灭亡,一代强国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