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中,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导模式,或是教学名篇论著,往往会备受学校、教师的青睐,成为青年教师踊跃学习的对象,这也有利于校与校、师与师之间的借鉴和交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借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制造“学术垃圾”的不良风气。教师一味照搬教学理念模式、抄袭学术著作中的观念和想法,而这些“复制品”在运用到其自身教学实践中时就会产生本末倒置、“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些借鉴与被借鉴,抄袭与被抄袭的事件,也许就发生在每位教师身边。他们时刻目睹着,经历着……
教研中的借鉴与抄袭
教研之殇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 郑 丹
一转眼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已经七年了,这些年来我观摩过许多优秀教师精彩纷呈的课程,听过许多专家激情四溢的讲座,也读过些许与时俱进的教育论著,有时也会模仿学习,将之运用到我的日常教学中去,但常常不得其法。
记得第一次听窦桂梅老师的视频课程《游园不值》,我当时初入教坛,觉得窦老师的课堂无论是教师的点拨,还是学生的回答,都能让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励志要学习窦老师的教学方法。当时由于我不懂得在借鉴中加以提升,直接生搬硬套教学理论,将整个教学流程一字不差地“搬”到了我的课堂中,这些教学方法也不能“入乡随俗”。结果可想而知,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而我的课堂节奏也可以用“一团糟”来形容。究其原因,是我只学了形而未求其精。其实这也是当下很多教师在教研中的“通病”。
我身边有些教师,虽说课上得不是很好,但教育论文可是一大堆!其实某些教科研论文比赛、教研评比等只要参加并提交参赛费,都会有所“收获”。也许大奖拿不到,但小奖却是人人有。我也曾参加过几次类似的比赛,获得名次的同时我却并不感到欣喜。我知道我的这些教研论文有的只是拼凑而来,并无过多的实践价值,套用一句话:“我不生产论文,我只是论文的搬运工。”我感觉这样的教科研论文评比并无太大意义。
据我亲身体会,不少一线教师基本上每天忙于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学校大大小小的各种工作,这些工作中教研所占比例很小。一天下来,教师也会因繁重的工作而身心俱疲,但是在学术评比、职称评定的压力下,他们只能为了写论文而查资料,为了应付评比而制造“学术垃圾”!他们也有无可奈何的苦衷,任何一线教师都不会乐于造假,他们只是疲于造假!
但借口并不等同于理由,我们不能因个人的利益而推卸掉在社会中应尽的责任。我常想,这样的“教研之殇”又该如何面对,是继续随波逐流,亦或提出自己的想法、用实际行动改变困局?我想每位有良知的教师都会选择后者。其实优秀的教学经验、思想,都存在于我们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在借鉴其他名师的优秀论著时,可以对自己一个阶段或者一堂课进行整理、总结。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真实的、有价值的教研论文。当然,教师队伍也是成金字塔状的,能形成自己教学理论论著的优秀教师毕竟是少数。与其点评各种授课方式的优劣,不如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实践出真知”,在每一堂课程的细节中不仅要成功实践其他名师的教学方法,还要“由内而发”,构建出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我想从自身和外在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我们的教研工作定会有所改善!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无锡市育红小学 石 瑶
2010年9月,郭某的新书被网友指出抄袭日本一家动画公司出品的动画《命运长夜》。2014年4月,琼瑶在《花非花雾非雾》的官方微博发表给广电总局的公开信,举报编剧于某的剧本中多处剧情抄袭其代表作《梅花烙》。近年来,不仅在影视娱乐圈,在学术界、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抄袭门”“借鉴帝”等词汇也是不绝于耳。广大一线教师,顶着评职称、评先进的压力,迫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不乏借鉴、抄袭之作。然而,在此现象背后,令人担忧的是教师们出现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悲哀,是学术界、教育领域没有灵动创新精神的悲哀。
那么,我们是否该摒弃旁人的思想和著作,闭门造车?当然不是,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那么,我们究竟该借鉴什么,如何借鉴呢?
传承经典。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家、经典的教育理论数不胜数,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齐勒尔的“五段教学法”等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思与探寻的。经典的教育思想需要也必须传承,它们就如同漫漫迷途中引你走向正确道路的路标,更是那沉沉黑夜中冉冉升起的启明星。
坚守自我。在百度搜索“名师课堂实录”,会出现一千八百多万个搜索结果,李镇西、武凤霞、薛法根、窦桂梅……名师的课堂教学各具风格、精彩纷呈,然而机械模仿、照搬的课堂,如同提线木偶,毫无生机。与其模仿照搬,不如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成为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自身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尺寸的大小,而在于能否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寻求思辨。要学会创新,我认为需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重反思,如《我国“村小”教育价值反思与重建》就是有自己独特思考和反思的研究成果;二要调查研究,如《医学与社会》刊登的《吉林省城市中小学课桌椅与学生身高符合现况调差》反映了实际问题,做了切实的调查,这样的报告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三是批判学习,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流本身就能产生火花,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论文,还要提出自己的思考,这就是促进与创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名优秀的教师,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学会创新,坚持做最好的自己,一定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教育之幸,也是学子之幸。
变随性抄袭为知性借鉴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耿怀海
在我看来,削足适履、邯郸学步式的随性抄袭理所当然应反对,而仔细研磨、含英咀华的知性借鉴应予以提倡。因为嫁接式、借梯登高式的教研理念,以及融入自己本色的知性借鉴,是符合教师成长需求,也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不然,我们在教研实践中也不会创造出经验交流、观摩学习、师徒结对等教研模式。
教研中的借鉴是教师们通过对名师优秀的、经典的教育教学思想、风格和成果等的剖析研究、对照比较,从而取精用宏,最终达至知性借鉴的本真,即知性借鉴的终极目标:形成自身独特鲜明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成果。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育年代,语文教师无疑是个杂家。我们需集文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于一身。我曾在教学中知性地借鉴过于漪、余映潮、王栋生、曹勇军、黄厚江等教育家前辈的教学思想,并深刻地剖析研究了他们教育教学思想的依归,将其深化为我一直倡导的“幸福语文”思想——是为生命而为的教育,也是用生命而为的教育,更是幸福的语文教育。不可否认,如果没有名师优秀的、经典的教育教学思想作为引领,没有在此基础上的借鉴与学习,就不会产生日后我渐成一家之言的教育思想体系。
为了践行、推广名师们的教育教学成果,我曾从宏观的角度,知性地借鉴了名师专著的思想建构,构筑起“幸福语文”的思想大厦。从微观的角度,我用名师的观点和课堂案例,佐证了“幸福语文”的“三维”科学性。依托“幸福语文”的教育宗旨,我创作出以生命情怀为骨架,以深度解读为砖瓦,彰显了人性之辉和哲思之美的教育论著。
我还践行了一批名师的教育教学风格,以思想促风格,知性地借鉴了他们的样态和品格,最终探索出了符合我教学特色和个人实际的教学风格和语文品质。在我看来,借鉴与抄袭之所以不好直接界定,关键是它们的使用手段较为接近。我们要更好地将两者加以区分,就必须明确借鉴与抄袭在最终目的上的不同。抄袭是为了获得现实利益,不加修改地剽窃、偷盗其他教师的教育果实;借鉴则是为了完善自身教育思想,构建教育风格,目的是提炼出与时俱进、独具创新的教学成果。在明确两者的不同后,我们在日后教研中将随性抄袭换作知性借鉴,就变得更加易于理解与掌握了。
我对知性借鉴情有独钟,亦倡导教师们提高教研中知性借鉴的能力,在感性与理性这两种思维逻辑的调和中,进行综合判断,从而达到更高的教研目标。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教育之路才更加幸福。
借鉴、反思中的成长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王忆恒
当今社会,教师的角色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些角色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一种研究型的学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教育管理理论,更要经常进行教育反思,在反思与总结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中,教育者要抽出大量的时间记录案例,将经验总结成理论,并通过实践来反复修正。然而,在高要求之下,为了追求成果,容易出现一种快餐式的学术成果,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教研抄袭现象。当然教研中的借鉴并不是令人尴尬或丢面子的事情,关键是要能在借鉴中吸取经验,提升反思能力。
在教育管理方面,管建刚老师提出的“表扬是一门学问”的理念让我深受启发。在实际操作方面,我尝试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并适时地给予表扬。开始时的确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学生在食堂用餐,学校要求用完餐后要擦桌子。起初有个别学生主动擦拭桌面,我发现了这个好现象,并在班级中表扬,给学生掌声并送上大拇指的贴纸。至此之后,我们班擦桌子的学生变多了,那些桌子被学生们当作宝似的反复擦拭,还有的学生会在我看得见的地方尽情“表演”。甚至有学生会问:“老师,等会儿会给我‘大拇指’吗?”我说:“如果不给你还擦吗?”那位学生坦率地摇头。于是,我索性先不表扬。在之后几天的观察中,我发现全班只剩两位学生还在坚持劳动。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不禁反思:同样是运用表扬的手法,其他教师可以使班级更加积极向上,而在我这里就有些变味了,学生们为了表扬而劳作,我为了维持他们劳动的积极性,就必须不停地表扬,这也使我的管理工作陷入被动。经过反思,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表扬的对象不应只是针对个人行为,而应将表扬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这件事情上。于是,我表扬那两位一直坚持的学生的同时,也不否定其他学生所做出的努力。至此之后,即便我不表扬,也依然有许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之中。
在这次“表彰事件”中,我在借鉴别人教育理念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联系自身的教育实际,达到我的教育目的。如果我一味照搬教研理论,不按照实际情况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教研之路上,教师需不断成长,其过程中可以模仿、可以借鉴,但自身也必须具备反思的能力。正如同一篇教案,不同的教师上课,效果不同;而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班级讲授,效果也不同,可见教育实际是千变万化的。优秀的教育理论也要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这正是我们所熟知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教育不是简单的“拿来”,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修正,才能将别人的优秀理论融会贯通,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
探索真理、传承文明,应成为每位教师的教育追求,但近年来,学术抄袭、教育造假等不良行为却愈演愈烈、俯拾皆是。从引经据典,到参考学习,再到“探囊取物”,可以看出,教研中的借鉴与抄袭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其中的关键,是看教师们持何种心态、为了何种目的而加以引用。借鉴是一个去粗取精、博采众长的过程;抄袭则是一种因循守旧、照本宣科的恶性循环。在借鉴的同时,教师们一定要坚守住那份难能可贵的教育初心与良知,请别将教研成果轻易“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