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冷暴力何时休
教育人生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6期 总第4925期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6期  下一期
校园冷暴力何时休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4-11-05 14:20:22

       最近,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参赛选手高浩元,一个拒绝被“娘气”标签化的大二学生,以反标签化和反校园冷暴力的主题登场,引发了许多人的情感共鸣。
       回想我们的少年时代,好像每个班上都会有那么一个被孤立的人——可能因为身形,因为不善言辞,因为各种各样奇怪的原因,大家提起他时,多是鄙夷。他也想交朋友,但没有哪个圈子愿意接纳他。
       再回首,总有一些规定还记忆犹新。西安一所学校让成绩差的学生戴绿领巾;包头一所学校实行差异化校服;慈溪一所学校3个男孩因不守纪律被罚脱裤子在操场上跑步……形形色色的校园冷暴力,发生在生生、师生,甚至师师之间。它在受害者的心中埋下了恐惧的根,不经意触碰,便会鲜血淋漓。

       从正视自己的冷暴力开始
       如东县丰利镇丰利小学 徐 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曾在国旗下的讲话里谈过“拒绝校园冷暴力”的话题。当时讲话的对象是小学生,因此未能拓展。其实,我更想对一些校长和教师说,在谴责校园冷暴力的同时,我们更需要自我反思和警醒。
       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我是否有过冷暴力的行为?仔细回想,是有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根据我的观察,可能绝大多数教师都或多或少有过冷暴力的行为。比如分班时因为分到了影响成绩的“差生”而大呼倒霉,冷嘲热讽;学生犯了一点错误,便大发雷霆;冬天里,寒风呼啸,天都黑了还不让学生回家,美其名曰“补课”,其实是一种“心罚”……
       校园冷暴力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方式很多,我认为“师源性”冷暴力在很多学校可能是“主流”。在某些奉行极端应试教育的学校,在一些教师的心中,学生只是榨取分数的工具,分三六九等。如今,虽迫于家长维权意识的提升,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有所减少,但一些教师采用冷暴力的方式来惩处、刁难或隔离学生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究其根源,当然有极端应试教育因素,有畸形考核机制的逼迫。其实,这些校长或教师,除了外部压力外,心中大多还暗藏着“小九九”。说白了,就是为了“政绩”或“业绩”,甚至只是面子,不择手段。换句话说,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心疼。
       客观地说,冷暴力普遍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就连我们教师本人也常是受害者。可悲的是,一些教师常常扮演了校园冷暴力的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双重角色。一位外地同仁告诉我,他所在学校不允许教师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但校方对教师却大张旗鼓地按考分排序奖惩,甚至要求居于下游的教师公开做“检讨”,并扣除其相应的绩效工资。
       在理念层面上,需要注意不能抹杀教师的正确批评和惩戒给孩子的正面激励,不能将这两者与校园冷暴力混为一谈。如何区分?正如光明日报记者刘茜所说:“冷暴力”与“正激励”之间只差两个字——尊重。
       在操作层面上,除了教师严于律己外,比如在小学中高年级或中学的晨会、班会课中,校长和教师能否有勇气来直面校园冷暴力的话题,不讳疾忌医?一个具体的个人,在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小心地呵护你,冷暴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那么是否可以让学生从小就掌握一些积极且合理的应对方法和策略呢?
       就我个人层面而言,我可能达不到视别人孩子如己出的境界,但起码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底线,良知在左,常识在右,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按教育规律办事。在某些过度竞争和过度教育的不良氛围中,作为教师,我们是否需要一点“舍得”之心?我以为,抵制校园冷暴力,首先得从正视自己开始。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南通市虹桥第三小学校 张 静
       近来,一些教育机构频出怪招,有学校给落后的孩子戴绿领巾;有学校给优秀的学生穿红校服;还有的学校按成绩优劣给学生发三色作业本。这些“趣事”给平淡的教育事业,“涂”上了鲜艳的“色彩”,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舆论普遍斥之为“校园冷暴力”。一条条生命的逝去在向社会警示,校园冷暴力不容小觑,杜绝校园冷暴力刻不容缓。
       我所在学校外来务工子女众多,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无人监管督促,也因此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好学的学生很自觉,不自觉的学生则破罐子破摔。我清楚地记得,曾经有一次英语课上,我批评了一个成绩良好的学生,我气愤地对他说:“你看看你今天的作业,错误率如此之高,字迹也十分潦草,连××都不如了。”话音刚落,那个被点名作比较的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顿时很后悔,自己无心的话也许伤害了两个孩子的自尊心。并且,我已经把那个学困生思维定势在班级的最底层了。其实近期,这位学生正很努力地改进作业字迹,也愈发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了,可说出这话的时候,我明显看到了孩子脸上的尴尬与受伤。
       课后,我一直在深思,像这样的孩子,他们也许不够聪明,不够优秀,他们不是老师眼里的宠儿,不是同学心中的榜样,他们也许只是每次作为反面教材,拿来和退步的学生作比较的对象,这些“灰姑娘”的世界,谁能真的体会?课后,我把××叫到身边,肯定了他近期的努力,并且真诚地和他道了歉,孩子的脸上顿时由阴转晴,舒心多了。我想,如果我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只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那么我和那些实施校园冷暴力,讽刺挖苦学生的教师,又有什么区别呢?我庆幸自己及时醒悟,也庆幸孩子受伤的心灵终究得以抚慰,没有抹杀掉一个孩子想要努力向上的心。
       生命,是一个不断书写中的故事,行走在漫长的为师路上,孩子,是我生命里永远的主角。教育的美丽只有纯粹的教师才能真正地创造;教育的魅力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能真正地欣赏;教育的真谛只有真正干教育、爱学生的人才能真正读懂。
       作为一线教师,无论你的学生是“公主”“王子”还是“灰姑娘”“丑小鸭”,只有先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亲近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心灵的呼唤,精神的交流,人格的感召,他们才有可能爱上你,进而理解你对他们的一片苦心,从而找到那被遗忘的自信,发现被隐藏的美丽,绽放最美的自己!

       也说冷暴力
       常州市横林中心小学 於林霞
       在这个文明时代,提起暴力,我们都深恶痛绝。对于冷暴力这个词我们也不陌生,但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其实,认真想想,冷暴力在学校里还真是无处不在。
       比如小A,个人卫生差,身上气味难闻,学生们见了他都像见到怪物似的远远避开,谁也不愿意和他同桌,也不愿意和他一起活动、游戏,连教师也嫌弃他。小A极度自卑,整天隐没在自己的世界中。
       再比如小B,课上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他天生是个不安分的家伙,一次科学课上,他和几个学生不小心把水龙头拧坏了,使得教室里“水漫金山”;再有一回,他吃完饭没走正门,而是从窗户里翻墙而出。这一跳成名,令教师从此以后对他“刮目相看”,平时也不怎么搭理他了,课上也不怎么叫他发言了。一段时间下来,小B安分了许多,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不少。
       校园冷暴力,没有大声呵斥,没有棍棒相加,没有严厉惩罚,跟体罚也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却无形中以一种歧视、冷漠的态度,使学生在被孤立、被边缘化的过程中,产生自卑感、挫折感和孤独感,伤害着孩子幼小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在校园里走路”,而孤立和让孩子沉默,决不是成功的教育。
       成长的过程中,谁不会犯错?谁没有闯过祸?谁不曾受金光闪闪和银花朵朵的诱惑?而我们,为了纠正这些长歪了的小苗,都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怎样的态度?是的,我们没有打骂,没有逼迫,更谈不上过激,但这些冷暴力中的歧视和冷漠足以把一颗幼小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的状态,足以让一团热情的火焰熄灭于缺氧的空间。
       一朵鲜花的盛开,原本需要温暖的阳光,你却把它置于阴暗的角落;一条鱼儿的畅游,原本需要辽阔的大海,你却将它禁于干涸的洼地;一只雏鹰的飞翔,原本需要晴朗的天空,你却将它缚于局促的斗室。你看不到孩子内心的忧郁,也听不到孩子满腔的悲鸣。
       认真分析一下冷暴力存在的原因,还是在于为师者爱心、宽容心、忍耐心不够,教育方法、教学艺术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假如以一颗仁者师心对待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如果以为人父母之心宽宥孩子的过错,包容孩子的不足,体恤孩子的烦忧,同时为迷惘的他们指明方向,那么,这些冷暴力就将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世界上最贴心的鼓励,最温暖的慰藉,最温柔的力量。
       因此,为人师者,应多一点爱心,多一些耐心,多一份包容。每天都播撒一点阳光,明天,孩子们将回报你一丛璀璨的鲜花,一片苍翠的树林。

       我将真心向明月
       徐州市铜山区柳新苏家小学 王艳丽
       小庞,名叫庞冬雪,名字很诗意,是我调到这所学校后第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孩子。第一次点名,她没有站起来,也没说话。我很纳闷,也有些不高兴,怎么这个学生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
       过了一周,我渐渐从孩子们和同事那里了解到小庞的故事:她身体不好,又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她在三年级时曾晕倒不省人事,为了不发生事故,老师和孩子们渐渐疏远了她。老师和同学的疏离让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说话,不合群。要走进这个被冷漠伤害过的孩子的内心,实属不易。
       第二周的一个课间,我找她谈话,她依然不言语,连一个眼神也欠奉,着实让我在孩子们面前下不了台。我意识到也许谈话的时机、地点不对,在一个中午,我悄悄把她叫到只有我一人的办公室。起初她呆呆地站着,低着头。我搬了把椅子让她坐在离我不远的地方。
       “告诉老师,你上课能听懂我的讲课吗?”我问她。回答我的是一片沉默。“老师看到了,在我们班大扫除的时候,你特别尽力,老师为你的表现感到高兴!”我换了个话题,没想到她抬起了头,微微笑了笑。“能和老师说说话吗?你喜欢上我的课吗?”我继续问她。“喜欢!”她开口了!“嗯,好。你喜欢上我的课,老师很高兴,希望以后你多听老师讲课好吗?”“好!”她的回答还是那么简单。“行,回教室吧,老师希望你能加油!”我知道对于这样的孩子,第一次谈话不能太久,太深入了。
       在以后的一周里,她变了许多,至少在我上课的时候,会抬头看着我,偶尔和我进行眼神的交流。可没过多久,她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这次我没有急着再去找她谈话,而是让班级里很积极、爱帮助人的杨倩楠和她同桌。杨倩楠真是个好孩子,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陪着小庞。
       在不久后的班会课上,我特意把庞冬雪哄出教室,并组织全班孩子进行了关于集体观念的讨论。通过讨论,孩子们意识到忽略任何一个同学,失去任何一个同学,都不是一个完整的集体。接着我特别表扬了上次打扫卫生时候庞冬雪的表现,希望孩子们接纳小庞。就这样,在全班学生的相伴下,小庞的笑脸多了。
       像小庞这样的孩子,在他们用冷漠伪装的外表下,是被他人伤害的斑驳伤疤。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一定有着他们无处述说的渴望和期待,或许比那些优秀的孩子更多,更强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愿意静静相伴,慢慢抚平他们内心深处的创伤。

       冷漠是最可怕的“武器”,甚过争吵,甚过暴力。这些被孤立的冷暴力受害者们,他们彷徨,他们呐喊,他们在“加害者”一次次躲闪不及的行为里,一次次不屑、冷漠的眼神中,产生了诸多负面情绪。这些情绪迅速蔓延,渗透到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当校园冷暴力似乎已成为集体记忆时,我们呼吁:拒绝校园冷暴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本版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