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可见,让创意有形记南京市秦淮区“思维间”校园3D打印的研究 中小学开设3D打印课程的意义
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6期 总第4925期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6期  下一期
让思维可见,让创意有形记南京市秦淮区“思维间”校园3D打印的研究
来源: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王昊 发布日期:2014-11-05 16:31:52

       “3D打印”是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名词,近年来,与此相关的新闻和概念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事实上,这项技术早在100年前就已经诞生了,3D打印机也已在制造机加工车间默默地工作了几十年。原本这项技术的名称叫“增材制造”,也有人曾称它为“快速成形机”。
       3D打印机依据计算机指令,通过层层堆积原材料制造产品。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通过切割原料或通过模具成型制造新的实体物品,这是对实际打印过程比较贴切的描述。3D打印独特的制造技术让我们能够生产前所未有的各种形状的物品。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受到计算能力、新型设计软件、新材料、创新推动及互联网进步的推动,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
       计算机在3D打印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没有计算机发出的指令,3D打印机就会瘫痪。3D打印机正常运作的前提是要输入一个设计好的电子蓝图或设计文件,它们负责告诉3D打印机在哪里放置原材料。事实上,没有连接计算机及设计文件的3D打印机是没有用处的,就像没有存储音乐的iPod。
       在3D打印机刚刚走进我们视野的时候,人们总会将其与“生活娱乐”“科研工业”这样的字眼挂上等号,而感觉与中小学教育风马牛不相及。教师心中也萌生了很多疑问,被人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准备用它来干什么?
       首先,我们先回顾计算机影响教育的方式,这种方式很容易与其他方式进行对比。自1946年的情人节,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最初的应用仅仅是用在那些被认为与“计算机相关”的课堂,例如编程课,或者是数学课。但今天几乎每个教室、每个学科都在使用计算机。再说一个案例,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有了第一块数位板,但直至2000年末,南京市的普教校园中才出现数位板的身影。
       而3D打印源自100多年前美国研究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形技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3D打印技术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到了1995年出现了“三维打印”这一名词,直到今天,全国各地才有一些学校和地区陆续开始3D打印的普教课程研究。普教与前沿科技,往往存在着滞后性,这除了“时机”的重要性之外,还有普教人的谨慎态度。
       我们翻阅了国内外的一些资料,从“边做边学”的课程计划到“学校工厂”试点项目,再回顾我们的创新教育,从引发学生好奇心到培养学生们的兴趣,或是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层面。但是在很多学科中,比如数学、美术、科学、综合实践等操作实践较强的学科中,孩子们的不少新奇想法,大多通过说、画、写,再或是手工等方式来表达,而且大都止步于此。但孩子们的各种创新想法是否有效可行,是否科学合理,我们回忆平时的教学,太少让孩子们对此去“验证想法,积累成就”。如何让孩子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让想象去照亮现实,让实践去判断真伪呢?我们可以运用3D打印技术“让思维可见,让创意有形”,这也正是我们开展研究的初衷。
       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明确了两条并行方向:一方面致力于关于3D技术方法的研究,其中包括3D实体打印技术与3D建模软件运用;另一方面致力于3D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其中包括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简易建模软件的学习,发展学生立体空间思维;通过3D打印实体的触觉过程,建立新型的学习通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3D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教师到学生,从信息学科涉及其他学科,新颖的3D教学内容与形式引起了社会及媒体的关注。在2013年12月24日,《南京零距离》栏目首次对社团研究学校——南京市马府街小学进行了新闻报道,之后包括《南京日报》《扬子晚报》“新浪新闻”、江苏广播电台等近20余家媒体采访报道了关于我区校园3D的研究进展,近期央视也报道了马府街小学校园3D的教学研究。
       在研究之初,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观念错误。很多教师在刚刚接触时,容易孤立且放大化地看待3D打印机本身功能和作用,忽略了打印机背后的核心:人的思想。没有连接计算机及设计文件的3D打印机是没有用处的。3D打印机和今天我们教学中所常用的投影机、显示器、纸张打印机、音箱等设备有着一样的功能和作用,同属于电脑输出设备。较以往所用的输出设备不同的是,投影、音箱等信息带给人们视、听的感官体验,而3D打印则可以带给人们多方位的感官体验。
       第二个问题是教师技能素养培训。我们需要面临的是以往不曾想过的三维软件的学习,这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软件运用培训中,区教育局、区进修学校给我们莫大的支持与帮助,我们邀请了高校专业教师、企业高工,在市装备的带领下参观访问,并结合了教师间的自主培训,互助交流。了解了一系列三维建模软件的使用,挨个测试研究,排查出最合适我们的三维软件,经历了“SketchUp ”“123Design”“Design Spark Mechanical”“3ds Max”“Rhino”等各种软件,遵循教师培训时“轻松入门、分层提升、力求简单、重在创新”的原则,根据教师们的实际情况,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教师设计作品。
       第三个问题是区本课程的制定。经过半年来的课堂教学试验,3D课程让孩子们的创新创意得到启发,但技术终归是绕不开的环节,信息技术学科无疑是最好的突破口和主阵地。围绕江苏省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根据课程目标,经过大半年的尝试,形成了一批以马府街小学、夫子庙小学为代表的3D区本教学研究学校。在此期间,老师们一边研究,一边教学实践,不少学校在“3D打印生活创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融入了3D的教学内容,又逐渐形成了各自校本特色。如马府街小学航模研究、夫子庙小学家庭梦想、游府西街小学环境家居、石鼓路小学活印故事版画等。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且富有新意的师生3D作品:“Windows伴侣”“蝈蝈的家”“梦想基座”“荷花的故事”等,这些作品无不让所有人体验着创意照亮现实的欣喜与激情。不少创意作品在“江帆哥哥在马小”“中华文化教育研究聚星联盟活动”“数字化校园”等活动中展现了独有的魅力,赢得了来访同仁及领导的大力赞誉。
       但是,区本与校本如何融合、具体教程如何编写、课时如何安排、最终确定哪一款软件等等,都是目前我们教师着重分析研究的内容,相信随着更多老师的参与,我们的疑惑与种种不确定会很快清晰与明了。
       在研究3D打印的过程中,我们将3D软件的使用与模型的建立,融入到其他学科整合之中,让3D研究进入更为深入广泛的领域。有的学校已经就3D技术的研究成立了学科教师研究小组,有的学校直接加入了我们社团中参与研究学习,对3D技术有了普遍的认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3D技术的手段形式会不断深入推广,使信息化高效运用翻开更为精彩的一页。在“智能大爆炸时代”的理念下,需要我们更多大胆想象的空间和创新的理念,美好的未来等待着我们去创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