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多名小学生因“没考90分”被老师抽耳光,广州一名小学生或因被老师罚站及学习压力过大,于家中上吊身亡;一女生因“头发长”三次被拒入校,喝农药自杀……一起起涉及师生的“教育惨案”,无不是教师缺乏教育常识的表现。这既伤害了年幼的学生,也破坏了教师在人们心中有知识、高素养的良好形象。为何有这么多教师频频在教育常识方面出问题?如何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位老师的观点。
教育呼唤爱的感召扬州市广陵区新坝中心小学 栾文静
教育是一本书,正面写着赏识,反面写着惩戒。教育需要惩戒,但何时、何地,如何惩戒,是一门学问。错误是成长的衍生品,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是给予充分谅解,还是揪住不放,是衡量一个教师教育艺术的写照。学校中的一切教育方式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这样的教育,不必威吓,不必玩弄各种兵法,知其心方能救其失。
北京大学教育部钱志亮教授说:“教育是个服务性行业,其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并不高,教师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利,也没有显赫的声名和财富,更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与安逸,因此选择了教师职业意味着选择了清贫与奉献、辛苦操劳和责任。教师的劳动,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难以有准确量化的工作时间和质量,更难以进行时时刻刻地监督,很大程度上要凭教师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荣誉感和上进心来激励和约束自己。对教师职业而言更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爱心;不是水平,而是责任。”现在的孩子独立性、自主性明显增强,对人格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这些变化告诉我们,教育者不能对学生随意地控制和压服,而是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以激励、指导、民主取代训斥、体罚、操纵,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达到教育的目的。
当孩子不爱写作业,上课不听讲,打闹逗玩、说谎偷窃、沉迷网络时,教师惩戒的目的,不在于彻底制止、封堵各种错误,而是要尽量规范学生的行为,防止他们做触犯道德行为底线的事。但任何惩戒的背后,教师都要有一颗伟大而高贵的教育良心。只有拥有这样的教育良心,才能够发现隐藏在错误背后的美好。教育者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最该做的就是修炼这样的教育良心。所以教师要把握惩戒的度,学会惩戒的艺术。要把握好这个教育的度,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和学生实现心与心的沟通,真心地去爱孩子们。
爱的惩戒是最温情的惩戒,也是最能触动学生内心的惩戒。因为在爱的惩戒中,学生感受到的不是惩戒,而是关爱;不是放弃,而是期待。毫无原则性地惩戒,本质上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它脱离了教师应有的合理引领,也模糊了孩子的价值取向。教学悲剧往往是情绪失控的的结果。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冷静,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管理行为。做教育不能急躁,不能功利,不能“近视”,不能“速成”,要给学生时间成长,要唤醒学生的成长意识。
教育,是一种感召,是一种唤醒,是善的传递和爱的共鸣。老舍先生形容养花为“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呢?“每棵小草都有开花的心”,一个老师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也是培育一朵“花”的过程,给学生一点阳光、一点温暖、一点鼓励与赞扬,让其可以强韧地迎风招展,绽放美丽。
教师,请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镇江新区实验小学 刘建明
所谓“道德底线”,就是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最低的道德要求。对教师而言,“道德底线”就是关心帮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不歧视伤害他们。若是连这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我们就不配做一名人民教师了。
然而,最近新闻媒体上报道的师生关系事件,频频彰显出一些教师不断地突破“底线”。依兰县高级中学一名班主任,因不满学生未买礼物,辱骂学生整整一节课;陕西大荔县云棋小学多名学生因考试成绩未达90分,被班主任狠抽耳光。这名老师为了班级能排上一个好的“名次”,任意体罚孩子,严重违反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闻报道的虽然是个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逾越“道德底线”的现象。有的动辄训斥谩骂、讽刺挖苦学生;有的甚至动手殴打、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热衷搞有偿教育,以教谋私等。
那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该如何守住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呢?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教师要经常翻阅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教育法》《未成人保护法》等,了解相关的条文要求,用法律法规条文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打学生耳光显然伤害了学生的健康。《教师法》中明确提出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因未收到礼物而谩骂学生的老师显然是违法了。
其次,学校要加强督查。一些老师虽然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但仍为一己私利,恣意妄为,践踏法律,做出伤害学生身心的事来。这时,学校管理者要主动站出来,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不断规范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防微杜渐,为学生筑起一道安全保护屏障,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校里快快乐乐地学习和成长。
最后,社会要给予宽容。目前,社会、家长对老师的评价还较为单一,谁教的班考得好,谁就是“好老师”,考得不好的自然就是“差老师”。这种“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不仅与素质教育的新理念相悖,还扭曲了教师的“教学观”和“人才观”,使得教师一心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忽略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忽略了自己最初当老师的“初衷”——关心爱护每个孩子的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想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仅需要自己恪守法律法规、以法治教,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为了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
教育教学应基于爱心射阳县兴桥小学 王立虎
近年来,教育中类似的“扇耳光”事件层出不穷、花样百出。每每这样的事件揭露,触目惊心的场面总会舆论引来社会的轩然大波。随后,当事教师被检查、停职反省或开除等,幼儿园、学校或教育机构赔偿、道歉以至于被取缔,事件便告一段落。屡次三番,警戒的功效始终不够明显。
翻阅世界教育名著,回顾中国教育历程,我们会幡然醒悟,这些教师缺少对教育最基本的理解——爱。说到这里,我想起著名文学家夏丏尊先生的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啊!中国教育史上的陶行知、叶圣陶、斯霞等,不都是“爱心教育”鲜明的榜样吗?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得到学生的亲近和信任,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会献出真挚的爱心。
爱心是细心的关注,热情的给予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并培养他们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树立生活的信心,找到人生的位置,追求人生的乐趣和幸福。要做到这一点,唯有实施“爱心教育”,将对学生的关怀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体现在实质上。
爱心是真诚的理解,博大的宽容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人生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影响也不相同,因此造成了学生在个性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的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关怀、引导。
爱心是充分的信任,相互的尊重
爱心真正体现了一种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的精神。它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在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平等对话,相互交流,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信任意味着对学生的肯定、尊重和支持,他们也会因此更自尊和自信;对教师而言,学生的信任是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基础和前提,也同样使教师对自身充满自信。师生之间有了充分的信任,才可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最后,我真诚地呼吁:善良的同行们,请坚守教育常识,用爱心哺育每一颗幼小的心灵,使其绽放阳光的容颜吧!
教师的言行得悠着点大丰市大中镇裕华初级中学 仓学斌
按理说,被称为“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不会做出有违教育常识的事。然而媒体一再曝光的师生案件却让教师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其实,当对这类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事情不是老师故意而为之,而是情不自禁而为之。
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有时竟然只是因为学生一句带有抵触、冒犯的言语,有些教师便义愤填膺,勃然大怒,一句话、一个动作就与学生“短兵相接”,径直把学生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即便是情绪激动之时未经斟酌的言辞,虽然显得理屈词穷,但是碍于面子,羞于承认,恼羞成怒,用暴怒的声音,甚至是动用野蛮的拳头,一次次的体罚行为就这样产生了。
事实上,我们有些易冲动的教师不妨可以反思一下,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青少年学生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学生们在家就是“小皇帝”,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来就容不得半点委屈。到了学校更是唯我独尊,可以说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学生什么样的言行都可能会出现。也就是说,一些教师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复杂性,行为的偏激性、突发性,作为新时期教师的我们,如果仍然还是沿用一种居高临下的高压态势,用陈旧单一的方式来应对,那只能会落得“措手不及,暴跳如雷”的地步。一味地企图使学生在自己的威严下臣服,或者企图杀鸡儆猴,以一儆百,树立自己的强硬形象,求得班级管理的一劳永逸,那只能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栽”了。
鉴于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理所当然要与时俱进,只有进退自如,才能游刃有余。在遇到来自学生的出乎意料的突发性、挑衅性言语时一定要坚守教育常识,学会自我调节。除了在那种教师理由充分,学生基础良好的情况下要义正词严,当机立断,处置个别学生违纪违规言行外,其他情况下教师要么转移学生视听,避免正面冲撞;要么幽他一默,化解学生激动情绪;要么坦诚相告,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换得学生理解;要么干脆装聋作哑,搁置冲撞,事后处理。
眼下,一些年轻气盛的教师,得悠着一点儿,沉着一点儿,切勿把课堂当做战场。因为拆除了学生的台阶就意味着拆除了自己的台阶,把学生逼到了窘境其实也就意味着把自己逼到了窘境。俗话说得好:“进一步,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会偏离初衷,进而维护好自身的良好形象。
只有拥有教育常识,教师才能具备较高的专业伦理及道德素养,让自己的行为不犯常识性错误。如今教育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公众对教育的诉求日益高涨,教师在追求专业发展及教学质量提升之前,勿忘教育常识这一原点,更不能在教育常识上出问题,而要以时代要求及舆论导向塑造自己,共筑师德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