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让“被需要”成为教师的需要
教育人生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0期 总第4972期 2015年01月0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0期  下一期
不再让“被需要”成为教师的需要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01-13 09:42:14

       尊重教师,意味着尊重教师的真正需要。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的需求往往会被忽视,会被那些芜杂的、强加的、不得不要的所谓“需要”所遮蔽。如不需要“被拔高”,需要做好陪伴者和引领者;不需要低效培训,需要能选择的、多样化的培训;不需要标签化的成长,需要自我追求和超越……作为教师,在您的执教生涯中,有过哪些“被需要”呢?您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

       保持专业清醒,给孩子多留几扇“窗”
       射阳县卢公祠小学附属幼儿园 王跃先

      
       一日中午,我巡查幼儿园时,偶然听到一些幼儿家长对老师满怀抱怨、争辩不休。原因是一些家长看到周边几个民办幼儿园对幼儿都进行了算数、拼音教学,而我园的幼儿整天就是“玩”。家长借此要求幼儿园也要传授相关知识,并以转学相要挟。
       现如今,家长普遍存有盲目的攀比心理,看着别人的孩子会背几首唐诗、甚至会说几句英文,相比之下,感觉自己的孩子好像“输在了起跑线上”,心里怎能不着急呢?家长们错误地把孩子掌握汉语拼音的程度、会写多少汉字、会计算多少算术题等作为衡量幼儿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衡量幼儿园办园水平高低的标准。迫于家长的压力,考虑到生源的影响,很多幼儿园面上按《纲要》做,背里却曲意迎合家长的需求,对幼儿进行拼音、计算、写字的训练,甚至每晚都布置书面作业。
       幼儿园的保教保育关键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取得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益身心发展,玩出兴趣,学会交往,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我认为,作为深谙教育理念的教育者不能盲从,去盲目地做“被需要”的教师,应该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纲,按《3-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展日常的保教保育活动,才能让孩子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首先,依据《纲要》《指南》的要求,通过召开幼儿家长会等方式让广大幼儿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本质,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其次,作为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要保持专业清醒,不能把家长需求当作保教保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要按照规范做好本职工作。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幼儿园的管理,避免个别民办幼儿园利用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进行恶性竞争,误导幼儿教育培养的目标。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果孩子是一张白纸,那么教育就是一支彩笔,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绘出他们本应有的“门”和“窗”,让孩子的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性。教育的成功不是单纯的汉字与数字,他们在将来应该有着更多领域的发展空间。不管“门”会不会关上,我们都应该给孩子多留几扇“窗”。

       教师,需要快乐地成长
       大丰市小海镇南团小学 郁汉琴

      
       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是将教师放在社会高期望值的聚光灯下,人们对教师的赞美称谓。但是在众多以赞赏牺牲与奉献为主的美丽比喻背后,是不是少了一些对教师个人成长与心理需求的关注呢?
       最近在整理个人资料的时候,我发现了好几本培训结业证书,大红的印章让人心生自豪,可培训的内容却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培训的效果在我身上也荡然无存,我相信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究其原因,我认为很大的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我们教师主体性的漠视,没有看到或考虑到我们自身的内在需要。教师往往被要求统一参加各类师德报告、名师演讲、专家讲座、专业培训,学习的内容、方式都是统一划定,主管部门的任务就是落实、完成这些培训计划。教师如同一个个接受知识的碗,适当的承载量可以使其在小溪中顺水而流,但如今碗里承载了太多东西,几乎处于快要淹没的状态。我们不是不需要培训,而是不需要那些低效、为了学分、外驱的培训。
       我们要当好一名合格的教师,做好这“叶”的事业,让祖国的鲜花盛开,硕果累累,就必须坚持继续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我们若仍沿用过去那种口授板书方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继续学习是教育发展对我们的要求,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当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的迫切需要。培训就是自我教育最好的形式和手段之一,但培训如果脱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轨道,让人硬逼着学习,就很难达到普及提高的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培训政策时,对教师发展的目标指向与核心要求都是高标准的。但在教师群体中,绝大多数都是普通教师,真正能成为名师的很少。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教师,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完全可以对培训只做一些基本的底线要求,保证我们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至于接下来如何实现个人的专业发展,这是教师自我设计的过程。
       “教育,即生长”,教师也需要快乐地成长。我们只有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一种梦想去守望、去敬畏,全身心地融入其中,方能达人达已,体验到快乐。有位诗人这样说过: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收获的会是灿烂;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收获的会是甜蜜;如果你种下的是自己的一颗心,收获的就一定是幸福。回顾我的成长过程和已取得的教育教学成绩及科研成果,我深深地感到:只有成就学生的缤纷色彩,才能找到教师的幸福自我。但我们“打铁先得自身硬”,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必须有一桶水乃至一缸水,甚至成为“自来水”。除了参加培训,工作以来,我每天都坚持读、听,自觉看书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愿奔跑在乡村教育之路上,诗意地栖息,为我们农村教育谱写一串串美丽的音符。

       摘掉“被需要”的帽子
       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 陆丹丽

      
       古之为师,满口“之乎者也”的萦绕于耳,“传其道解其惑”的居高临下。古往今来,学者总是会将教师置于一个需要仰望的高度,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度,这无疑给教师戴上了一顶顶“被需要”的帽子。
       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望,急于从教师这里获得启迪,给教师套上了“被需要”的帽子:教师被需要成为一把打开大门的万能钥匙,在孩子们无助的时候给予智慧的锦囊;教师被需要成为德高望重的长者,教师被需要具备内外兼修的品质、六艺精通的才能,始终站在被仰视或被膜拜的高度。
       在孩子的世界里,总是有那么多的“为什么”:为什么海水是蓝的?为什么小鱼要在水里游动?为什么秋天到了,树叶都落下来了?那么多的为什么,都想从教师这部“百科全书”中获得答案。即便是从书中看到的答案,从父母口中获得的解释,也要来问问教师:“真的是这样的吗?”得到教师的回应之后,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就是权威,教师的话就是无法撼动的真理。
       孩子对于教师的好奇,急于从教师这里知道点什么,挖掘一些“独家新闻”,便给教师套上了“被需要”的帽子:教师被需要成为身边最有说服力的“榜样”。
       当我训斥完一群到处追闹奔跑的孩子,其中一个女孩子天真地问我:“老师,你和我们一样大的时候会玩什么游戏啊?”突然之间,我竟被这个问题难住了,无疑就是你追我赶的游戏吧。一下子难以开口,因为我知道我需要在孩子们面前成为一位“以前的乖乖生”,一位“会玩的老师”。我笑了笑,说:“你猜猜老师以前会玩什么游戏?也会和你们一样跑来跑去,在地上翻滚吗?”“不会的,老师肯定不会和我们一样跑来跑去。”还没等我的回答,孩子们的心里好像已经有了答案。
       正是因为孩子对教师那份纯真的信任,将教师升到了一个专家的等级。在孩子心里,你可能是一个教育专家,说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也许是心理专家,能洞察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变化等。就我而言,我不是教育专家,但我会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习得许多的知识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也不是心理专家,但我会帮孩子们解开心理的烦恼与忧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真正的需要不是知识武器的完美装备,不是所有行为方式的示范与榜样,而是拥有一颗充满爱的童心,能在孩子们面前摘去那一顶顶“被需要”的帽子,保持一份与孩子们之间的信任,亦师亦友,做孩子健康成长的陪伴者、引领者,拾取孩子在成长路上留下的点点滴滴,努力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

       拒绝“被成长”
       扬州市梅岭小学 赵小华

      
       从教这么些年,偶有闲暇,坐下来想了想,我是怎样的一名老师?写得出好论文?上得好公开课?独立完成课题研究……似乎这些都是“优秀教师”的标签。为了让自己能够向“优秀教师”靠近,我开始与自己斗争:为了写出好论文,我每天利用空余时间坚持读书,坚持写教育随笔;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仔细研读课文,反复地修改教案并试教;为了深入研究课题,我力求将理论指导于平日的教学中……可回头看看,我所谓的随笔、论文,是真正对教育的反思还是我信口拈来的“随口说说”?在一次次的试教中,我的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对于课题研究,为什么我的理解还只是浮于表面……对于这些,我不禁开始惶恐,我是在自我成长,还是被大环境所迫“被成长”?
       力求把每一方面做好,却发现哪一方面都做得不够完善。反思后我追问自己,我需要的是什么?我想上好每一节课,孩子们带着期待进课堂,带着微笑、带着反思出课堂;我希望我的教育理念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可,自己能够真正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感。作为老师,努力去寻找教育的幸福感,那么孩子也一定会因为老师的幸福而更加幸福。孩子的内心就是这么简单,他们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而感动,我们自己要做一个善于发现快乐的人,给孩子带去快乐和幸福。
       孩子需要的是鼓励,是成长,是获得成功的快感。如何让孩子获得这样的心灵感受,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成了支撑我教学的主要理念。于是在教学《识字1》前,我引导孩子们自己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然后用词或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很显然,这样的作业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快乐并充满诱惑的。孩子们的小脸上写满了兴奋,都跃跃欲试地想去完成这份新鲜的作业。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将课文的韵文拿出来读一读,对照自己找出的词和画出的画,哪些是自己找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有找到的?我看到孩子们有的因为找到了和课文中一样的词而兴奋,有的因为没有找到而小小的懊恼。孩子们兴趣盎然地交流,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学习的幸福感,这种幸福也感染了我。最后我又让孩子思考课文词串的排列顺序,问题抛出后,孩子从兴奋进入了思考,接着一个个陆续举起自己的小手,看着孩子从感性到理性,我相信这种主动接受的意识会让他们的学习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也许,我的学科论文未有深入浅出,我的课题研究也未言之凿凿,但关乎教学,关乎孩子,关乎童年,我在自觉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而这份收获让我觉得,自我成长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又是多么的身心愉悦。对于“被成长”,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我不需要!”

       “被需要”往往说明一个人有存在的价值。在众多人的眼里,“被需要”是一种幸福。然而,在教育受关注度空前高涨的今天,社会各界对教师群体的高期望值,给教师套上了无形的“被需要”的枷锁。教师只有自己把自己解放出来,主动地去寻找生命教育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诠释教育的真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