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或许是一个开放性命题,不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和价值取向的人会给出各不相同的答案。近期某栏目就以“教育的目的”为话题选取多国代表进行讨论,讨论者普遍认为中国教育的目的是成功与成才,将教育视为获得成功的必需手段。有些国家代表则表明教育并不是一种手段,而是要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以下几位教师也通过自身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解读了他们所理解的“教育的真正目的”。从更深层次展开,他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理念与解答付诸实践的呢?我们且听且思。
生存以上的教育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朱 慿
当我写下“教育目的”这四个字的时候,笔尖略显沉重地颤抖了两下。少顷,我想到了一个读上去简单的词语——生活,此即我认为教育之最终目的。
生活不同于生存,孩子如果仅仅懂得生存就会体现出这个时代教育的残忍。孩子以分秒细划着刷牙、洗脸、冲马桶的时间,他们踏着进行曲般的铃声学习着统一而规律的课程,虽收获了知识与技能,却将生活演变成“一句押韵的标语”。每当面对一个个活泼欢腾的孩子时,我总在担心有一天教育使他们不再懂得生活而只知晓生存:课堂上响亮却一成不变的发言,试卷上准确却毫无创新的答案,都在提醒着我这些孩子在逐渐远离生活,而生存的脚步也在一天天逼近,总有一天,他们会惧怕改变,会因结果的不完美而患得患失。
我能给予他们的“生活”是具象的,我会教育他们看月圆月缺和日升日落;教育他们除了保持冷静还可以抱有冲动和理想;教育他们生活不止是呼吸、吃饭、喝水,还有诗词和远方。然而当生存变成一个周而复始的“绝望的圆”时,如何教育他们不要随波逐流地生活呢?教育不是让孩子们考个像样的学校、找个像样的工作、住个像样的房子、过个像样的人生,而应让出类拔萃或平凡中庸的他们,在人生轨迹里找到不一样的生活模式,告诉他们哪怕是渺小、伟大、成功、普通……也是各不一样的。
所以,希望我一直能遇见——
一个女孩写纸条问我:“朱老师,下学期还换不换同桌?”我便回复:“在班级里你喜欢谁?老师可以考虑让你和他同桌。”结果她又写了张纸条:“朱老师,我不想换同桌,因为我向现在的同桌借文具,他每次都答应。”
放学时,我盯着墙壁上的蜗牛入了神,一位低年级的孩子跑来向我招手:“老师你记得我吗?上次你在操场上和我招手了!”“我记得,可是你要小声一点哦,不然会吵到这只蜗牛的。”然后她盯着那蜗牛笑成了一朵花。
中午放完学回办公室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个因被谈话而晚走的男孩,他有点胆怯地尽量避免和我有眼神的交流,经过我身边时仍没有与我交流的意向,“你连再见都不和我说了啊。”我和他说道,却发现他突然从一脸慌张变成了喜悦:“朱老师,再见!”只可惜那时阳光有点刺眼,不知他能否看清我浅浅泛起的微笑。
以上种种,体现出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更表现出他们有一颗善良朴实的心灵。这样的孩子,在今后的道路中,哪怕是风雨兼程也能够享受生活,能够善待身边的人与事。而身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通过细微的行为尽量保留这份纯真与美好,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与生命的意义。
亦希望,洪流之中,寻到生存以上的教育。
愈行愈远,莫忘初心
南京市秦淮第二实验小学 朱昱蓉
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这些琐碎的事情几乎占据了我的全部时间。早已习惯了每一天的忙碌生活,总是匆匆来去的我似乎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抬头仰望教育的天空。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忙什么?我的忙碌究竟为了什么?我要带领我的学生们前往何处?这些疑问始终绕不开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何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目的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引作用。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有必要停下脚步好好想一想,当初我们定下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诗意解读。按照我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反观当前的教育现实,不难发现,我们虽倡导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及其自身的个性自由发展,但仍然避免不了片面追求智育的倾向。
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教育的目的自然要以人为本。但如今的教育过多地披上了功利主义的外衣,很多人认为它是实现成功的手段,是通向胜利彼岸的渡船。人们总是呼吁给学生减负,不妨给教育本身也减减负。教育不再是获取利益的手段而是成就更好自我的途径。教育的目的应既关注知识的习得,同时也关注精神世界的塑造,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无法改变教育的大环境,但是我能影响我的学生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通过情境学习和现场提问等方式培养其独立的思维能力,我相信这比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比起卷子上那鲜红的100分,我时刻提醒自己绝不能忘了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学生遇到困难,我会更加关注他们细小的举动,鼓励他们学会乐观地面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负面情绪。知识的习得与精神世界的塑造就像教育目的的左膀右臂,忽视任何一方都将导致缺陷的教育。
不得不承认,有志之士正在对当前存在的教育弊端进行修正,而且我们的确看到了有关部门对于德育等其他教育范畴的强化与重视。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目的的确立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调整。期待未来我们的教育方向更加正确、目标愈显明确,每位教师都别忘了我们刚入杏坛时的初心与目标……
人性化与生命化的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邹利花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了“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这里所说的“完满生活”不仅仅指物质条件,还包括怎样对待自己的身心、怎样培养智慧等精神生活。我认为这一理念正好契合了我对教育目的的多方面理解。
简言之,教育目的的核心必然是培养人。同时,我赞成将教育不看作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去实现自己的“完满生活”。于是,教师理解、选择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教育方式要真正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教育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随时面对各种人生的问题。要实现这种目的,我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教育方式,为学生送去春风化雨般的教育。
首先,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所谓教育的人性化,就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过程中的爱和成功的喜悦。让平平淡淡的教育过程充满活力与激情,让教师的角色亦师亦友,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护航者,美好生活追求过程中的引领者。
那教师又该怎样将美好愿景付诸实践呢?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该用爱心呵护学生,关注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用宽容之心善待学生,宽容他们的错误与拖沓,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方法;用耐心等待学生,等待他们一步一步的成长,适时为他们搭桥铺路;用信心鼓励学生,鼓励他们一次次走出失败,让他们懂得失败也是人生美好的体验之一。
其次,教育是生命化的教育。生命化的教育,是以爱为前提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每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要用真心去备课、教学,尊重每位学生,不滥用教师的职权,更不应产生越权的行为。
纵观人性化与生命化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都看重对人的关注。教师应使教育的过程尊重生命的需要从而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总之,在人性化与生命化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健康地生活;幸福、快乐地成长,实现自己的“完满生活”。
师者之智,应善将人性化、生命化的教育理念寓于教育行动之中,这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教育即纠正与引导
仪征市马集中心小学 钱恩红
教育的目的其实有很多,很难逐一列尽,如若非要追本溯源谈及教育的真正目的,那我想教育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意义就在于纠正与引导学生的各种行为,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即使是优等生,如若养成一两个陋习,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小到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大到误入歧途,最终抱憾终身。而教育的目的就是防微杜渐,教师在平时的引导过程中教予学生生存常识、生活知识,使其向善而行。
记得我们班上曾经有位学生成绩很好,做作业从不拖拉,这样的学生理应符合应试教育目标,但实际上,他在一些行为上还有很大的改造空间,例如他会把作业给同学抄袭;喜欢独自行动而不愿团队合作;总是想方设法获得老师表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有人说这样的孩子道德有问题,我不太赞同这个观点,如果说这是道德问题,那这顶“帽子”是不是太大了?我认为,这只是他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应该说是自私的表现,而作为教师就要努力纠正直至改善他的观念、行为,不仅达到“教书”,更需贯彻“育人”的目的。
为此,我专门找到那位学生进行谈话。正如我一直强调的,教育的目的不是直接批评而是积极引导,我先不着急说他这样做是错误的行为,而是让他先默写《古今贤文》中的名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接着让他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他本来学习成绩就好,这难不倒他,他满怀信心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支花盛开了不能说明春天到了,但是如果各种各样的花都争相盛开,那么很明显,春天已经来到了。”我接着说:“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些?”他脱口而出:“独木难成林。”我知道教育的最佳时机到了:“打个比方,这就好比班级这个大家庭,你一个人成绩好并不代表了一切,要大家都在快乐的氛围中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我们班才是真的好,你作为其中的一员也会更加光荣,对不对?”他听了我的话先停顿了几秒,之后似乎逐渐理解了我找他谈话的用意,虽是轻微的点头与小声的赞同,但我知道,他会改变……
像这样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还会遇到很多,他们错误的行为做多了就会形成习惯,一旦成为习惯再想改就很难了。他这样做从个人角度来说并没有错,但等成人之后会成为一定的人格缺陷。我们需要告诫这类学生:要在学习中培养并选择竞争对手,这样才能进步更大。好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书本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要起到拐杖、引航标、牵引锁的作用。
教师要在注重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注重细节养成的教育。在遇到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用恰当的方式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纠正与引导。
不可否认,“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一个严肃、深奥,甚至沉重的话题。在教育这条道路上,今天的中国与其他国家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同时也有独具国情的困难。为什么要上学?上学后能学到什么?学成后又能做什么……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千千万万的学子和家长心中。教育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过程,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牵强附会地带有太多功利色彩。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将宏大的教育目标与内心的教育理想相结合,为学生、家长的困惑给予正面而积极的答复,将长期坚守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内化到日常教学中的每处细节中去,这就无愧于这份职业的崇高使命,以及“人民教师”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