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生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1期 总第5004期 2015年03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1期  下一期
如此之跪,是为尽孝?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03-27 09:36:22

       感恩从学会分享开始
       张家港市城北小学 蒋建萍

      
       先和大家分享一篇学生作文:
       幸福是什么……
       晚上,我和爷爷奶奶吃面条时,爷爷看见奶奶碗里没有鸡蛋,就说:“你碗里怎么不放个鸡蛋,我给你半个吧。”说着,爷爷就把鸡蛋一夹两半,放到了奶奶的碗里。奶奶见了说:“不了,不了,你吃吧。”说完把自己碗里的鸡蛋又放回了爷爷的碗里。后来,爷爷奶奶就开始互相把鸡蛋让给对方。到了最后,奶奶把鸡蛋放进了我的碗里,我刚想张口咬下去,突然想到了昨天的班会课:爱,不是独享,应该是传递,是感恩。奶奶把爷爷让出的半个鸡蛋给我,自己却舍不得吃,我怎么能吃完一个,再吃另外一个呢?想到这儿,我故意皱起眉头,对她说:“奶奶,这鸡蛋里好像有一种不好的味道。”“啊,不会吧,我来尝尝。”她夹过去咬了一口,看着我说,“你这小鬼,这鸡蛋不是很好吃?”“哈哈哈,你上当了!你孙子是让给你吃呢!”爷爷在边上笑了起来,我在旁边捂住嘴巴也忍不住偷笑,“这孩子……”奶奶也笑了。我们吃着香气扑鼻的面条,洋溢在彼此心间的是分享带给大家的快乐。
       这顿晚餐,吃得简简单单,但我们却吃出了幸福的味道——
       幸福不是穿金戴银,幸福不是山珍海味。幸福其实很简单,一家人坐在一起唠唠家常,饭桌上的你推我让,给家长呈现出满意的成绩……幸福需要传递,幸福需要分享。
       这篇作文的作者是我的学生小徐,一个无忧无虑的小男孩。每天放晚学时,他奶奶总会提着顺带从菜市场买回来的晚餐食材来接他,取下背在孙子双肩上的书包,给孙子递上他最喜爱吃的大肉包。而小徐呢,满嘴油渍渍地吃着,踏着轻快的脚步一蹦一跳地跟随左右。
       这样的一幕你熟悉吗?
       大人为孩子当牛做马似乎成了应该,他们心甘情愿成为一枚永不停歇的陀螺。可孩子在心安理得地享受之后,是否会去参悟什么是理解,什么是分担,什么是感恩?
       针对如此现象,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题为“感恩从学会分享开始”的主题班会,让孩子们自己查找资料,通过故事、小品、问答的形式,明白什么是分享,什么是感恩。回去后我让学生们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去践行,第二天晨会课上再次交流。晨会课上学生们的表现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时间受限,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们的汇报,我想为何不让大家以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呢?因此才有了诸如开头小徐的作文。
       当然,要让孩子知孝敬,愿孝敬,记孝敬,行孝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过程。所幸,孩子是可塑的,要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需要我们用心教育和引领。上海市嘉定区某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只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如果再辅以更深层次的内容,让孝敬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岂不是一桩美事?

       百善孝为先,怎一个“跪”字了得
       射阳县海河小学 李 双

      
       近年来,不论是校园还是社会,“孝”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形式化。记得看过一则新闻:北大校长周其凤为母亲九十大寿祝寿时,跪拜在母亲面前,与母亲紧紧相拥,并抱头流泪。很多村民感动得热泪盈眶。
       对于此事,有着针锋相对的评论,不过却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今天该如何尽孝?对于此大家各有各的理解和做法。如果以跪拜作为孝敬的一种形式,再通过名人或公众人物的表率而得以推广是否得当,非常值得探讨!
       我校也曾为了宣传孝道,邀请名家来校开设讲座,主讲人声情并茂,台下师生潸然泪下。情到深处,主讲人要求全体学生向父母跪拜,现场更是泣不成声!当时我也深受感动,可一夜过去,最初的感动所剩无几,那些好动、懒惰的学生很快恢复本性。这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孩子们真的懂孝了吗?一时的感动又能持续多久呢?
       其实,跪拜是中华儿女敬孝父母的一种传统方式。中国人的跪拜源远流长。过去,在外要跪天、跪地、跪皇帝、跪强权、跪官府、跪孔子;在家要跪父母、跪长辈、跪兄长。所以,中国人可以说跪拜惯了。但孔子归纳的孝敬要从居、养、病、丧、祭五方面体现出来,即“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从中我们不难悟出:孝不在言,而在行……
       上古皇帝舜是有名的孝子,父亲眼盲,继母虐待,将其赶出家门,一系列的刁难丝毫没有减少舜对家人的关心。舜的孝从不是对父母的跪拜,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关心。今人,有时真的该向古人求经取道啊!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出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所以,回归现实,无论有多少种尽孝父母的做法,不过是为了让父母在生理上感到舒适自然,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和愉悦。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就算是尽孝父母,而不必要有什么跪拜的形式。当然,我认为,如果有些家族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觉得这种形式很重要,那也无可厚非。我只想说,我们可以借跪拜行孝道,但千万不要将行孝与跪拜画上等号。任何有意义的事一旦与形式挂钩就容易失去其本心。父母养活了我们,我们感恩,怎一个“跪”字了得?

       让感恩成为生活的常态
       丹阳市正则小学 姜伟杰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长起来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已让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
       我校曾就全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73.2%以上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21.6%的学生从来没有帮父母做过家务,85.7%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身体状况,23.5%的学生在上下学进出门时不知道和父母打招呼。调查现状令人担忧,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全国各地多所学校都刮起“感恩教育”之风,形式多样的孝敬、感恩活动纷纷上演,正如上海市某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通过跪拜与为父母拔去白头发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我认为,应紧紧依托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活动体验促进孩子成长,做到“知行”统一,家校同步,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孩子的接受性和可塑性很强,大人就是孩子的道德教科书,大人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可就这方面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在学生面前时刻做到身正为范。我们学校曾经开展过“正则十佳礼仪家庭”实践评比活动,每个家庭子女要孝敬长辈,对父母嘘寒问暖,端茶倒水,在外工作的子女经常打电话或回家看望长辈……让孩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刻在感恩的环境中耳濡目染。
       诵读经典,明理导行
       “黄香温席”“董永孝亲”等故事广为流传,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校可以将经典故事,经典书籍纳入孩子们必读的书目,开设经典阅读课,组织开展“行孝道,知感恩”诵读比赛等方式。在我们学校,“正则之声”红领巾广播还开辟了“感恩”专栏,宣传感恩故事,展播学生自己撰写的优秀《感恩日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使感恩思想深入人心,让学生在日常诵读中明理导行。
       特殊日子,强化体验
       在妇女节、清明节、母亲节、重阳节、入队仪式等一些特殊的节日,学校应紧紧抓住教育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感恩体验活动。例如在毕业仪式前后,让全体毕业生通过“一张贺卡、一幅字画、一个拥抱”等方式,表达对父母、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围绕母亲节,开展“我为妈妈洗一次脚、捶一次背、做一次家务”等活动,让学生体验长辈的辛劳,增强感激之情。
       公益善行,积极参与
       空洞的说教无法给孩子带来切身的体验。利用闲暇时间,可多带孩子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参加一些支助贫困地区的公益活动,让孩子参与他们的生活,从中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关注细节,养成习惯
       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唯我独尊。平时要教育孩子懂得谦让,学会分享。在接受别人帮助或礼物时,必须牢记“谢谢”两字……只有关注每一个细节,我们的孩子才会逐渐摒弃一些不良习惯。
       总之,我们应该把感恩教育贯穿教育工作的始终,将感恩的种子深深种在孩子的心灵,从关爱家人到关爱他人,从孝敬父母到大爱天下。

       不要纠缠于外显的形式
       金湖县金南镇中心小学 吴要金

      
       上海某校以举办“孝敬文化节”的方式来唤醒学生弘扬传统美德之心,本无可厚非,因为现代社会屡屡可见“孝心”缺失的现象。然而,文化节上的学生“集体跪拜”形式却饱受质疑,这让我想到了法国著名作家法朗士的一句名言:“形式是一只金瓶,思想之花插入其内,便可流芳百世。”形式只不过是一种外化的表现,透过形式见到其真正思想才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不能仅抽剥出“跪拜”形式而进行片面化、武断化地评价,应该透过此种形式窥见其学校的真正教育意图,即传播现代孝道文化,让学生学会感恩。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方式很多。许多学校曾开展过给父母洗脚、给家长写信、帮家长做家务等活动,这些活动的背后都有着传统的孝道理念在支撑,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有一个学生小李,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靠母亲维持生计。由于从小娇生惯养,他养成了唯我独尊、刁蛮任性的个性。起床时,总是让母亲整理被褥;吃饭时,遇到饭菜不可口就抱怨,遇到自己喜欢吃的自己抢着吃,从不顾及别人感受。母亲为此批评他,他却总是以自己小,理应让着他为由反驳母亲。母亲常常为他的不良表现暗自流泪,希望学校能够协助进行教育。
       学生刚好在前几天学过怎样写书信,我何不让他们给家长写一封信呢?我立即布置学生回家完成。第二天上午,我在班级举办了“我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主题活动,让学生上台发言。在听取了前几位同学的动情发言后,小李悄悄地把作业本收进了课桌抽屉里。轮到他时,他满脸通红地说没有写。“是真的没有写吗?还是……”课后,我问他。他说:“同学们写的都是感激爸爸妈妈的话,我写得不符合要求,准备重写。”下午,他把作业本送到了我面前。信的内容不仅有对自己之前表现的后悔,还有今后如何做的决心。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
       现在,他的母亲一见到我,就夸孩子的变化大,变得孝顺了,变得懂事了。
       给父母写信,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外在形式,可为什么小李能够通过这种形式转变得如此之快?其实很简单,因为这种形式激起了他内在心理的震荡,并形成了行动驱使。看来,采取写信这种形式是很合理的。
       如果把写信形式看作是进行感恩教育的第一步,那么,接下来就该关注的是有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了。同样,我们在关注“集体跪拜”的形式后,也该关注这种形式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和正面作用,即唤醒学生、唤醒社会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视。
       当然,外显的形式不要出格,不要以“另类”方式来吸引公众的眼球,也不要与教育目的相脱节。它只可以当作是在特定环境中的施以教育表现的一部分。如果纠缠于某个环节中的外在形式不休,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应诠释孝道的真正内涵。让孩子懂得孝顺在生活中应以点滴常态的方式展现,应以情感交融的方式互动,而不应成为特定环境下表达孝道外在仪式化的符号。这样的孝,才会来得更真切,更纯净,更持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