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执教者的困境与突围
教育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4期 总第5027期 2015年04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4期  下一期
公开课执教者的困境与突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04-28 15:21:01

    “那些公开课,学生都是上了好几遍的。”一位教师这样评价目前的一些公开课。的确,对公开课的诟病由来已久。
    作为教师教学交流、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公开课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许多教师从名师的公开课中取得了真经,从自己的公开课上悟到了缺憾。然而,与之伴生的种种问题也让公开课蒙上了质疑的阴影。这些问题阻碍了公开课发挥其原有作用,甚至使其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公开课,欲语还休
                                 靖江市长安学校 钱 燚
    公开课是教师们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之一。工作以来,我听过,也上过不少公开课。对于它,相信许多教师跟我一样,存在着一些困惑。
    一、公开课上存在虚假现象
    我常看到公开课执教者和学生们流畅的互动,似乎每个环节都很完美。但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的教学过程真的如此完美吗?其实我们都知道,平时课堂中的“卡壳”现象很常见。为了避免在公开课上出现尴尬场景,一些教师会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作一些“铺垫”。这样虚假的课堂并不是教学,只是作秀而已。
    二、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具
    不少公开课由于大量使用多媒体等教具,表面上看似热闹,但少了学生思考与内化的过程。有时,一些实物、图片和视频虽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但同时会分散其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三、公开课的教学模式僵化
    部分公开课的教学模式看起来符合现代教学理念。但是不难看出,某些教学内容与执教者的教学模式搭配起来很牵强。例如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明明还没有完全消化新知,就被要求参与小组讨论、自编对话甚至是写作等活动。教师只是在一厢情愿地套用教学模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接受了多少内容。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公开课能够成功,获得好评。即便一些教师很想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但是也会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课堂该有的本色。执教者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大多是由于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许多教师背负着包袱在上课。怎样才能使执教者突围心灵困境,使公开课回归航向呢?
    调整心态,追求真实的课堂
    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课教师,都应正确看待公开课,对公开课多一些宽容。公开课不是一场秀,我们应该把它看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怕暴露问题,才能卸下包袱,轻松上阵。教师只有调整好心态,才能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真实、有生命的课堂。
    合理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课堂上,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追求花哨与热闹,简单质朴的课堂也会令人回味无穷。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思考和反馈的时间,让每位学生都真正地学有所得。
    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
公开课所带来的困惑会使它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教师应当正视这些困惑,调整好心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出真实的、质朴的,带有自己风格的公开课。

                                    公开课究竟为谁而上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姚 澄
    一转眼,工作已十年。十年间,我经历的大大小小的公开课已记不清有多少,但它们留下的仿若涅槃般的煎熬却让我记忆犹新。
    工作第一年,我有机会在片区上一节公开课。初出茅庐的我,一时紧张、兴奋交加。我拿着教案到处请同事提意见,前前后后试教了六遍。当时我所在的农村中心校的一个年级只有三个班级,学生自然只能反复地上同一节课。
    当时的业务师傅一遍遍地帮我推敲上课的每一句话,甚至连学生的每一个回答大致到什么程度都想好了。为了能更好地展示所谓的教学效果,师傅还教我做了“功课”:安排好重点发言的人员,一旦其他人说得不好,就直接让他们发言。
    自我感觉万事俱备,可到上课时,我一紧张,直接就喊了重点准备答案的学生回答问题。结果,学生起来一口气把准备总结发言的答案全说了出来,我一时愣在那里。我已不记得当年如何捱完那节课,但当时一身冷汗的感觉还记得清清楚楚。几年后,我才明白,当时的我想在公开课上展示的只是我自己,而本应是学习主体的学生却因为我的自我表现欲成了教学工具。所幸的是,我醒悟得还不太晚。
    工作第五年,我在校长的推荐下参加了丹阳市“陈跃红特级教师工作室”,面对许多经验丰富的前辈,年轻的我主动争取了一节公开课的机会。这次上的是六年级的《最后的姿势》,为了备课,双休日我骑着摩托车来到三十多公里外的县城,找陈跃红校长指导。
    陈校长一点点地带着我解读教材,调整设计思路。临走时,他特地嘱咐我:“回去试教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发现自己还存在的问题,争取下一次试教时解决,但得记住,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回到单位,依然是一次次地试教,但不同的是,每次试教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出现的问题。最后上课的印象已经模糊,但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公开课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获得成长的机会。惭愧的是,我关注更多的仍然是自己。
    不知从何时起,团队合作成了公开课的“坚实保障”。于是,从拿到课文开始,一个团队的人,你说你的理解,他说他的解读。试教结束,这个专家说,教学要有深度;那个专家又说,教的是小学生,无需那么深入……于是,上课的老师晕晕乎乎,不知道听谁的。
    这样被“绑架”的公开课,从头到尾就是一笔“糊涂账”,只是教学点的叠加和团队成员思考的“杂烩”。上出来的课看似精致,却失去了上课老师最本真的东西。
    这两年,我经常有机会上一些区级、市级的公开课,也多次受邀赴北京、上海、兰州、江西等地进行课堂交流展示,一次次的试教和公开课,让我渐渐领悟了公开课的真谛——教师首先应该搞清楚一件事:你的公开课究竟为谁而上。虽然公开课是通过课堂给听课教师提供研讨交流的案例,但每一位教师都不应该忘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每一节课首先应该是为学生而上。
    当你明白了这件事,相信你就不会再让学生一遍遍地重复同样的内容,或是提前指定学生回答问题了。当你明白了这个问题,你就会在一遍遍地试教时不断地根据学情来调整教学设计。当然,若你还是坚持公开课为了展示自己而上,我想,这样的公开课不上也罢。

                            乱花渐欲迷人眼
                            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小学 吴山红
    公开课的特殊性,给执教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往往是造成公开课“走味”的主因。既想上公开课,进行自我展示,又怕上砸了,落人诟病。
    一、攀得越高,摔得越重
    我们应当充分肯定,一个教师能够得到一堂公开课的锻炼机会是极不容易的。虽然现在开展的活动比较多,但要求进步者也比较普遍。就像我们这样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也可以说是强手林云。因此,对于每个执教者而言,有了这个机会,必然会出现冲刺夺冠的心态。有这样的心态并不奇怪,因为职称晋级、教学系列性的优秀评选都与获奖的等次有着密切关系。
    但是,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学生是动态生成的,不管你的课堂设计多么完美,有怎样的攀比心理在作祟,结果往往是越想攀高,越是攀不高。因为你的学生还只是学生,他们不可能配合得臻善臻美。所以,心态放好一点,多从学生实际去思考,才不会事与愿违。
    二、想得越多,失得越多
    小学教学,无论怎样的学科课程都需要考虑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问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涵盖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其形成的途径也比较广泛,应当是渐进性的,永远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就可以解决问题。
    譬如,在数学公开课堂教学中,我们是否总去思考数学教学所涵盖的面?但最终又是怎样的结果?我在为一堂数学公开课设计预案时,可以说是十分详尽,但在教研组进行试教时,简直一团乱麻。在大家的建议下,我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删减,后来还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三、求得越多,获得越少
    现在的课堂教学,所涉猎的话题比较多,理想的智育有时还真让我们追求得手足无措。什么现代技术的应用,什么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的全程中得以充分体现,什么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诸如此类的内容,把公开课堂教学搞得眼花缭乱。
    现实告诉我们,即使是公开课教学,我们也不必完全孜孜以求于所有。教师必须结合所教学生之实际大胆取舍,忍痛割爱。譬如可以让学生实践的内容,我们不必去追求“豪华”的电子白板技术;可以由教师一掠而过就能让学生感悟到的,也无需让学生去作无意义的探究;可以让学生推理的数学问题,也不需要其合作探究。事实上什么都去抓,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抓不好。
    守住本真,谋求学生的发展,从自身实际出发,勿好高骛远,恐怕才是我们的公开课所追求与崇尚的应有意义吧!

                               “出彩”公开课上的滥竽充数
                                如皋开发区戴庄小学 马莉丽
    最近,我接到一次公开课展示任务——到邻县的一所联谊学校上一堂语文课。接到任务后,我选择了《槐乡五月》这篇课文。
    试教时,有这样一个版块的学生小组活动:走进槐花飘香的五月。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2.小组交流所画句子,挑出其中一句说说感受,再读一读。
    学生们在组长的带领下朗读课文,画出喜欢的句子,并互相说感受。交流时,我发现汇报的只有组长了,其他组员充当听众的角色,在品析“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句时,一名组长说:“这句话让我觉得槐花很美,比喻句用得很好。”教室里竟没有其他人补充。
    这样的课,跟平时上课没有什么两样,按部就班地活动,平平淡淡地展示,实在没有任何出彩之处!因此,公开课之前,我先去跟孩子们互动了,介绍了小组活动的具体流程,并重点指导该如何进行小组汇报。因此上课的小组汇报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生1:我们小组来读一读槐花的美吧!(齐读)
    生2:这一句,让我感受到作者观察得很仔细。他把抱在一起的槐花说成了玉雕的圆球,把一条一条的槐花说成了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个比喻句非常形象。
    生3:是的。我感受到了槐花的婀娜多姿,玉雕的圆球和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都非常美,那么槐花就跟它们一样美。如果我看到这么美丽的槐花,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拍照留作纪念的。
    生4:让我再来读一读这如诗的句子吧!
紧接着,我又播放了一组槐花图片,让学生们观察槐花像什么?随即让他们模仿着课文中的句式说一说。
    生5:有的槐花鼓鼓的,像一个个水晶小天鹅;有的槐花一串串的,像花朵造型的项链。
    生6:有的槐花聚在一起,像一群蝴蝶在翩翩起舞;有的槐花三五成串,像可爱的小铃铛。
最后,我再次抒情:多美的槐花呀!多美的语言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把槐花的姿态美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其实,我知道,这些滔滔不绝的见解有多少是学生的,有多少又是我强加给他们的。这个环节中,我抛出的问题,学生们的互动交流,甚至组员的汇报,我事前都作了预设,我和学生们成了演员,这种热闹实际上就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常态课就像家常菜,简简单单,却滋养了我们的身体。而公开课就像一桌盛宴,因为有很多客人来,要做足面子,要让客人惊艳,于是就特地制造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