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冒雨迎检, 谁该反思?
教育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4期 总第5027期 2015年04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4期  下一期
学生冒雨迎检, 谁该反思?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04-28 16:12:24

    近期,一所学校让数百名学生冒雨做操,当地领导则撑伞视察。校方回应称,撑伞是因视察的老领导“身体弱”,官方则称为“保护设备”。此事引发舆论热议:如此风雨无阻地迎合领导视察,置学生身体健康于不顾,这样的面子工程何以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请对“学”多一些敬畏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魏斯化
    “学”,本作“壆”,像双手构木为屋形。后来这个部件改作声符,又加上“子”作为义符,最后简化为现在的模样。“子”,便是指孩子,是构成这个字的主体。可见,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这是“学”字的应有之义。
    教育以学生为本,这不仅是“学”这个汉字给予我们的启示,更是教育的本义。但这个本义被遮蔽得太久,以至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教育的角度看,学生冒雨迎检是对教育本义最大的讽刺——做操的目的为何?强身健体,劳逸结合。如若能坚持这一本义,何至于反复排练,冒雨表演?关心下一代宗旨为何?顾名思义,一切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若能坚守这一根本,何至于撑伞而察,视需要关心的下一代而不顾?学生冒雨迎检事件曝光后,面对媒体的质疑,校方“老领导身体弱”的回应,官方“保护设备”的应答中都没有看到对事件中“学”的主角们——那群孩子的只言片语……
    原因何在?我们的教育者对教育本义遗忘太久了,对“学”缺少了应有的敬畏。
    敬畏“学”,就是要创设“润泽”的环境。“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育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古往今来,人类传宗接代之外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知识经验的传递了。在21世纪的今天,学校、家庭、社会提供给孩子们的是最真实、最持久的课堂,我们都是“学习者”,也同样是“教育者”。儿童的生活到处都充斥着教育的空气,全社会都应该践行这句话。因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丽之境需要每一个人去呵护,去创造!对教育怀有敬畏之心,就是一种最美的责任!
    敬畏“学”,就是要将“儿童”放在舞台正中央。有人说“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时代在进步,面临的问题也日新月异。目中有“人”,不忘初心,才不会与教育渐行渐远。“我不喜欢这样画画。”一个6岁孩子的哭诉让知名的画家李跃儿觉察到自己的“正规”美术教育与儿童的天性背道而驰,自己是在“兢兢业业地误人子弟”。他开始带领孩子们探索、玩耍、假扮,逐渐策划出能激发儿童生命活力的新型“美术培训课程”。她觉得“发现”了儿童。对儿童怀有敬畏之心,就是一种最美的发现!
    敬畏“学”,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不同。《论语》中记载颜回、子贡和司马牛分别向孔子问“仁”,而孔子根据三人不同性格,有不同的答复。所谓殊途而同归,发现学习者的不同,因材施教,这才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正如费孝通老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就是要着眼于“自然成长”,坚守常识,遵循规律,做教育的农业;还要着力于“自主成长”的教育,呵护心灵,点燃激情,做美的催化剂;更要着意于“自由成长”的教育,因材施教,美美与共,做成长的守望者。
敬畏“学”,是态度,更是责任!

                              多一些改变,多一些关心
                              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宗全全
    当看到学生冒雨迎接上级检查这样的新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竟然感到有点“麻木”了,因为在如今的社会,这样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我们经常会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可实际上是这样吗?早晨,当你一走进校园,值日学生戴着绶带,向您鞠躬敬礼,那一声“老师好”喊得我直揪心;为了上级领导检查时能有看点,学生放弃学习时间抓紧训练,只为博得领导的一句肯定。这一切是为了学生吗?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生成长,但实际上很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沦为道具。如何扭转这一现象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改变检查方式,多给学生一些关心
    我没有统计过学校一年会迎来多少次检查,只知道上级要检查了,学校要开始忙碌了,准备资料,准备给领导看的学生活动,献花鼓掌是少不了的,还得为领导展示一下学校特色,似乎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学校,为了领导。如果领导对教育的关心不是体现在检查上,而是体现在为孩子多付出一些关心上,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上,为孩子多建设一些课外活动场馆,这样给孩子带来的是更多的发展动力。教育部门的检查,也不妨少一些,集中一些。
    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检查也应该对将学生异化为“道具”的现象予以批评,不能对学生的冒雨做操、打伞鞠躬熟视无睹。从学校层面来讲,对待上级检查也应该常态化,不能为了领导检查而办学,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一些人性化的关心。
    二、改变评价方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因素有很多,但评价的主体多是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如果能改变一下评价学校的方式,加大学生评价学校的权重,鼓励学生提出学校存在的不足,这样的评价更有促进作用,能更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评价学校的权重增加,学校会让学生冒雨做操吗?学生评价学校,实际上是对学校办学的期待,也是一种促进。如果我们的学校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学校,这样的学校肯定也会是家长、领导心中的好学校。
    三、改变管理方式,让学生参与管理
    在管理上,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很多学校都有学生会,有的还有“校长小助手”等学生组织,这些组织应该真正地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对学校有关学生的大小事务提出建议,甚至对学校的一些不合理行为有直接向教育行政部门汇报、质疑的权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落实学生地位,把学生与老师与领导同等看待,不,应该是优先对待,因为教育是为了学生,只有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为学生考虑,这样的教育才会充满勃勃生机。
改变带来变化,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多一些正向的改变,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服务。

                            学生的真实发展是学校最美的面子
                                溧阳市殷桥小学 吴汉平
    现如今,很多学校办学形式要气派、讲排场,校园文化上档次、求精品,活动组织要讲规矩、符合领导口味,这些俨然已经成为一些学校的通病。诚然,在注重效果的前提下适当追求形式的完美并不为过,但如果纯粹是为了形式而开展活动、布置文化,置学生的立场于不顾,置教育的目的于不理,这就是学校的悲哀、教育的悲哀。
    学校橱窗关乎学校形象,以前每学期,我校辅导员总是精心组织学生创作(制作)作品,经过多轮的筛选和再创作,才将少数学生的“精品”呈现出来。但往往苦于“精品”少、耗时长,于是,常是临到有验收或检查时突击布置一下,当然这样做自然能得到上级领导或检查组的好评。事实上,我们知道,这样的橱窗展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展示的作品总是那几个少数学生的,而且很少更新,除了刚刚展出的那两天吸引学生驻足之外,其余的时间学生都视而不见。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为应该把传统理念中的作品的精品意识转化为过程的精品意识,即只要学生用心、用手、用脑直接参与了、实践了、展示了、提升了,这一过程就是精品,他们的作品就应该得到展示。于是我们将橱窗转变为“自由展台”,鼓励学生自由展示,特别是放低了对作品质量和形式的要求,让原来绝大多数望而生畏、望尘莫及的学生现在也能争着、抢着要去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学生兴趣的不断推动下,各班班主任也开始主动找到辅导员,积极地帮助学生去争取“自信展台”的版面,展示作品。对此,学校只有一个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作品,真正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也真正落实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在每周一升旗仪式后,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信舞台”的展示活动,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只要学生有兴趣、有胆量,就可以站在这个大舞台上,武术、舞蹈、乒乓球、跳绳、篮球、朗诵、唱歌……甚至连“自信舞台”的小主持人都可以报名,邀请家长或班主任颁奖。“自信舞台”活动的开展,让全体学生充满了期待,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学生自由报名、自主表现、大胆展示、个性彰显,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受到了家长、教师、学生的一致欢迎,现在主动报名的学生络绎不绝。
    确实,如此展示的作品、表演的节目、开展的活动谈不上高大上,甚至给人以参差不齐的感觉,也许会影响所谓的学校形象,但这些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展示、表演与活动,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才能,更能鼓励学生自信地去表现。在学生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在家长与社会的一致好评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学生的真实发展是学校最美的面子。

                                 教育,不能只有指责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 李伟荣
    “人是一切事物有意义和价值的源头。没有人就没有一切,无论何时,教育必须首先去培养一个人,然后才是培养律师或医生,而不能相反。”余文森教授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尤其看到学生冒雨迎检的事件,更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是否真正从学生出发,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对学生,不能只有指责
    今天在办公室和周老师交流学生的上课情况,谈及课上用方程思维解一道数学难题的环节,很多学生只喜欢用以前学过的思维方式来解答,而不愿用方程。面对这种尴尬,有些老师会指责学生,认为这是新学的知识点,而且是与今后的初中知识接轨的,如果学不好,以后如何更好地学习初中数学?表面上看,这是老师为学生着想,但深入想想,学生为什么更喜欢用旧的知识而不愿用新的呢?
周老师不愧是经验丰富、善于反思的老教师,课上她当即了解了具体的缘由。原来,用旧的思维方法解这道题更方便、更清楚。如果用方程思维的话,列出的等式会比较复杂,初学方程的他们也不太会解。原来如此!于是,周老师当即取消了原先的要求,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答,结果学生很快就正确地解出了这道题。
    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只是一厢情愿地为学生“着想”,遇到问题只会指责学生的不是,而不会反思教育自身的问题,这样的教育难道会有好的效果吗?显然不会,充其量那不过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而非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
                                 

                             对教育者,也不能只有指责
    其实绝大部分的老师还是愿意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只是顾忌到各方面的沉重压力,被迫无奈而有时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教育初衷。
    最近看到《人民教育》上一则关于学生带剪刀致伤的案例,虽然学校做了非常详尽的安全防范措施,但还是被判承担20%的赔偿责任。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有些老师干脆采取一些极端措施。比如,学生奔跑容易摔跤,课间就不允许做含有奔跑的游戏。于是,“老鹰捉小鸡”“跳房子”等既富有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追逐类游戏也慢慢消失了。甚至有的学校只有看到学生在座位上安静地看书、写作业才能放心。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旦出事,不管老师做了怎样的努力,现行法律和社会舆论都会把矛头指向老师。当教育者承受不了沉重压力时,只得想方设法自保,最终无意识地把受害方转嫁到了学生身上——只不过这种“受害”形式有时是隐性的,有时是显性的。
    所以,如果法律、制度能进一步保护老师,社会也能把老师当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神”来要求,在出现问题时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深入的了解、设身处地的考虑,客观辩证地评价老师的教育行为,减缓教育者身上越积越重的重重压力,“以生为本”的理念自然能真正落地生根了。

    学生以学业为本,学校以教育为业,无论领导的视察还是学校的教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学生、学校、领导各安本分,学生按照课程操持学业,学校以常态迎检,领导看到的也会是最真实、最积极的学生面貌,这样的视察才有意义。如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做一场“表演”,确实有悖于“以生为本”的宗旨。要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上演,就要让“以生为本”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理念,让学生能真正沐浴阳光,享受教育。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