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灵气的教育,怎谓好教育?
热点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4期 总第5027期 2015年04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4期  下一期
缺少灵气的教育,怎谓好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04-28 16:32:49

    什么是具有“灵气”的教育?教师们说法不一,有的认为生动的教学环节加上多元的讨论模式就是具有灵气;也有的教师认为熟记古诗词韵,能够将唐诗宋词倒背如流是具有诗书的灵气……中学特级校长刘京海曾有这样的一段话:“走进学校,我吓了一跳,下面的孩子五官都是齐全的,组合在一起却非常可怕,他们的眼睛都是不动的!”
    作为教师,在您看来缺少灵气与激情的教学那还能算作是优秀的课堂教育吗?我们又该以何种方法、通过何种途径来改善沉闷的课堂氛围,提升课堂灵气,让学生乐学、善学呢?

                               灵气课堂,需有灵性的老师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邓 严
    自接手新班级以来,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课堂组织教学,我都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课堂上,每每看到孩子们沉闷的表情,我的内心总是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怎样才能塑造热情洋溢的语文课堂?怎样才能让沉闷的课堂欢畅起来?仔细想来,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信心,营造乐学、善学的灵气课堂是必由之路。而灵气课堂,更需具有灵气的老师。
    在执教《祁黄羊》一课时,我在和学生们分析完祁黄羊第一次举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之后,我随机一问:“如果你就是此时的晋悼公,听到祁黄羊推举自己的杀父仇人,你会怎么想呢?”问题一出,小手四起。我很激动,急切于听见他们的声音。小龙说:“哎呀,祁黄羊是不是脑子坏掉了呀?竟然推荐自己的仇人!”轩豪说:“看来,祁黄羊是老糊涂啦!”这样一说,全班哄堂大笑。看到学生们眉飞色舞,我也有些激动,他们现在已经敢于在课堂上酣畅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了。可随即我把眉头一沉,低声说道:“作为一国之君的晋悼公,他会这样说话吗?”片刻,又有小手举了起来。有的说:“祁黄羊竟能不计前嫌,出于公心,推举了解狐,真是一心为国啊!”……就这样话锋一转,我悄悄地将学生们引回到了课文的主题上来。
    我想,这比一顿痛批或是不屑地宣布答案要来得灵巧得多。灵气,正是源于教师的巧妙引导,源于教师的智慧理答。教师需要智慧地应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不用粗陋的语言去打压,而用教育之智呵护住他们的童心,这样才能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灵性的课堂。在从教的道路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次教学新课生字时的情境。经过前期的引导,学生已有一定知识积淀,他们都高举小手要求上讲台做“小老师”,这些学生在一边提醒同学注意易错点,一边有模有样地进行范写。看着学生们灵气的眼神,充满自信的讲解,以及洋溢快乐的小脸,早先心中对自己大胆放手的教学模式有所顾虑的心情早就烟消云散了。这样的课堂,我心憧憬之!
    此外,每次在学生们认真练习写字之后,我紧接着就会抽点学生上台展示。前面几位学生的规范书写博得了全班的掌声,可当程同学的作品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时,全班开始了议论。程同学是班里学习的佼佼者,学习自觉,乖巧懂事。然而此时他涨红了小脸,站在台上不知所措。我立即走到他身边,笑着对学生们说:“看来,程同学的字肯定是‘饿坏’了!不然它们怎么会争着抢着跑出了格子、撑破了自己的衣服呢?”尴尬的场面被我的一句话打破,学生们都笑了起来,程同学也笑了起来。他站在讲台上,大声说道:“看来,我要给我的字‘减减肥’了!”
    我很庆幸,我呵护住了程同学的自信心,也呵护住了一群天真孩童的童心与童趣。学生的笑声洋溢着快乐,而不是讥讽与挖苦;程同学的笑声饱含着被认可的满足,而不是自卑的无奈。这样的课堂,才是闪耀灵性、积极向上的课堂!
    如今,班里的学生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上的他们总能给我惊喜,其中包括意想不到的发言,酣畅淋漓的朗诵……这些都是他们给予我最真挚的回馈!做一个有灵性的老师,引导学生们一起打造具有灵气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是幸福的,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朝气与灵气的。我想,我会一直这样幸福下去……

                                灵气的课堂当关注“教育增值”
                              泰州市姜堰区里华中心小学 高 杰 
    长久以来,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根据某一个学习阶段的检测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导致不少学生因为进步程度不明显而失去了获得肯定的机会。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时常囿于教学目标的设置、节奏的控制,以及考虑到课堂的整体氛围,而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了学生“群体”上,进而忽略了应该引起重视的个体“教育增值”问题。
    在课堂上,不仅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以后获得了多大程度的进步和增值,更需要关注教者在帮助学生获得增值方面所真正发挥的作用。因为只有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收获与成长,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固有的灵动,唤醒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关注“教育增值”,一方面是因为这几年在教育领域“增值”是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另一方面,虽然说“增值”是具有一定现实色彩的教育评价技术,但也体现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真正着眼于学生个体成长和生命丰盈的“生本”理念。以语文教学为例,学习一篇课文应当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维度进行通盘考虑,而且看一节课的最终效果也应当以此为重要参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正达到这样的目标。毕竟学生的生活经验、脑力发展水平、思维方式、知识积累等因素都具有独立性,因此会存在许多差别。简单机械地“一刀切”式的评价无疑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伤害,这样的评价结果也仅仅停留在“好看”“热闹”的层面。
    对于一些学生而言,能够在课堂上将课文内容完全理清已经是一种进步;还有一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理解了某个词语、习得了某种写作方法,这同样也是一种进步;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在文本基础上自我情感的升华、感悟的加深、观念的更新等才是契合他们需求的进步表现……教师只有针对个体进行精准评价,才能够让学生有找到“属于自己句子”的可能。
    必须承认的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要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增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在现实的教育生态中,“班级授课制”还是主流,受制于“一师对多生”的模式,教师要真正将精力铺开并不现实。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的“自我增值”是十分明显的,教师需要聚焦的就是那些“自我增值”不明显的和“自我增值”能力欠缺的学生。为他们创造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多提问、及时肯定和鼓励、放大进步结果等形式让这类学生也能够得到自我和他人的关注。获得关注之后,他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期盼的情愫,而此类期盼是使他们更愿展现自我、突显自身优势。
    因为看到了自己也在不断“增值”,这些学生就会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就像著名的“鲶鱼效应”带来的影响一样,有部分学生动起来了,其他学生也会受其影响,更加积极地学习、行动起来。在“教育增值”理念的影响下,个性突出、以生为本的灵气课堂也会应运而生。

                                 作业目标为灵气课堂减分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马 静  
    我刚刚进入一所新学校任教,一切仿佛都是全新的。一段时间的磨合后,我的目光开始聚焦到很多学校广泛使用的“堂堂清、日日清”模式上——每个学科当天课程结束,必然会安排一定的课堂或课后作业。其主要优点便是以一种“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与迁移。“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成为“堂堂清、日日清”模式的核心目标。
    但一段时间之后,我也发现了这种模式所引发的一种负效应——很多学生受这种“任务驱动”学习模式的影响,有的开始超前写作业,有的听课之中“穿插”作业的完成,有的为了提高正确率出现“同伴互助式的集体思考”(抄袭)。学生完成作业,虽然能够达成所谓的“堂堂清、日日清”的目标,其成绩也的确不太容易出现过大的两极分化,但静观这种教学模式之后,我们会发现学生的目的性变强了,单一性、功利化的学习心态变得更加严重,更多的学生将作业的完成当成了学习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在部分学生眼里,牢牢抓住老师讲课中的作业要点,以便更迅速、更及时地完成各科作业成了他们学习的主要驱动力。一到下课,看不到学生活动的身影,看不到他们玩耍的姿态,课间的教室更多的是奋笔疾书和默默计算的学生们。作业上的五角星多了,作文本上的优秀星添上了,但学生对语言文字发自真心的喜爱却并未增加多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心声的灵性也没有多少增长。
    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灵性作为要务。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亲近汉字,触摸语言,引导学生在美妙的文字间徜徉,进而喜欢这些精美的、有灵性的文字,并领悟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语言奥妙,习得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最终内化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之中。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的指向,课堂或课后作业虽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 方式之一,但将其作为反馈的重要或唯一目标,定是本未倒置了。
    对此,针对当下的课堂教学我想谈三句话。
    第一句话:教师要解放思想。教师只有解放了思想,学生才不会受固于太多的标准答案与回答模式,教师才会有更大胆的教学创意和更丰厚的教育追求。
    第二句话:教学要学会等待。教学,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舒缓的节奏,需要足够的耐心。急功近利的教学一定不是理想的教学模式。在我看来,学生们语言的想象和创造之花一定是绽放在教师耐心的等待里,呈现在师生共同解决疑难的过程之中。
    第三句话:教育要培养根基。教师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学习,从实践中找到学科之根,人格之根;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扎实练习中沉淀智慧,汲取营养,壮实根基。
    这样的课堂教育,隐去的是教师的光芒,锻造的是学生的精彩,生成的是教育的灵气。

                                  灵动的语言成就灵气课堂
                                 南京市丁家庄小学 辛晓卫
    前段时间,我在学校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这是她上区级公开课前第一次试教。在指导学生理解“惭愧”一词时,教师直接问道:“‘惭愧’是什么意思?”起先,没有一位学生举手,这个词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教师环视一周,又重复问了一遍。     这时,一位女生举起了手,小声说道:“很伤心。”教师连忙肯定:“嗯,是的。还有呢?”她把目光投向一个看上去很机灵的男生。那位男生大声说:“很难过。”教师显然有点失望:“好的。还有呢?”她直接点一位学生的名,该生不太有把握地说:“是很不高兴的意思吧?”教师快要沉不住气了:“有一点,还有谁知道?”终于又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很不好意思。”终于说出了教师心中的正确答案,这位教师轻轻舒了口气,继续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语言直白,尤其是评价的语言简单、机械,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的回答显得很苍白,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流于表面,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入领会。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沉闷得很:教者无趣,学者亦无趣。
    课堂上所发生的不是单一的认知活动,而是灵动展现生命的过程。作为教师,怎样做才能使课堂具有灵气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
    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可或缺的策略之一,而教师的语言在其中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第一次试教后,年级组的教师们纷纷提出改进意见,该教师一再优化自己的教学用语。在第三次试教时,课堂上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面:教师先以“风伯伯说的话你听懂了吗”一问,了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接着,教师又以“风伯伯说的话小松树听懂了吗”一问,引导学生理解“惭愧”一词。教师儿童化的语言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同时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学生们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期间,教师又巧妙地借助图画和引导式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文中的内涵。
    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巧用儿童化的语言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对话方式带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就可以在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实现多维目标。灵动的语言,才能成就充满灵气的课堂。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不是复读机,不是存储器,我们的任务是教出具有灵气、充满灵性的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创新,在“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同时,能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将真知映射于解决繁杂的生活难题之中。这样的灵气课堂与灵性教学模式,学生定会心生向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