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学入校园一直是热点话题,但在实际的传承教育过程中,很多孩子的直接感受是:难理解、难学习、没意思。其实,问题不是出在国学内容上,而是出在了国学的学习、传承方式上。当我们的教育手段是单调而固执的时候,再好的国学也可能会失去吸引力。没有了吸引力,何来生命力?回归现实,教师在国学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学得快乐,学得透彻呢?
开辟国学教学“蹊径”
无锡市东港镇黄土塘小学 姚凌花
说到国学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朗读与背诵。但由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形象思维的差异性,他们对于国学经典中的许多文法修辞还不能理解,对于语句的意思也主要靠教师的讲解。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记忆主要是有意记忆,其持久度也不够长久。我认为,以下几点方法或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国学。
一、吟诵,激发学习积极性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很容易遗忘多年前说过的话,可多年前唱过的那些歌却并没那么容易忘记。事实证明:学生们一旦会吟唱古诗词,也就自然背下来了,并且经久不忘。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太深奥的东西他们不理解,吟唱能使他们体会到我国旋律型母语的好处——声韵之美!古诗吟唱可以是配上音乐唱,像《静夜思》《咏鹅》这些古诗,现在的音乐教材有现成的歌曲,可以直接教唱;也可以根据诗句的平仄吟,即根据诗句的字词上声延长,去声短促的规律吟唱。
以前学生们积累诗词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枯燥地读,最后死记硬背记住一首诗,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忘了。而现在学习了诗词吟唱的技巧,任何一首吟唱会了的诗,学生们轻易是不会忘记的,越唱越有劲。
二、竞赛,培养学习源动力
“竞争”是支配人类行动的一个重要动力。比起一个人的努力,和对手竞争更能激发自身的潜力。学生到了中高年级,简单的吟唱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我们可以组织各种竞赛,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的源动力。
1.全班总动员
组织班内学生统一参加、人人有机会的国学知识竞赛。每次竞赛选定国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竞赛时,用学生喜欢的“开心辞典”模式开展,累计得分较高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奖励。
2.能手挑战赛
这类竞赛的内容通常会高于学生已有知识的范围。组织这类竞赛,能激发他们不断向上的积极性。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每次竞赛都会在“卫冕者”与“挑战者”之间进行,不断拓宽彼此学习的知识面。
三、故事,引领学生生命成长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以“孔子勤学”的故事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当学生有学习拖拉的不良习惯时,以“学不宜迟”——苏洵二十七岁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的故事启发学生,教育他们从早做起,从小做起,打好坚实的知识根底;当学生交友时,用“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鼓励孩子真心对待朋友……
只有使学生身处这种氛围之中,在一个个经典的国学故事的激发下,学生才能与国学越走越近,消除客观上的距离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遇到事情、困难、问题等,都能与国学“息息相关”。
要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传诵经典、展现我国文化特有的光辉,就得让其中的精髓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南,将国学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跳出问题看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认知、情感领域得到全面的发展。
给国学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程菊峰
作为国粹的国学,浓缩了中华的文明,凝聚着民族的品格,蕴含着民族的特征,体现着民族的价值。作为承载教育功能的国学,有的文字晦涩难懂,有的篇章内涵丰富,要吸取其精华,让其顺利地走进小学课堂,有相当的难度。笔者以为,不妨从以下三点着手。
激趣先行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科夫的名言犹在耳边。国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式多样,有以活动激趣、以人物激趣、以见闻激趣、以图片激趣等。我们要关注学生主体在活动中有实质性的参与,并在传统美德和普世价值观的引导之下,使其充分感受国学的魅力,追求积极的情感投入。如在教学《道德经》伊始的“未成曲调先识道”环节,我就安排了“猜谜语,认识道”和“看词语,解释道”两个环节。“首字表人头,走之表示走;走路抬首看,目标在前头。无路不敢走,走多路才有。”一出示,学生就小手林立,兴味盎然。通过“解释道”,学生明白了“道”字富有智慧,内涵深厚,是一个“魔术师”,千变万化。由此开始了《道德经》的教学之旅。
诵读为主 国学教学重在“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忘情诵读,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和精神沉淀。诵读之美在于轻重缓急能入韵,不妨让学生画出小节线,进行有节奏地读。如教学《凡出言》时,可以这样标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然后引导学生诵读。此外,还可以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曲子和朗读同步播放,学生就容易融入到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如教学岳飞的《满江红》时,选择《满江红》的曲目进行配乐朗读。学生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声情并茂地朗读,情感得到极大程度的宣泄,爱国之情油然而起。
感悟是辅 对于国学教学内容,应要求粗解意思,不必精确解读,否则学生对国学学习会产生畏惧感、恐惧感。但是感悟时,需要对学生适度引导,既不能生吞活剥,也不能恶搞。为了让学生能悟出道理,教师要善于引导。比如在教学《道德经》时,为了帮助学生感悟“道”。我是这样设计的:“‘道’很玄妙,‘道’在哪里呢?其实,‘道’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只有用心悟‘道’,才能识天理,懂万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作文之道啊!珍惜资源,节约用水,这是生活之道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人生之道啊!”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道”的理解感悟就容易多了。学生交流“自然之道、生活之道、礼仪之道”等,话匣子一下子全部打开了。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此言虽有失偏颇,细思量,也不无道理。教师只有在国学教学的过程中,勤于学习、勇于思考,敢于实践,才能找到一条通向国学教学天堂的大道。给国学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学生对国学经典学习的兴趣一定会更加浓厚。
快乐国学,以“趣”为先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余静梅
国学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小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特点有别于成人,因此,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应以“趣”为先。
唱国学:唱经典,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吟诵是激发孩子兴趣,让孩子喜欢背诵的好方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会用播放名家吟诵调,给孩子播放DVD,听朗读带等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声有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把《弟子规》改编的《童蒙养正歌》系列歌曲,朗朗上口的歌谣将古人的传统教育理念一一道来,令人倍感亲切,学生们津津乐道。
讲国学:故事仿佛一双魔手能紧紧抓住小学生的心灵。因为故事里有幻想、有知识、有营养。学习《滕王阁序》时,我让学生观赏滕王阁的风景,讲胸中有腹稿的王勃小时候的故事,播放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讲叨陪鲤对的故事,学生听得兴趣盎然,背诵效果很好;学《声律启蒙》,其中加入了一些与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如学习“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雨曜斗西东”这两句,文章后面就有牛郎织女的故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汲取圣贤智慧,在成长的道路上力行学文。
演国学:故事中有画面、有场景、有人物、有真善美的启迪,有假丑恶的反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经典故事、演经典故事,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国学故事进行加工整理,写出适于表演的剧本,通过具体的场景表演,让学生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如演绎《墨子训徒》这一故事时,小演员通过古朴的打扮和原始道具,将一位师傅“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心境生动地展现在舞台上,将一些歌颂老师的历代精品诗文串在一起,以“演”和“诵”为主要形式,再现“师爱”这一古老而伟大的永恒命题。故事创意独具匠心,编排新颖独到,使得故事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用国学:在学生日常教育中融入国学经典,将习惯与礼仪教育的研究覆盖到学生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弟子规》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德有伤,遗亲羞;身有伤,遗亲忧。”我结合调皮学生的例子来加以讲解,让调皮的孩子自己来说说其中的见解和感悟,让其有切身体会,同时也明白,原来生活中处处皆国学。我适时将德育和安全教育贯穿其中,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孩子浓厚的氛围,让他们对国学有浓厚的兴趣,这样无异给学生们打开一扇主动探寻国学经典宝藏的大门。
多措并举,打好国学教育“组合拳”
丰县智慧树学校 吴昌龙
近年来,国学入校园一直是个热点话题,围绕中小学课程改革,多家出版社表示将在新版的语文教材中为国学“加餐”。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曾表示,该社未来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加大古诗文所占比重。但在实际的传承教育过程中,多数老师还停留在对古诗、古文的讲授和背诵上。不少学生纷纷表示对这样的教学没有兴趣,并日益反感这样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创新国学教学方法呢?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以为国学教育需要多措并举,重在打好国学教学的“组合拳”。
一是开展国学活动。古韵萦绕,诗香阵阵。学校可充分利用读书节、文化艺术节等节日活动,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们通过诵国学、唱国学等不同形式,多角度地演绎中华经典国学的文化内涵。童声伴音乐,让师生们从心底等感悟到中华千古美文的神韵,感受到“美的享受,德的熏陶,智的启迪”。
二是课本剧表演。课本剧是一种基于课本教材进行再创作的舞台表演范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从每个年级的课本中选取最适合改编的篇目,改编成表演性强、可欣赏性强的课本剧。如通过改编《将相和》,让学生亲身感受蔺相如的宽宏大量,廉颇的知错就改;通过改编《孔子游春》,让学生明白要做水那般“有志向、有德行、善施教化的真君子”。通过课本剧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本、对生活的理解;增加与教材、社会的互动,多方位地汲取文化营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绘本阅读与创作。改编国学教材单一的文字表达方式,变文字表达为图画表达也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方式。绘本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欣赏绘本无疑是一种让眼睛享受、让心灵愉悦、让精神提升的美妙体验。绘本中要读的绝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要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进而欣赏绘画,创作绘本。儿童绘本的创作与学生的情感、生活、想象以及梦想息息相关,其创作法则也与孩子的玩、趣、悦、情、悟、参与意识紧密相连。比如指导学生在阅读《二十四孝》的文字的基础上创作绘本图画。这样,学生们可以从高水准的图与文中欣赏图画中认识到“孝”文化的重要性。
可见,多措并举,多渠道实施国学教学,对于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不可否认,不断升温的“国学热”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极大的传承和推广。然而心性修养才是国学教育的根本。教师在开展丰富的国学活动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言行让国学精粹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