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育过度”, 还是“教育不足”?
教育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5期 总第5035期 2015年05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5期  下一期
是“教育过度”, 还是“教育不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05-05 15:19:20

    “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并非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教育过度”有时是“教育不足”的体现,而“教育不足”有时也是“教育过度”的反映。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每天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超过部分即会被遗忘。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较以往有所提高,其复杂程度超过一些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学生的个体发展等方面也存在着“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从社会化角度看,也存在着“教育不足”,交往缺失让很多中小学生内心孤僻,害怕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力差……

                     在“过度”与“不足”中突围的三个方向
                       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陈志华

    “教育过度”与“教育不足”是教育问题的两个方面,中间的交叉点是“度”。“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是相互依存的。衡量“过度”与“不足”的标准是社会对教育的产品——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
    教育宏观层面的研究显示,我们的“教育过度”正伤害着人才就业的良性循环,而同时存在的“教育不足”则把办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协调性提到了新的层次。一方面是教育产品的质量、档次远高于社会对其要求,另一方面是教育产品获得的收益远低于教育投入时的期望值。这种双向的不匹配,反映了我国教育越来越忽视其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人为扩大教育产业化,片面追求办学规模等问题。
    中观层面观察这个问题,以一所学校来讲,教育的“过度”与“不足”的问题,其实是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时间使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落实国家课程百分百,因为这是将来高考中考的科目,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学校往往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拿出时间“确保基础”。与此相配套,教师也是投入了绝对的精力,用多样的方式来反复训练学生的知识、能力,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样的“过度”与“不足”,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伤害深刻而持久。
    微观层面观察这个问题,教育的“过度”与“不足”其实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道德方面的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教师应对学科要求的底气,一个专业素质全面而优质的教师,对于教育所必须秉持的态度与掌握的底线是了如指掌的,他总愿意做一个具备教学道德的教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但当教师的专业素质无法应对学科要求,而成为教书匠、应考师时,其就不再以具备教学道德为己任。事实上,当面对教学成绩考核的风向标时,无论是哪种教师都“乖乖低头”,这是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此时,就形成了“教育不足”和“教育过度”。
    作为教师,应当育人、育智并重。但因为育人的软任务显效时间较长,而教学成绩的硬任务则是以单元、学期、年段为时序展示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必然激发教师在教学上大量投入期待高量产出。这样的“过度”与“不足”,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枯竭了学生的“智力”,以任其自然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而后者正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基,这方面缺失必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入世”。
    面对“教育过度”与“教育不足”,我们要做的是“削峰填谷”,促其迈进适度区间,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突围。
    人才去向:让社会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要求,也就是真正让社会能够选择合适的人才,让不合格的学科、专业、学校淘汰出局;
    政绩方向:对政府教育政绩的考核指标变中考、高考录取率为中等高等学校毕业就业率、长期从业率;
    办学方向:学校办学应当走向“适合”,即以教育行为的效益和学生、教师为主体的人的感受为标准。好的学校应当适合学生、适合教师、适合社会。这就要有适合三者的个性特征的课程。

                             孩子的教育:“管住嘴,迈开腿”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姚 澄
    在讨论孩子的教育究竟是“教育过度”还是“教育不足”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几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故事1:一次家长会后,一位爸爸找到我,对我诉苦:“老师啊,我们全家人都舍不得订鲜牛奶,省吃俭用给我家孩子订了一份。上次因为出差,没有来得及给他续订。出差回来,本以为会看到孩子期待我回家的笑脸,哪知他一脸冰冷,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这几天没有牛奶了……”
故事2:在带孩子外出踏青时,成绩优秀的小Q开心地吃着别人的零食,到中午吃饭时,他却不肯把自己的食物和大家分享。
    故事3:在朋友家吃完晚饭,上初中的孩子很想帮助妈妈收拾桌子,可奶奶一口回绝:“你只要念好书就行了,赶紧去房间看书,这里我来。”孩子只好无奈地打开房门,走向那厚厚的试卷堆……
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明白了,其实现在孩子的教育并不是“教育过度”或是“教育不足”的问题,而应该说是“教育畸形”。就像肥胖一样,不是因为“营养过多”,更不是因为“营养不足”,而是“营养失衡”。同样,孩子的教育和减肥一样,都需要——管住嘴,迈开腿。
    “管住嘴”指的自然不是不吃东西,而是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很多时候教师和家长误把“教学”当“教育”,于是,成绩好成为衡量一个孩子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尺。设想一下,我们不管是通过补习班还是题海战术,让孩子的成绩变得很好,而这个孩子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私自利、不懂感恩,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的教育究竟算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古人云:“欲成事,先成人。”所以只有让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他才能“成人”,“成人”后方能“成事”。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一个考试的机器,或是我们炫耀的“名片”,而是一个能独立行走的“大写的人”。
    “管住嘴”的同时,我们还得“迈开腿”。所谓“迈开腿”,就是要让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人群。让孩子去感受世间万物的存在与美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让他们能“放开眼孔看世界,立定脚跟去做人”;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未来能独立地生存在这个社会;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帮助,学会用善意的心灵去对待他人和世界……这一切,只有让孩子“迈开腿”亲自实践方能体会。
    亲爱的家长,辛勤的老师,当你们面对孩子那一双双现在依然明亮或曾经明亮的眼睛时,请千万记住:我们要成就的不是分数,而是“人”!请在心头暗暗地告诉自己:管住嘴,迈开腿!

                           “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都应当警醒
                              东海县石梁河第二中心小学 吴立向
    目前,全国大小学校,不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加班加点、特色补习、题海轮战……应有尽有。很多学校和班级都以“劝君走廊莫喧哗,室内俱是苦读人”“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等作为教室装饰的标语。难道这样的场面还不能让教育者难过?不让社会悲哀?苦学当休,那些还在应试的深渊里挣扎的学校,别把苦学当渡舟了,这舟是摆不到快乐的彼岸的。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我们社会需要的人才吗?
    近日,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老师刘金菊发布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她的研究显示,我国的“教育过度”现象值得警惕。笔者认为,这种片面的教育确实应该警醒,素质教育追求了那么多年,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多少?综观目前的学校,月考、周考、日清各色名词推陈出新,招术日新月异,就连小学也毫不逊色。特别是现在,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打工潮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386199部队”(广大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群体)与日俱增。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普遍现象和当下的热门话题,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各种琳琅满目的各色补习班,这也是留守儿童的寄居所。而这些补习班并没有正规部门的批准,只是临时性机构,看着孩子做作业而已。试想,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吗?
    其实,大家都清楚,“应试”是导致“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的罪魁祸首。在当下,应试教育的现象还很普遍,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势头,从而导致处处可见苦读的身影。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在应试教育无法立即改变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建立全面发展机制,更多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把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根植于学校教育的根髓。

                              “教育过度”理论视角下教师的突围
                                    靖江外国语学校 仇玲娟
    美国学者理查德·弗里曼于1976年在《过度教育美国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过度教育”理论,随后,这一问题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过度”问题日趋凸显,尤其是在当前积极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在“教育过度”理论视角下,探讨教师的突围策略就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目前,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坚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超前教育大行其道,各类特长补习班空前火爆,一些学校和老师更是片面进行文化课教育激励,以致于从幼儿园的孩子开始,学习目的就被误导。物极必反,这种过度教育不仅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有的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导致孩子心理畸形发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其次,对教师角色要有准确的定位。按照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育管理,我们要做到不缺位,更不越位;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必备的技能和必须参与的活动,我们不能靠简单灌输,也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再次,要针对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虽然我们强调学校的教育不只是文化课程的教育,但教育的内涵也不能无限放大。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紧扣学科基本要求和特点,符合青少年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正常发展需求。我们承认小学的语文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语言和文字教育,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学忽视了“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这一核心要求和“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语文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失去方向,劳而无功。
    最后,我们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当我们陪同孩子们阅读《森林报》丛书时,我们不妨带领他们一起观察和记录春天的百花齐放、夏天的蝉鸣骄阳,秋天的金黄遍地,冬天的白雪皑皑;当我们让学生死记硬背关于春天的诗句或者文章时,我们不妨组织一次春游,带他们走进自然,亲身感受春天的温暖气息,在灿烂的阳光下,在清澈的溪水旁,在飘飞的柳絮里,在屋顶的燕子上驰骋自己的目光和想象。教育从未有现成的模式可依,须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西方大哲学家柏拉图说:“启蒙教育的方式将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让我们尽快在过度教育的纠结和痛苦中实现突围,为孩子们和我们的基础教育共同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人的身心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中小学中存在的“教育过度”现象,超出了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所需,培养出了一些身心失衡、高分低能的“流水线产品”。同时,这种教育蕴含着“教育不足”的身影,对这种教育进行投资也是一种低成效投资。所以,我们应警惕“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在两者之中寻找教育的平衡点,切实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其将来独立行走于世的各项技能。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