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激趣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 浅谈多媒体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5期 总第5035期 2015年05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5期  下一期
创新教育,激趣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
来源: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 作者:张建芳 发布日期:2015-05-06 09:14:48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教师更应该看重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生掌握已知、探索未知,开拓进取、除旧创新。课堂上,学生学习操作过程会因为时不时爆发出来的小小创新而使得劳动与技术的课堂生机勃勃,让课堂充满探究的学习氛围。
    一、夯实既定的教学任务,为创新教育提供可能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技术初步、家政等。技术初步培养了学生对材料认识、工具使用、简单设计、简易制作等基础能力,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造力,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途径。
    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精心预设教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重点难点。以五年级上册《技术初步》中的“木蜻蜓”为例,材料袋中提供了两份现成的材料:一根手柄和一个长方形的厚木片。根据教学要求,学生要学会木加工的技术:画线、削、磨和胶合的过程。材料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在处理“蜓翅”部分的时候,教师要将其作为难点来教学,“蜓翅”处理要“轻薄”和“匀称”,它最终决定木蜻蜓是否能顺利飞起来。否则,表面再光滑,外表装饰再好看,体态看着再轻盈,也是中看不中用。那怎样叫“轻盈”,怎样叫“匀称”呢?教师可以制作放大的教具,告诉学生,削或者磨“蜓翅”的时候,左右两翼应该是相反的,假如右边“蜓翅”是呈对角线向下的,那么左边就是应该成对角线向上的。这是削和磨“蜓翅”的基本原理。
教师讲解、示范到位,才能使学生对木蜻蜓这样简易的飞行器能起飞这个概念有直观的认识,也为后 面的拓展练习提供可能。
    二、张开创新的想象翅膀,为课堂教学增光溢彩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是推动进步的源泉”。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创造想象的内容,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想象,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仍以《木蜻蜓》为例,学生在成功制作完成木蜻蜓,并能顺利飞起和降落之后,我们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除了用木片来做“蜓翅”,还可以用什么材质来做“蜓翅”?
    首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理,教师可以出示一个长方形木片,长约2厘米,请学生说说看:可以用什么材质制作“蜓翅”部分?怎么做?
    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让各种设想在头脑中反复组合、交叉、撞击、渗透,按照新的方式进行加工。加工时不断选择,力求形成新的创意。学生充分讨论后,概括出几个要求:挺括,不能软蔫;宜薄不宜厚;“蜓翅”两侧呈相反的角度。
    什么材质适合?塑料片、扑克牌等。
    怎样和老师手中的木片整合在一起呢?——开槽!这样的讨论本身就是热烈的,因为它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开始求异存同地为自己的“蜻蜓”寻找新的材质,制作全新的“木蜻蜓”。因为创新作品,将镌刻上思维的烙印,印证自己无限想象的印迹,课堂教学气氛也因此被点燃了。
    开始制作全新的作品,能否成功是个谜,但是正因为是个谜,这将带领学生进入更为主动学习和主动创作的开阔领域中去。学生划线时,俨然是个小工程师,钢尺、2B铅笔一一到位。开槽,更要细致,需要精细之人来完成,槽开得不直,塑料片插不进去;槽开得太大,塑料片要掉出来。候补人员已经等在边上,白胶、502胶水在手。试飞区域的人员,已经跃跃欲试了。这时整个教室,与其说它是个制作车间,不如说它是一个赛车准备区域,因为每个组的学生都屏息凝神,希望自己组的制作能最早飞起,能飞得最高,能降落得最稳。
    这样生机勃勃的课堂,不仅拓展了课本上“木蜻蜓”的知识,学生还通过想象,凭借自己的实际生活 经验,自发提前学习了“开槽”这个高难度技能,完成了一个全新的作品。这就是创新意识的激发,将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点燃的最好实例。
    三、感受创新的无限魅力,将劳技课堂彻底激活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意味着培养创造者,尽管他们当中并不多,尽管一个人比起别人的创造是有限的,但你必须培养造就创造者、革新家,而不是只会踩着别人脚印走路的人。”
    1.课前感受创新乐趣,“神器”横空出世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上,这个“器”就特指的是工具了。劳动与技术课,是以操作实践获得技能,制作不同的作品,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设备、工具和材料。
    以上例中木蜻蜓为例,材料袋给出的木片长不过10厘米,宽不过1厘米,厚0.5厘米,这样的原材料,在什么位置锉比较好?用什么样子的锉刀比较好? 
    我们可以看到教室现场,有的孩子摁着木片不动,锉刀用不出力;锉刀欢快地上下飞舞,木片总是在桌面上划来划去,不听使唤;还有的孩子一使劲,锉刀木片没有碰着,课桌飞出了木屑。怎么安置木片让它不动呢?
    动脑筋,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为自己制作一个合适的工具迫在眉睫。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家庭购置家电时弃之不用的泡沫,按木片大小,沿一侧边缘用美工刀切割出一块。上课的时候,只要把木片安放在割出来的凹槽里,木块就不容易移动了,而且锉刀也不易碰坏桌子。
    再开动脑筋,给自己的制作工具进行创新制作。刚刚的制作工具好是好,但是泡沫太轻,整体容易移动,得有人帮忙扶着。怎么办?这时候,联系本课内容“木工系列”,选用一块装修时候剩下的木头,以上述方法做出凹槽,相信整体就不会轻易移动了。
    只要敢于创新,“神器”的出现,就不会是神话。
    2.课堂中激发创新能力,化腐朽为神奇
    一位学生在制作木笔筒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他的材料袋里只有一块长木板,可以用作笔筒的四个立体面,但是他缺少一块用作底座的正方形木板。
    我紧紧抓住这样的契机,鼓励学生思考是不是少了一块就不能做了呢?没有多长时间,这位学生也做了一个木工作品。只不过笔筒不一样,人家都是竖放,他是横放着的,呈笔袋形状,原先做笔筒四个立面的长木板,被他分割成四面,三面横放,再把一面横截成两个小正方形木板,充当笔袋的两个端头面,一个玲珑的木质笔袋诞生了。
    创新教育处处在,机会总是留给有创新能力的人。
    3.课后汇聚创新作品,姹紫嫣红春满园
    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丝网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之后,学生对独特的丝网制作花卉有了初步的感知,也点燃了他们对丝网制作装饰品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只要轻轻点拨,学生的思维之花就会花开烂漫,直至春色满园。“玫瑰、百合、牡丹、月季、马蹄莲”,可以插满整个教室。细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创新之所以成为点燃课堂的导火线,那是因为它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中获得基本技能,在“做”中习得新的知识。周而往复,螺旋上升,让学生在小学劳动与技术的课堂上群情振奋。
    孙子曾经说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所谓“出奇”,就是“思维超常”和“构思独特”,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可以说没有创新的教育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也不是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师要让创新教育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上绽放它的奇光异彩,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意识,发挥它独一无二的魅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