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互联启示录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8期 总第288期 2015年05月07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8期  下一期
家校互联启示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董雅芸 发布日期:2015-05-07 16:48:29

   

    每年的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由联合国大会在1993年的一项决议中确立,旨在提高人们对家庭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和进步。
    任何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三个方面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既不可替代又相互补充。教师在教育一名学生的同时,也是在引导一个家庭。其中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往往会被教师用文字记录下来,最终汇成爱与希望,在其笔尖流淌……本期我们就共同来浏览这些被教师珍放于案头的“启事录”,透过文字,知微见著,一齐体会教师在家校互联中所承担起的中坚角色。

     启示一 家校合作何以稳若泰山?
     用沟通筑起坚强后盾。

    莫让情绪模糊了智慧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刘 琴
    连日来的绵绵细雨,叫人惆怅。这一天,终于迎来了光芒四射的太阳。也许是晴好的天气也照亮了学生们的心情,他们走起路来手舞足蹈,奔跑起来带着一阵疾风而过。我班的小双赶火车似的向厕所跑去,邻班的小木从厕所内如箭一般奔向教室。可想而知两位学生迎面而撞的后果,小木的后脑撞在了有棱角的廊柱上。当我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把小木送往校医室。
    小木的情况特殊,这孩子从小就贫血,但凡有伤口,血不易凝结成疤。我强烈要求和家长一起去儿童医院诊疗,可小木的妈妈微笑谢绝,独自带着小木前往医院。看着母子俩匆匆离去的背影,我赶紧和小双的家长联系。小双的爸爸听清前因后果,立刻赶到儿童医院……没过一周,小木的伤口已经基本愈合。
    回想起当日事发情形,我仍历历在目。当我再次遇见小木母亲,没想到她对小双家长赞不绝口。她认为小双家人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其父母每天的问候与换药更是无微不至。笑谈中还得出一个结论,她还要特别感谢作为老师的我们。小木的妈妈说:“我清楚地记得事发当天,是老师你,拉着小双的手让他不要害怕,让小双先向同学和我说声‘对不起’。老师你显然是担心小双受到惊吓。我从你的眼里看到母爱特有的温暖。”“良言一句,暖三冬”,没想到,我下意识的教育行为,再加上小双一声关切的道歉与问候,竟能化坚冰为春水。
    小双的爸爸现在只要提及老师,总是心存感激。他感谢老师电话中没有对小双的责备,还贴心地让家长回家千万莫要责骂孩子。他说:“像老师这样,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维护、关心自己的学生,甚至比家长考虑得还细致。老师在事发后的每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无不让学生、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真心与用心!”“亲其师,信其道”,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家长那份信任、理解与支持。
    “双木事件”结局完满,我很欣慰。因为在我们看来,学校的安全问题,事情不管大小,极有可能成为家校矛盾的导火线。我想说,家校协同教育应该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家长和学校、教师相互了解、配合与支持的过程。只有在互动性的交流中,协同的意义才能得以更为丰富的彰显。家长不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我们的朋友,一旦心与心相通,话与话投机,家校合作便能达成共识。
    俗话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当学生犯错误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顾及学生的想法,尊重家长的感受。当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及其家长谋划,真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定能与家长达到最佳的交流状态,从而达到家校教育的最佳契机。“双木事件”就是最“给力”的证明。
    教师不要因自己一时的情绪冲动而模糊了教育视角,而应在日常交流中更多地关注与家长沟通的细节,适时、巧妙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技能,使家校合作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交流与沟通让家长成为我们学校教育工作的坚强后盾。

    启示二 家校教育如何常谈常新?
     在创新中共塑彼此教育理念。

    教育孩子,要不断更新沟通理念
    宿迁市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 庞 浩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往往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一些家长在开家长会时总是抱怨“不会教孩子”“孩子不听话”等问题,这使我逐渐感悟到家庭教育也是有方法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断学习,更新沟通理念。
    教学工作中,我首先利用家长会、班级QQ群,与家长们沟通交流我的教育理念,分享我的家教心得与学习感悟。在介绍家教书籍、亲子沟通方法的过程中,我也会强调家长的家教意识与责任,提升其亲子沟通能力,让家校教育更加和谐、相容。对于个别问题生,我会采取电话交流或家访面谈等方式,倾听家长的困惑,了解他们的感受与期望,依据需要和我自身的能力,给予一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寒假里,我接到亮亮母亲打来的电话,诉说孩子成绩差、不听话、作业拖拉、撒谎、逆反、挑食、胆小、自卑等情况,孩子小升初在即,希望我能抽空帮助他们。
    第二天,我便来到学生家中,让学生母亲在一张A4纸上左边写出目前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右边写上她希望孩子15年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期待的品质,左边一会儿就写满,右边只写了几条。我引导她大胆设想,她又拿起笔写了些,然后我让她分别读一读、分享感受,她说:“读左边,感觉失望、伤心,看不到希望;读右边感觉太完美了,都有点不敢想,孩子能做到这几条就满足了。”
    上述活动后,我邀请她家的亲戚参与接下来的项目,规则是:亮亮的母亲扮演孩子,我们来扮演家长,分别用不同的话语影响亮亮母亲的心理体验。
    第一轮环节中,家长语言:1.做作业去;2.别忘了穿外套;3.别和弟弟打架;4.多吃青菜;5.说话时别哼哼唧唧。
    扮演孩子的亮亮母亲分享了她的感受与想法:烦、生气、不想听,被指挥、想反抗。而结果是——不听话、作业拖拉、撒谎、逆反、挑食、胆小、自卑、不自信,这些都在“面临问题”这一栏,她很惊讶地说“我平常说得比这严重多了,唉!”她重重地叹了口气。
    接着进行第二轮,家长语言是:1.关于作业,你有什么计划?2.外面很冷,你怎样做就不会感冒?3.与弟弟有矛盾,你准备怎样解决?4.怎样吃饭,才能营养均衡,增强抵抗力?5.怎样说,我才能听得明白?
    听完后,其母亲的表情明显舒缓了很多。我借此契机说道:“这些都是启发式问句,前面都是命令句,感受到不一样了吧。”“是的,我得改。”她若有所思,边点头边说。我又与学生家长分享了“描述性鼓励”“感谢性鼓励”的表达方法与作用,讨论了表扬与鼓励的区别等。
    在谈话间,亮亮回来了,亮亮母亲用我向其分享的方法与亮亮进行交流、指导亮亮作业。亮亮母亲感慨道:“真不一样啊,亮亮今天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我以前的教育方式的确是有问题,我得改!感谢老师的帮助与指导。”
    其实,家校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沟通理念。孩子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个体,我们必须用平等、尊重、接纳的态度对待他们。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更新沟通理念,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他们做什么,为他们做出榜样和示范,对其产生影响,促其良性改变。
    家校教育的本质是父母、教师的修行,我们,都在路上。

    启示三 家校沟通怎样方可通达、顺畅?
     以诚恳的付出,缩短心与心的距离。

    我心换你心
    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 孙妙珺
    那年九月,小彬转到了我们班。他是个沉默寡言的男生,在课堂上基本不发言,作业完成的质量也不高。我鼓励学生们和他一起玩,可有些学生撇撇嘴,悄悄告诉我小彬太笨了,大家都不愿和他玩耍。
    开学一周以来,我明显感受到小彬的孤独和自卑,于是我决定去小彬家了解情况。原来在老家时小彬因为没人照顾,学习成绩不太好,小彬父母想方设法把他转到无锡,但因为基础比较差,所以他学起来有些吃力。而小彬父母文化水平也不高,每当看到小彬的作业错误很多时,他父亲常常是用棍棒解决。
    了解到这样的情况,我认真地夸奖小彬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小彬父亲约定不能随意动手打孩子。至于学习,我和他父母约好,每天放学后我负责在学校里辅导他,再把他送回家,也免得小彬要花半个小时步行回家。
    一个月过去了,小彬的学习渐渐有了起色,平时的检测也从四五十分上升到六十多分,我每天坚持送他回家,和他父母聊一聊小彬的近况。他父母担心小彬到了无锡后会更加沉默、自卑,没有同伴,一再请我帮助。
    我了解到平时小彬在家很能干,正好班级里又有学生想来我家包馄饨,我就叫上小彬,告诉学生们明天到我家里不是包馄饨,而要分成两组比赛做饭。我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成两组,一开始没有人选择和小彬在一起,我故意拉着小彬的手说:“我们两个捆绑,谁要?不要的话明天很可能会输哦!”于是马上有人跑出来把小彬拉进了他们的队伍。第二天,小彬熟练的厨艺征服了所有人,到最后,另一组学生跑过来抢着吃小彬炒的菜:香菜粉皮、青菜炒面筋、荷包蛋……我早已用相机把这一切定格下来。
    每天放学后我坚持陪小彬回家,听小彬父母讲他们的生活,聊家庭教育的方法,当说到小彬越来越开朗时,这对朴实的夫妻言语间充满了感激;小彬父亲也不再随意打孩子,会尝试着跟小彬讲道理。一年之后,小彬顺利进入了本地初中学习。
    如今,小彬长大了,偶然在街上遇到,他会大声和我打招呼,我听到抱着儿子的他低头对身边的妻子说:“这就是我以前小学里的老师,那时是她,天天送我回家!”于我,这只是多年前初为人师时的一处举手之劳,而于小彬却一直铭记在心。为师之幸,莫过于此。

    启示四 家校互助靠谁支撑?
     教师:亲子矛盾“解铃人”、家校联系“掌舵者”。

    做孩子与家长的“架桥人”
    无锡市立人小学 杭咏雪
    在我的书柜中,收藏着历届与家长交流的书信;在我的手机里,保存着曾经与家长谈话的短信。一个学生背后,有着一个甚至多个家庭。如果教师能与家长形成良好的关系,那么家长的支持、关心、理解将会成为教育工作中重要的助推剂、润滑剂,同时,我们的教育活动也会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
    回想印象深刻的学生家庭,我首先想到的是小珊一家。十多年前,小珊还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女生,她有些内向,但是很有想法,我特别喜欢读她的作文,文笔细腻、感情丰富,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她难以接受父母的离异。她跟着父亲生活,虽然父亲非常疼爱她,但是,孩子总是会想念自己的母亲。然而父亲不愿意对方来打扰女儿的生活,敏感的女生也因此对父亲心有埋怨,这样的心思使得父女之间隔阂渐深。
    一开始教她,她并不愿向我透露这些家庭小秘密,但是她也渴望倾诉。有两位学生正好是她父亲同事的孩子,我就让他们经常聊天互动,让小珊有倾诉的机会,顺便了解小珊近期的想法,并与她父亲及时沟通。虽然提及家庭私事有些不妥,但是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时教师需适当地加以“干涉”。父亲了解到父女隔阂的原因,知道小珊是如此思念她的母亲,于是答应前妻定期看望女儿。我的“干涉”,解开了小珊的心结,她的心门渐渐打开,这不仅消除了她对父亲的埋怨,后来还逐渐接受了父亲另寻新伴的做法。我与她父亲沟通,让其给女儿接受的过程。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当年小珊在日记本上写着:“看到新妈妈,我很想喊她‘妈妈’,但是,这两个字如此难以出口。看着爸爸期盼的眼神,我鼓足勇气,终于——妈妈!我喊出来了。”
    这件事可能是我从教这些年来,“干涉”学生“家庭内政”最深入的一次,不管是对小珊,还是对其父亲,我付出的都是我的真诚、我的关爱,这使得我的这次“干涉”成功地化解了父女之间的隔阂,解开了孩子多年的心结。
    还记得曾经的养蚕活动,成了全家总动员,全体成员都观察着蚕宝宝的成长,多么和谐;记得曾经的“3+X”作业,连奶奶都参与到孙女的作业过程中,多么温馨;记得曾经的“与父母面对面”活动,一次契机,孩子与家长彼此互相说出平时说不出口的话,或歉疚,或谢意,多么感人……

    几多艰辛困苦,几多风霜劳累,其间又有太多的真情与爱意等待诉说……家校互联启示录描摹的不是一两位教师的行为,而是为了展现一线教师群体的整个缩影。启示录的内容应该还能续写下去,而践行者与记录者就是您——辛勤付出、同促家校共育的每位教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