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校歌被认为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图腾。然而近日,四川某校精心创作的校歌不但没有受到欢迎,学生反而采取恶搞校歌或合唱校歌时不张口等形式的“不合作运动”。显然,校方和学生之间的审美存在明显差异。
校歌传唱的尴尬提醒我们,艺术、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让如今的艺术、审美教育更接地气,既能满足学生的审美享受,同时又不让艺术教育流俗呢?
相适而相宜 曲高和不寡
扬州市广陵区新坝中心小学 栾文静
在中国传统文化备受瞩目的今天,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传统观念中高尚脱俗的“好的作品”易产生排斥情绪,对艺术中的美缺乏主动感受的热情。艺术课程价值的丧失,审美教育更无从谈起,其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
艺术教育发展的规律是兼容并蓄,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并存,因为只有这样的艺术才是包容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和吸引力的艺术。在艺术这所百花园里,肯定有美有丑,存在着良莠混杂、雅俗交织的现象。要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积累经验,提高审美情趣。
给学生平台——艺术教育应该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功感,而这种成功感必须要通过体验与参与,才能对所学艺术有所感、有所悟。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我型我秀”“才艺展示”,鼓励学生大胆放手去参与、去表演、去实践。在艺术课堂上,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给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只有通过参与体验,学生自我表演欲望才能得到满足,个性才能得以彰显。
与文化对应——艺术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它既是先天禀赋,又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下形成和发展的。我们在艺术教育中,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在教育中加大文化含量。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需要联系它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环境、文化演变、风格形式等特点。只有把握时代文化脉络,才会促成审美意识提高。
与自然亲近——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艺术家。艺术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引领学生去欣赏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美,引导学生去观察和体验,这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融校本课程——以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有意识地吸收当地民间优秀灿烂的艺术文化,结合学校教育及学生特点,积极开发校本艺术教育课程,将传承民族文化与实施学校艺术教育合二为一,有效接轨学生的生活现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氛围。
向课外延伸——学校可以把艺术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例如加强校园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建设,每天播放健康、高雅、积极向上,学生喜爱的励志歌曲。充分利用如黑板报、手抄报、艺术走廊、艺术墙等,使学校的一廊一屋、一草一木都发挥出艺术美育的功能。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提高学习审美品位。
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充分享受蕴含于艺术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艺术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作为艺术教师——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艺术殿堂,采取相适相宜的方法,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审美教育要合乎学生的身心需求
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 朱静江
在现实教育背景下,学校搞艺术教育而学生“不买单”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面对思想越来越前卫的学生群体,我们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来进行艺术、审美教育而不至于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以致怨声四起呢?
虽说学生的思想与国际接轨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崇拜某种思想理念而不自觉地仇视传统文化,以致在构建价值体系时发生错位的话,那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了。说到底,学校、教师准备以何种姿态和方式去“灌溉”这些成长中的“禾苗”才是重中之重。笔者认为,我们大可将一部分主动权、主导权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尊重、理解和自主中打开视野、开阔眼界。针对这一难题,笔者在实践中有所行动和尝试,并得到了较为真实、可感的第一手资料。
我校组织各部开展大合唱比赛,起初,大合唱的曲目是统一制定的,只不过,每个班可以从曲库中选择自己班级最喜爱的歌曲。乍听起来,这是一项选择空间大、自主性较强的活动,但是,当每个班主任拿到“菜单”之后,才发现事情的真相。原来,曲库之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红歌,而个别虽不是红歌的歌曲,也是“老掉牙”的歌曲。这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件不够理想的任务。至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样的安排下,是没有任何悬念地——被“冰冻”了。
学生的反应和状态很快就应验了——从开始选歌曲到组织人员进行训练,学生均表现出了消极应战的态势。个别班级的学生甚至还出现了“罢工”的过激行为。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开始滋生矛盾,也延误了正常的活动开展。显然,学生的情绪已经影响到了整个活动的有序进展。
校方在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意见后,最终作出这样的修改内容——在选择一首红歌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自定一首歌曲,而所定歌曲可经班主任与学生协商之后决定。这样一改,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发挥的空间,于是,学生参与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而学生在选歌和练歌时,其状态也大为改观。最后,整个活动既围绕了主题开展,又显得精彩纷呈。我想,这可能就是传统与开放的一次较量,也是一次完美的结合。
其实,学校和教师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唱歌那么简单,而更倾向于,让学生能懂得理解和思考,并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去调适自我、发展自我,并在审美教育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和创新自我。笔者以为,只有师生彼此给对方成长、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了,才是教育走向制高点的重要一环。
审美“三学会”
丹阳市实验小学 许雪梅
“妈妈,今天音乐课上教的歌很难听,我一点都不喜欢。”放学路上,儿子和我边走边聊。
“是吗?那你喜欢什么歌?”我顺着儿子的思路有点明知故问。
“还不如来一个《最炫民族风》,或是《小苹果》。”听了儿子的回答,我不知该说些什么。
无独有偶,我在学校经常听到孩子们的抱怨,说音乐书上的歌平庸俗气,完全没有电视、网络中的流行歌曲那样朗朗上口。现如今,很少有孩子会喜欢音乐书上的歌曲了。写到这,我又想起了同事说的一件事,有一次她儿子看到街上一女孩嘴里吸着香烟,她儿子说:“那女孩真酷!”顿时同事的心“咯噔”了一下。
是什么让孩子们忘了自己所学的歌,又是什么让孩子们想唱平时没有刻意去学,而又无形中学会的歌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歌是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中传唱度很高?又是什么让男孩觉得吸香烟的女孩酷……一个个问号在我的脑海中闪现。
我们教师在教学语、数、外时常常忽略了一项重要的教育——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应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如何让审美教育与时俱进?既能满足孩子们对美的要求,又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美呢?
审美教育需要学会感受美。我们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然而随着流行歌曲的盛行,这些国粹渐渐地淡出了孩子们的视线,甚至有的孩子会反感国粹。作为教师,应让孩子们先了解京剧,让孩子们自己去查一查,逐步感受京剧的魅力。在课堂中让孩子们欣赏京剧,若班级里有学过京剧的孩子,可以让这些孩子表演。孩子的表演最能激发学习的情趣,感受其中的美,教师也可以讲讲关于京剧的故事,让孩子感悟这些传统的艺术给我们带来的美。
审美教育需要学会欣赏美。这个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男孩子觉得吸烟的女孩酷,我们暂且不谈到底酷不酷,是什么让男孩有这样的感受,是他不会欣赏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会欣赏,只是没有学会欣赏“美”而已。孩子只知道欣赏最外表的那一层,却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可以让学生面对一个场景或是一幅画面,进行讨论你看到的美,让孩子逐渐地学会欣赏内在美,练就一种修养,找到自己心中的美,用智慧去欣赏美。
审美教育需要学会创造美。正如学校校歌孩子们不喜欢,他们觉得不符合自己的胃口,我们何不让孩子编一编自己心中的校歌呢?记得我在上音乐课时,最后总喜欢让孩子创作一段或是几段,让孩子唱一唱、演一演。看得出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一环节,我也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写歌时的快乐。也许这称不上创作美,但孩子们会体验到音乐的美、歌唱的美。生活需要创作美,大自然是最美的舞台,多开展社会实践,营造审美情境,让孩子大胆地去实践去创作,给予孩子美的体验吧!
审美教育刻不容缓,我们的教育不能再停留在最初的状态,网络时代需要我们不停地学习,听一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同成长共快乐!
审美教育是一门无声的艺术
大丰市小海小学 董德春
审美能力是人们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学校的审美教育,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进而迸发出独特的创造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可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修养的探索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近年来,一些学校频繁曝出学生“抵制”学校“创新”审美教育的尴尬,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管理实践,认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应“润物无声”。
首先,教师要树立身正为师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融入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教师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因此,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的基本保证。树立身正为师的观念,用教师的高尚人格、高尚素养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自觉培养健康的审美能力。
其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美感的生成。要培养学生把握艺术、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活动的开展必不可少。例如我校开展的“八礼四仪伴我行”、国庆“爱国歌曲大家唱”、六一儿童节以“童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更提高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注重创造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常言道“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校园应该是团结向上、设施完善的“家园”;教学严谨、学风扎实的“学园”;身心健康,活泼和谐的“乐园”;环境优美、精神文明的“花园”。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载体,一个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校园,无疑是一个无声的大课堂,师生身在其中,就会受到无声的教育,潜移默化的感染。
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艺术、审美能力对于一个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发挥着巨大作用。学校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这样的艺术、审美教育才更接地气。
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忽视艺术教育的学校教育,必然导致审美扭曲。要破解“审美差异”,校方可以做出适当的权力让渡并征询学生的意见、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要完全迁就学生,更不能“为流行而流行”,学校也需在探索中寻求自己的精神内核和底线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