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尖”,让教育步履蹒跚
教学一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8期 总第288期 2015年05月07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8期  下一期
“掐尖”,让教育步履蹒跚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姚佳 发布日期:2015-05-07 16:52:20

    
    近日,河南省新乡教育局接到举报,疑似郑州外国语学校以“宏志班”招生的名义组织选拔考试。教育局执法人员随后赶到现场,对考试进行取缔,但却遭到考试组织者及部分家长的围攻。
    不可否认的是,这股择优风早已从高校招生蔓延到中学考录中,以致于现在小学都要“掐尖”。这其中,是谁在纵容,又有谁在挣扎?


    何必“掐尖”?
    南京市浦口区复兴小学 季 勇
    “掐尖”,是一种农业技术。西红柿在苗长至三厘米左右的时候,农民就需要掐掉顶端的尖,以破坏其顶端优势,使侧芽和果枝长得更茂盛。这样就会避免秧苗过度疯长,以免营养不够而影响结果。
    学校,为了自己的辉煌,抢夺优质生源,集中招收尖子生,它是一种社会现象。
    同是“掐尖”,相比起来却令人尴尬。一些学校的“掐尖”,虽然自己得到荣耀,而周围的“侧芽”和“果枝”却逐渐枯萎。这样就会影响到整个教育环境。
    当然,关于“掐尖教育”,有其无法阻止的形成因素。比如社会用人观倒逼“掐尖教育”流行、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的存在、“精英教育”思想作祟,特别是家长们教育心态“太着急”。这些都导致了它的盛行。
    让人费解的是,现在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始“掐尖”了。比如有的区域有几所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会采取考试等形式招收优质生源。而家长则看重它们优越的办学资质,以满足自己孩子成才的愿望,故想尽办法能被“掐”,并以此为荣,乐此不疲。学校则不必担心,坐享其“尖”。
    孰不知,它们的兴旺,却让周边一些普通的学校怨声连连,担忧学校的发展。比如有的学校,虽是办学时间久、实力强,但是硬件设施却赶不上一些新建的名校分校。崭新的校园总是能很轻松地吸引优秀的生源,而陈旧的校舍却只能默默接受“剩下来”的现实。长此以往,就呈现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怪异场景。
    这种特殊的教育现象,伤害最大的应该是学生。
    可以试想,在一个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早早被大家认为的优质学校提前“预定”,其他的学生会作何感想?他们会怎样面对这种距离的挫败,该如何正视自己的未来?这其中必然有一些充满天赋的孩子,他们的心灵谁来安慰?
    “掐尖教育”也是一个难题,解决它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合作。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家长的思想转变也很重要。逐步除掉功利化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懂得教育的真正规律,这样,就不会一拥而上,盲目去择名校,而选择就近入学。
    其实,西红柿顶端的尖,叫生长枝,如果不“掐尖”的话,它会无限地向上长,只要营养够,新枝和老枝一样也可以结果,并不影响产量。它也不必仅仅满足于一米高,它们都有无限的生长空间。
    大家同有一扇门,同有成长的空间,何必“掐尖”?

    “掐尖教育”谁之过?
    沛县安国镇中心小学 邵永峰
    目前,“掐尖教育”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不断蔓延,河南省新乡出现的“宏志班”招生事件虽然只是一个典型个例,但从事件的整个过程,足以看出“掐尖教育”的流行程度。
    再看看我们所知道的一些“掐尖教育”现象吧,各种“重点班”“尖子班”“提高班”“实验班”“课改班”,五花八门,屡禁不止;同一县级区域校际间的提前招生、重点学校面向某一范围内的优先录取现象时有发生,让那些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地区与地区之间明里暗里的生源争夺战就从没有停息过。虽然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是政府三令五申禁止这些做法,但是“掐尖教育”依旧暗流涌动,严重破坏了教育的生态平衡,给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矛盾。
    反思这一教育难题产生的根源,究竟孰为因,孰为果?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我们可否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是教育资源均衡化方面。区域内学校的人力、财力、教育设施、发展规划等各方面,是否真正做到了均衡?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交通条件越来越便利,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一个家庭不想把孩子送到相对更好的学校和班级求学,因为我们都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促进教育公平,各方任重而道远。
    其次,对学校的各种评价与督导,是否做到了科学、公正、合理?是否主观或客观地为“掐尖教育”的诞生制造了孕育生长的条件?在一系列硬性评价、排名和督导细则、红线面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会采取两种做法:一是敷衍塞责,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二是绞尽脑汁,巧立名目,争夺优质生源,“掐”出尖子去冲锋陷阵。为了排名、过关,甚至是不被处分、撤职,在师资等教学资源欠缺的情况下,一些校长怎么会不做一次“赌徒”?试想,当学校和校长把学校的前程寄托在这些孩子身上时,他们在牺牲大多数孩子利益的基础上而对尖子生施与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学生和家长的诱惑力该有多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育管理者,各级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既要爱教育、懂教育,更要尊重教育、敬畏教育。只有勇于解剖自己,反思自己,改变教育管理的观念,真正做到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视野,均衡教育资源,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和公平公正的教育管理评价机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树立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德能兼备人才的思想,才能彻底清除“掐尖教育”的市场。

  “掐尖”下的教育面面观
    海门市通源小学 姜志慧

    “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这应是小学教育的本义和功能。而“掐尖”行为下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在自身发展和外界的压力之下,有些举措和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无论是怎样的抉择都严重伤害了一些原本充满自信和天赋的孩子的心灵。
    “掐尖教育”之下,学校、教师和家长呈现了不同的追寻之态。
    “护尖”——学校的被迫之举
    现实生活中,往往重视教育的家长都会选择相对名声在外的学校,在家长的潜意识里,能够出成绩的学校必然是一所好学校。于是,学校要打出名气、要建成一所高质量的学校。与此同时,他们也必须去依靠那些有能力的孩子和有实力的家长,才能形成“优质循环”。在这种压力之下,学校首先就是要护住自己的优质生源,其次,在自身生源不理想的情况下,迫于无奈用利诱来吸引优质生源。
    “拔尖”——教师的无奈之行
    教师都知道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使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在于唤醒他们心中的自信与自尊,帮助他们学会做人,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体验生命的快乐。让每个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一切就是我们教育者追寻的目标。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花样繁多的比赛让教师不得不处于“拔尖”之中,数学竞赛需要挑选数学人才,作文大赛需要选拔写作高手,英语口语比拼需要英语强手。为了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比拼中不处于下风,教师也不得不进行着“拔尖”。
    “挺尖”——家长的心头之痛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口号早已“深入人心”,这让越来越多的父母绷紧了神经,生怕因自己“下手”太晚、考虑不周而拖了孩子的后腿。于是,家长时刻想着要把最好的给孩子,这种想法贯穿孩子整个教育阶段。家长很困惑,也很无奈。于是,让孩子变得出色,“挺尖”成了家长的追逐之梦。为了让自己的“挺尖”之梦能成为现实,择校成了家长的必经之路,也成了家长的心头之痛。于是家长“托关系”“靠人情”,各显奇招,费劲千辛万苦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名气响、师资强的学校。岂不知,家长的这种选择给了学校无形的压力。
    学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学校“护尖”是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可,教师的“拔尖”是为了得到学校的肯定,家长的“挺尖”是为了孩子得到教师的赞许,这一切又何尝不是环环相扣的呢?
    
    培养“尖子生”真的那么重要吗?
    如东县马塘镇邱陞中学 纪俊锋

    又到了一年一度核算绩效工资的时候,作为一名一线中学班主任,我关心了一下自己“教学奖”这一块的得分,结果很令人尴尬。去年我带的初三毕业班学生的中考成绩无论是平均分还是普通高中录取率,都高于校平均,就因为重点高中录取人数比其他班级少几人,导致我教学这一块的得分很低。心里郁闷不平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们的教育难道就是为了培养几个所谓的“尖子生”吗?
    而这种现象似乎已成为当下很多学校教育的通病。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标准、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向、家长对重点中学的趋之若鹜,这些原因促使教师不得不重视培养尖子生,尖子生教学成果成了展示教师能力、学校风采的一道“王牌”。殊不知,如此倾向无论对尖子生本身还是其他学生都危害不轻。
    尖子生,无疑是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为何叫尖子生?大都离不开成绩优秀,他们是学校、老师、家长眼里考取重点学校的苗子,往往被寄予了厚望。随着升学考试的临近,他们肩头背负的压力一天天增大,于是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常常让他们不得不选择一种方式调节。于是,一些尖子生或自主或在朋友的带领下进入网络世界。由于网络具有极强的诱惑性和不可抗拒力,再加上他们自身抵抗能力不强,便会陷入其中,继而产生网瘾问题。另外,这些学生往往是老师、家长心中的宝贝,在极端呵护和照顾下成长,习惯了成功和被表扬,一旦遇到挫折,其心理耐挫力是极差的,一些不堪压力和失败的尖子生甚至选择轻生的事例也屡见报端。
    在“掐尖教育”制度面前,多数家长和教师,也无法摆脱以考试分数来评判学生优劣的观念。按照考试成绩排名,已经是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普遍做法。从小学一直排到高中毕业,时间长达12年之久。这就把成绩排名“鼓励少数、打击多数”的作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多数孩子基本上都遭受过教师或家长的语言暴力:人家能,你为什么不能?你太笨了!
    作为一个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中小学生,经受这种长达12年之久的打击和伤害,他的自信心很难不被摧毁。学生在学校的“失败体验”,已经彻底摧毁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被“分数”打倒的同时,他们也在心理上打倒了自己。于是,学校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他们往往会形成“我不是人才”的消极信念和自卑心理,从而长久抑制他们的潜能的发挥,进而导致他们一生平庸。
    而要破解“掐尖教育”这一难题,必须逐步剔除功利化思想,提高学校及家长的教育素养,让他们更懂得教育的规律。教师更要注重教育要面向全体的原则,把爱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对这种“掐尖”带来的弊端有所警惕,及时调整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考核标准,从整体上缩小“掐尖”带来的教育机会失衡,真正落实教育公平。
    
    “掐尖”,让教育步履蹒跚。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掐尖”运动中,城镇到农村掐,中等城市到县城掐,大城市到各地掐……他们纷纷用掠夺教育资源的方式,换来了教育的“飞速发展”,无比虚幻却充满着诱惑。
    教育基础的不均衡、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的无规则,都让这股“掐尖”风愈演愈烈,进而加剧了区域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对本该天真烂漫的那些不那么拔尖的孩子造成了长久而深刻的影响。
   面对“掐尖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其有所警惕,用政策保障和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切实体现教育均衡发展,落实教育公平,还教育一片纯净的天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