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教育准备好了吗?
教育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9期 总第5050期 2015年05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9期  下一期
“互联网+” 教育准备好了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05-28 09:33:28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这一既专业又时尚的概念,最近着实火了一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带来了正能量,塑造了一个更好的教育生态。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一张网、一个服务器、几个终端,万名学生在线,学校、教师由学生挑选……通过“智能”的力量,我们延续了百年的传统教育模式正“智慧”转型。孩子们在“互联网+教育”的“辐射”下,寻求着更适合自身的教育模式。
    何为“互联网+”
    “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态。听起来似乎高深莫测,其实这种转变早已发生在我们周围,渗入我们的生活。例如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等。那么,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革新
    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藩篱,“互联网+教育”更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尤其是学习选择权的革新。以往的选择权在于教育提供者,如今学习内容、学习时间都由学习者掌控,这让学习本身变得充满乐趣。
    远程学习,触摸公平 2003年,国务院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信息技术 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加速了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核心领域、解决重大问题的步伐。
    近年来,基于信息化手段,优质资源覆盖面得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相距千里的学校能共同触摸同一堂课的脉搏,彼此贴得更近、更紧。这也是互联网教育的魅力所在。
    在线学习,触摸自助 2015年,互联网教育热度不减。在线教育正在掀起一场学习方式的变革,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这些基于互联网思维而出现的学习方式,创造出了传统课堂力所不能及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线教育的另一发展趋势,就是移动互联网教育的迅速崛起。原来的互联网教育绝大多数依赖于PC端,移动互联网教育自美国起步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越来越猛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14年,我国移动教育用户数持续上涨,较年初增长了299%。数据显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教育发展现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迅速发展,以ipad、手机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迅速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很多师生常态化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真正实现了移动互联网化。 
    大数据,触摸评价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如今这个时代也被很多人称为“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教育中,教学评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例如靖江市斜桥中学的教师们把批改后的学生学业信息采集发送至云端,进行大数据分析,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该校教师称之为“极课教育”——极速批改,极致分析,极便响应。它创造性地将大数据、云计算同日常教育相融合,探索作业数据与学生学业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和教师精巧教学的网络服务。

    图文知天下,群情现状速览
    根据沪江网、速途网、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联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教育用户行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可以看出,在2013年至2014年这一时间段中,中国网民对于“互联网+教育”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运用,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时代早已悄然降临。


    学历与职业分布:本科学历是互联网教育的主要受众,其次是大专生与硕士生。互联网教育的受益人群中,学生与白领所占比例较大,越来越多的其他职业群体在加入这一热潮。


    学习优势与学习形式:时间与地点的自由是用户选择互联网教育的初衷,而丰富的互动形式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对互联网教育的要求。

    学习选择动因:用户选择互联网教育课程首先看中价格,其次是教学质量与师资力量。
    以上数据从各个侧面展示了“互联网+”时代下,无论是教育的形式还是受众群体都有了发展与丰富。当然,每个时代下产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与过程,在从群体上宏观了解“互联网+教育”的同时,我们也需对代表性人物、观点等进行微观聚焦。

    观点交锋,时评众说
    面对“互联网+”这一概念的广泛引用与传播,教育界人士更关注的是它所能给教育带来的实际效益与影响。运用“互联网+”的思维与技术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与丰富,这样的出发点是极具现实意义和前瞻性的。然而也有人将其形容为“蒙娜丽莎的微笑”般优雅、诱惑,然而也如此神秘莫测、充满未知。“互联网+教育”怎么发展、如何与现实教学情境相结合,产业划分与资源整合等问题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由此也衍生出各方观点,众说纷纭。
网民心声:
    @消失的牙牙(南京):“互联网+教育”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简单来说也是又    拓展或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渠道与载体,然而如何让这一概念落到实处、接上地气,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如果只是教学手段和形式的不断翻新,只是小众获得资讯的通道,而普及面和教育内容没有跟上学生要求的话,那只不过是将过去的教育理念“冷饭热炒”罢了!
    @Monday(徐州):互联网是一个大范围、较为宏观的概念,里面形式多样、内容繁多,如何真正将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让每一位学生接受,这是我们作为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要想真正推广这一理念,单是某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上级支持,下级配合,多方助力,这样才能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系统,切不可出现地域差异明显、贫富受教不公的现象。
    专家解析: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跨学科的交流运用,在开发一系列的智慧学习产品的时候,一定要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育有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使得“互联网+教育”这项事业走得更远。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传统的教育,一个老师只能走进一个教室,学生只能在固定的时间上课,学生也只能固定到被指定的某个学校去上课。所以,教育领域比任何领域都更加欢呼移动互联时代。因为,它改变了教育的开放性,改变了教育的透明性,改变了教育的共享性以及改变了教育的全球性……未来的教育是线上、线下大融合,不存在互联网教育和非互联网教育之分,未来两者都是高度融合的。尊重教育规律,坚持教育本质,拥抱互联时代,专注服务学生,只要做到这四点,教育的新时代一定会来临。
    一线速递:
    洪泽县岔河小学教师张桂林:要说起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这类信息技术手段在全校范围内并不普及,而且教师们的操作水平也堪忧。虽然也有一些培训,但教师们也只是掌握基本的操作而已。孩子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要真正推广到基层,还面临着很多困难,比如教学设备的问题、教师的观念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等。
    如东县曹埠镇曹埠小学教师杨小卫: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像一块神奇的土地,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面对目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正确对待网络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对教育的积极作用,网络环境不仅要便利快捷,更要安全文明,不能添加太多功利色彩。
    正如毛泽东主席在《实践论》中所述:“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教育更是如此,它关系到祖国未来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与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为教育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载体与实践契机,然而好的形式只如同优美的花瓶,要想下一代的花蕾更加完美绽放,还需要与之适应的土壤与养料——正确的教育内容、完善的衔接模式,这样才能让“互联网+教育”落到实处,从而让教育有空间生长、有基础扎根,这既是教育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也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助力的“增长点”。

    “互联网+教育”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互联网教育发展得正如火如荼,未来教育会发生哪些变革呢?我们不妨大胆想象一下。
    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教育 互联网教育通过收集学生大量的数据,可以全面地分析、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并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因材施教真正成为了现实。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全方位、持续性、个性化的教育,这将大大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网上学校的兴起 虽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现实中,受限于各种因素,并非每个人都得到 了教育保障,更别说“终身教育”了。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无论什么身份,何种年龄,任何地点,人人都可以享受到均衡的教育资源。未来可能会针对一些特殊群体,开办相应的网上学校,满足不同人受教育的需求。而这类学校能否得到社会的认证,是它可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线上线下的互博和融合 随着在线教育的飞速发展,行业内“线上消灭线下”“网络颠覆传统教育机构”等口号纷纷响起,一些在线教育机构也跃跃欲试地想大有一番作为。结果“消灭”未果,自身也跟风投资了线下教育。
    有人说,“互联网+”是改变教育,并非颠覆教育,更不是颠覆学校的教育体制。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和同伴与师生的交往中,才能唤醒其生命意识,这是很难通过线上教育获得的。但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里,每一天都可能会发生奇迹。我们是否也能大胆假设,将来会不会有“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即用互联网解构传统教育方式并将其重新定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中国教育真正进入了一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伟大变革之中。它热切地“拥抱”着教育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行业,创造了跨时空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使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怎样迎接时代的挑战,在破与立中爆发?如何抓住机遇,在“互联网+教育”中寻求发展,乘着这股东风触摸教育的未来?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思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