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5期 总第5116期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5期  下一期
聚焦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10-08 14:19:21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统一为初、中、高级;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同时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
    这是自1986年建立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30年来,首次对这项与中小学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师说纷纭】
    职称,是教师的敏感话题,它决定着一名教师的地位与待遇。职称评审,是很多教师既爱又恨的一件事。爱它,是因为晋升高一级职称意味着身份与待遇的提高;恨它,是因为职称评审受评审条件、岗位设置等因素的影响,让很多教师感到遥不可及。
    一直以来,舆论对教师职称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有人诟病评审条件中关于发表论文、课题结项、获奖等规定,忽视了教师没时间钻研理论的现实;有人为稀缺的岗位设置而愤愤不平;有人为评与聘的不同步而焦虑。
    利用职称评审这一平台,并以职称评审为动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此次职称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可以评正高级,这项改革措施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展。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也许是为了激励教师上进,才有了职称评定改革,我相信出发点是为了推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可是从毕业至今的近二十载,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历尽职称评定的狂轰乱炸,内心早已沧桑百孔。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是教书育人。眼见当年有人为了评职称,本末倒置,耽误那些“祖国的花朵”;有人为了评定职称险出“奇招”。对于我们既不会“耍手段”又没有“大山”的人来说,与其去参与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如回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毕竟我们老师的首要任务是上好每一节课。
    我们教学的对象,回归点是培养学生,如果把评定一堂课作为一项标准,也让人难以信服。做表面文章的课堂多得数不胜数,如果以此为一标准,那些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知识、得到实惠的课堂很可能就不复存在,每个人是否应该为“唱好这样的戏”又开展新一轮的拼搏。
    职称评定,我以云淡风轻的心态来迎接你,这样才能避免你带给我们的煎熬和折磨。我只希望自己做一个远观者,风雨刮过,希望沾湿的只是我的衣角。
                                                 ——海门市通源小学 姜志慧

    人社部、教育部印发的《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充分考虑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的确,教书育人最紧要的就是提升一线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专业品质。
    在我看来,真正推动教师成长的因素除了外界的力量,更多的是自我内驱力——对教育事业的美好理想和不懈追求。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能力,这也必定是我们永恒的研究课题。记得赵丽宏说过,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工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周从庆
    【建言献策】
    “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并非不重视论文当看到“设置正高级职称,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的字眼,有些老师便欢欣鼓舞,似乎职称评定不再需要论文,似乎高一级职称唾手可得。其实,这是对职称改革会议文件精神的误读。“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并非不要论文,而是作出适当调整,或降低要求和比重。
    常听不少老师这样说,教师的任务是把书教好,而不是把论文写好。此话乍一听有点道理,但细想之下,却也不是那么回事。
    众所周知,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有两条标准,那就是上好课和写好文章。只会上课,不会写文章,专业发展之路不会走太远。写作是对上课的总结、反思与提升,它能够不断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上课与读书写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两翼,上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没有写作,教师就像鸟儿折了一只翅膀,无法飞翔。
    很难想象,一名好老师只会上课而不会写论文,至少他不是优秀的老师,最多只能称为“教书匠”!
    其实,我们根本无需将教育写作与上课对立起来,更不必将论文写作与职称评定对立起来。如果仅仅是当一名普通的教书匠,的确不一定需要教育写作;反之亦然,如果你不甘平庸,有教育追求和理想,想当一名好教师,甚至是想成为名师,就不仅要把一堂课上好,还要进行教育反思与写作。
    教师学习写论文,是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内容,应该而且必须将论文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排斥论文。
    当然,现在的职称评审过于强调论文,助长了不好的导向,所以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到位。
                                            ——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 戴秋飚

    领导和同行,谁来参评?改革提出,要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评价存在的一些诸如评价中过分量化、评价缺乏协商和对话、评价只为奖惩等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同行
    评价方法人本化
    一线教师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以及价值的潜在性、无形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工作绩效的多维性、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征。所以,在评价一线教师的过程中,我们要采用更灵活、更人本的评价方法。从评价方法的实践效果来看,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同行,与现实一线教师评价的要求比较适应。
    所谓他评,就是以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由学校领导、同行教师、校内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分别从各自的角度,独立对一线教师的表现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所谓自评,不是让一线教师针对一长串的项目来自我打分,而是先让一线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教学的效果、学习氛围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吻合程度进行反思。
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一线教师的表面量化业绩,还要对一线教师的工作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考查,将量化指标和质性研究相结合。
    专业要求与广泛参与结合
    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中,评价者大部分是学校的行政人员,所以当评价工作介入到一线教师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中时,一线教师往往会产生一种自我防御心理。
    法国教育家雅卡尔在《没有权威和惩罚的教育》一书中说,教育评价活动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统一的。在评价的活动中我们不能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分成两部分,使其对立,而应协同工作。一线教师评价不应是指令性的要求,而应是协商式的交流和沟通。
    从本质上来说,教师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一种人与人的活动,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人与人平等的活动。这就要求评价者首先应将一线教师当作“人”来评价,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人格上平等的关系。这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应具备的心态。笔者认为,在评价人员的组成上,应力求把专业要求和广泛参与相结合。一线教师评价人员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可以依赖的,即评价者的可信性;具有担任一线教师工作的经历;最好早先认识被评价者,不要彼此陌生;对被评价一线教师所在班级教学情况比较了解;参与过一线教师评价的培训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在评价时可能出现的盲点和误区。
    因此,可由学校校长室牵头组成一线教师评价团,主要成员包括学校领导、优秀一线教师、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所带学生家长代表、关注学校发展的社区代表等。这种多方位一线教师考评机制能给一线教师一个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从而在保障一线教师权利的同时又能够确保一线教师权利的正确行使,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序、全面、健康发展。只有这样,一线教师评价才能从“权威性评价”“服从型评价”走向“多方性评价”“主动性评价”。
    等级评定和评语评价共构
    评价结果内在化
    对一线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一线教师进行奖惩,二是促进一线教师成长。以奖惩为本位的一线教师评价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监督一线教师的一种有效机制。     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奖惩,就会让人觉得评价仅仅着眼于评价对象的过去,只是学校领导对一线教师管理与监督的手段。其实,在实践中我们根本不可能提前安排评价的必然目标和价值,因为一线教师评价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目标,评价真正的目的是让一线教师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在看待评价结果时,我们真正关心的应该是评价结果对现实和未来的意义。也就是说,要使评价结果转化为一线教师工作的助动力,内化为一线教师渴求发展的源泉。
                                                 ——洪泽县岔河镇九年制学校 邵军
    

    【编后】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广大教师纷纷“点赞”。

    此前,中小学教师在评职称方面有一块令人头疼的“天花板”,那就是最高只能评“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而且名额少。此次改革,打破了这项局限,无疑是中小学教师的一大福音。
    除此之外,一直以来,职称评价过于强调学历、科研、论文的倾向,困扰着广大中小学教师。“跑偏”的评价标准,让一些教师为了科研、论文,大搞形式主义,甚至滋生腐败,导致很多人“职称上去了,教学水平却下来了”。我们亟待走出“以职称论英雄”的认知误区。
    此次改革,评价标准更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可谓是“条条干货”。
    而要深化职称改革,需要建立更为多元的职称评价标准,真正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还应该在发挥教师作用的同时,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