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教师”:现实与理想有多远?
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5期 总第5116期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5期  下一期
“全科教师”:现实与理想有多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10-08 14:33:00

    “你数学课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这句话今后不再是笑话,将会成真!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试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有人说,国外、中国台湾等地小学都有“全科教师”包班制,可“南橘北枳”,“全科教师”能适应我们如今的教育现状吗?
    心中理想的“全科教师”“全科教师”是指师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文能武、能画能唱、全智多能的百科全书式好教师。需要能胜任小学语数英课程的教学任务,也要熟练掌握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中的任意两门技术技能。但需要区别的是,“全科教师”并不是说一位老师要教语数英音美各学科,而是把这些科目融合在一起教,实现小学课程的科学整合。 
    看国内外不同教师
    台湾许多小学都有“全科教师”包班制教学。你在一所学校中常能看见同一个老师,刚才还在教学生体会诗词意境,下一秒就让学生唱起了歌或是学起了画画;在边教数学的同时,还边做手工。老师们将不同但又相关的科目融合,丰富了课堂内容的同时,呈现不同科目的方式也变化多样,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启蒙和成长教育。
    西方国家也有许多由一位“全科教师”包班上课的案例。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像家人一样。在此过程中,一名有责任心的“全科教师”对孩子的了解会更全面,比如计算能力有缺陷的孩子会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些孩子语文、数学成绩不理想,但他的歌可能唱得很动听,或对足球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很早就表现出一定的天赋。
    在这些学校,班级人数都被严格控制着,哪怕多出一个人也不会插班,而是整个年级再次进行分班。并且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不多。
    这些“全科教师”们除了教授知识外,更多的是和学生做朋友,关注学生的特长和爱好,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的学校教师,主要以“专科”教育为主。老师们只负责一门学科的教学,他们对学校所有的科目无法教“全”,但他们对自己教学的科目做到了“精”。
    “全科教师”曾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上出现过。早在三四十年前的中国农村,一个学校只有几十个学生,六个年级的学生都在同一间教室上课,一个老师语、数、外、体、音、美,一肩挑现象非常普遍。然而从2001年开始,全国农村中小学开始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大部分农村学生都进入县中心小学,采取走读或寄宿的方式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全科教师”的历史任务似乎告一段落,转而走       向“专科”教学。
    今年,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等高校入选了江苏省教育厅“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试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如今“全科教师”具有很好的教学创新意义,从教育理论上来说,符合小学教学的模式,老师也更容易发掘孩子的潜能。对素质教育而言,“全科教师”的培养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如同曾经某位老师描述过的愿景:语文学习中也能找到数学学习元素,语文里又包含美术的想象和表达,这种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好处。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全科教师”的现实前景,能否如人们理想中那样美好,还是一个未知数……

    正方“全科教师”
    不妨多一点
    @东山谢氏:按理说,即使不是高校专门培养的小学“全科教师”,大学毕业后当小学“全科教师”也不成问题。由几个老师包班教学直至小学毕业,老师更能了解学生的优缺点,有利于因材施教。
    @陆秀红1:当前,很多农村小学就是采用这种包班模式,一个教师要带好几门课程。同时因为专职教师的缺乏,有的老师除了带语数双学科,还要兼任音体美等课程。事实上在不断地摸索中,这些教师也都能慢慢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

    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学教师李华认为,小学现行的分科教育,太过重视学生单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却往往将小学生启蒙教育,如思想品德、情感和交往之类的个人素质遗憾地忽略了。而对于刚刚跨进小学大门的孩子来说,可能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基础性的通识教育。这时的他们思维丰富、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初步认识和了解社会,这有助于唤醒学生对自己、对生命、对自然的尊重和欣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会逐步认识到,重知识轻品德、重技术轻情操的小学教育,难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启蒙和成长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小学“包班制”教学,把不同科目的课程融合,不仅课程内容丰富了,呈现方式也变得多样,这对全面培养孩子素养有一定的好处。每门学科之间都有所区别,但对小学基础教育来说,每门学科的独特性没有特别明显。比如在语文学习中能找到数学元素;在教古诗的时候可以用一幅画去表达意境。反之在教孩子画画的同时,如果配上一首小诗也别有趣味,不仅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有效地将知识相互融合。包班之后老师也不会单一地评价学生一门科目,转而变成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并能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反方“全科教师”
    不可行
    @苏懿谅谅谅:一个老师教全科,很容易让学生有审美疲劳,客观上教师也不能确保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湖南女子学院张闻骥: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如果一直是同一个老师,这对老师不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老师的学生显然不公平。

    “全科教师”并非第一次提出和实践。早在2013年,广西就计划在未来5年内培养5000名小学“全科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农村学校;今年4月媒体曾报道,为适应部分贫穷艰苦地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师资需求,河北省今年将为相关县(市、区)免费培养200名专科学历(学制5年)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不难发现,“全科教师”的出现在教育实践中更看重的是“包班制”,并和农村教育相互提及。换句话说,在此,“全科教师”成为了农村教师匮乏,学生亟须“保姆式教师”的应对举措。
    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教师顾文艳表示,在城市小学如今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昂贵的学区房和择校费以及稀缺的小学学位,折射出的是家长对小学教育的重视。尤其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更是让家长早早把孩子送入了各类补习班。从中不难看出,面对小学教育,家长“如临大敌”。
    不仅学生家长不放心送孩子去“全科教师”班级,有的老师对“包班制”教学表示力不从心。小学班级人数动辄40人,规模较大,面对这样的班额,老师哪怕只是教一门语文,其批改作业的巨大工作量已经需要加班加点方能完成,又如何能承担起全科教学的任务呢?
    即便解决了巨大的工作量,“全科教师”又能否做到“全”而“精”呢?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以语文为例,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主要教学任务,“全科教师”兼教语数英或许尚可;可到了中高年段,若没有解读文本的深厚功力,大概是只能把教材当作识字读本、阅读练习的材料罢了。有些老师即使有这样的功力,要想钻研每一门学科的教学,精力也是不够的。研读文本、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要想有高品质的课堂,哪一节课不需要花费时间与心血打磨呢?而每一门课都要精心打磨,那真是需要超人般的精力与体力了!

     “全科教师”: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针对“全科教师”的矛盾,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教师秦文总结了四大矛盾点:
    矛盾一:“全科教师”不等于优质
    在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更新、更高,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越显迫切。发展优质教育,就需要优质的教师和教育条件来做支撑,提供强大的保证。
    全科不等于优质,优质教师是指一专多才、一专多能的专业性和技能型很高、很高的教育人才,是教育的多面手,多师型教师的统称。就目前高校培养的师范类大学生质量来看,符合以上要求的“全科教师”培养还远远做不到优质。所以,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看,“全科教师”很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矛盾二:学生个性发展或被抹杀
    对于学生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就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差异性,教育面对的是性格各异的学生,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需要因材施教,需要有不同个性的教师来教,才能凸显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志趣。如果让同一个老师来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千人一面”的教育结果。
    矛盾三:教师工作任务超重
    对于教师来说,如果让一个教师包教一个班级,在班级人数达到30人时,即使专业、学科都不是问题,但就时间和精力来说,一个人难以保证胜任全部的工作任务,这就会对教学效果造成极大的影响。
    矛盾四:资源设备被任意浪费
    在经济条件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学校的专用教室基本普及,专职教师配备基本到位。国家借培养“全科教师”解决农村小学教师缺乏和现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无可厚非,但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学校再推行“全科教师”。我们无法想象,在推行了“全科教师”后,专用教室是否还有老师会去上课?钢琴还能不能弹响?孩子们的歌声还能不能做到优美动听?足球、篮球、乒乓球还有老师能讲出规则和技巧吗? 
    编者说
    时代在进步,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全科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但就目前中国的教育模式来看,不难看出在普及“全科教师”的道路上阻碍重重,培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全科教师”过于理想化。推行“全科教师”本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尝试,应当鼓励,但应做好预估与预案,千万别拿孩子们的前途做实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