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交流轮岗的困境与突围
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98期 总第5136期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98期  下一期
教育交流轮岗的困境与突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5-11-12 09:35:01

    今年四月份,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如今,江苏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但从了解的结果看,实际效果与预期差距较大。
   有的学校为了保障自身优势,不把专业能力突出的名师派出交流;有些派出交流的教师是“被流动”,身在曹营心在汉;极少数来自薄弱学校的教师觉得自己反正是“过客”,不珍惜到名校实践的机遇。而且,目前城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交流后,交通、住房、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问题,成了被交流校长、教师的后顾之忧……
    校长观点:加强引导,让教师交流制度“软着陆”

    在刚性制度的推动下,校长教师交流得以进行。但是,从各方面反馈的结果来看,效果还不太理想。尤其是部分校长教师的认同度低,交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面也已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有的学校为了保障自身优势,不把专业能力突出的名师派出交流。我倒觉得,有的学校这样做不完全出于私心。从学校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名师伴生于学校发展,同时又往往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标志。一个学校要形成特色品牌,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积淀,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名师。可以这样说,人的因素是学校特色形成的第一要素,校长不愿派出名师也就不难理解了。
    针对此种现象的存在,我们可否采用这样的引导策略:刚性处理,严格执行上级文件中规定的骨干教师交流比例;柔性安排,让名师还有为原来学校服务的机会,如实行跨校师徒结对等,当然在此同时必须为名师提供适当的经济待遇和奖励。上级主管部门也可以把这项内容作为评选和考核名师的依据之一。
    有些派出交流的教师是“被流动”,身在曹营心在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交流教师缺乏价值认同,从而导致行为偏差。没有价值认同,自然不会对现在学校的工作过于上心,得过且过就行了。对于这样的现象,交流学校的领导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我比较反对放松对交流教师要求,可能校长是好心,出于“补偿”心理。殊不知,这反而加重了这些教师的“被隔离感”,他们更加难以融入新的大家庭。我认为,既然他们来到了我们学校,就是我们学校的一员,校长就应该对所有教师同等看待。为了让这些交流教师快速融入大家庭,我认为可以采取“三步走”策略。
    首先是价值引领,促进价值认同:到新的学校不管两年还是三年,总归是你生命中不可复制的段落。浑浑噩噩混日子是一种状态,积极向上是一种状态,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是对每个交流教师最大的考验。挑战和机遇并存,换了一个环境,也换了新的视野,这反而可以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机遇,促使交流教师将潜力转化为现实。让交流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让他们找到新的发展动力。
    第二步,借助团队的力量促进心态转变。人有群体的需要,我们可以巧妙借助交流教师的交往圈子,潜移默化地转变他们的心态。通过交谈等方式,向交流教师的交往圈子渗透对交流教师的关心,让他们知道他们被学校关注,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氛围。
    第三步,认可他们的贡献,促进他们家的归属感。学校领导要及时发现交流教师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体会到在新集体中的价值,这会让交流教师有家的归属感,从而让他们成为学校有机组成部分,为学校发展增添后劲。
    极少数来自薄弱学校的教师觉得自己反正是“过客”,不珍惜到名校实践提升的机遇。对这类交流教师来说,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不适应可想而知。派出学校和接收学校要齐抓共管无缝对接,强化对这些教师的引导和考核、鼓励和督促。派出学校更是要跟踪这些教师的发展情况,为他们指明方向和搭建平台,可以让他们定期回原来学校汇报和展示自己的成长,为他们回原校后成为教育教学骨干打下良好基础。
    当然,也不排除被交流校长和教师,因为交通、住房、子女教育、交通、老人赡养等问题而存在后顾之忧。因此,在实行交流制度时,建议也要适度人性化,比如尽可能地就近交流,在校长交流时间把握上,在六年期限和十年期限之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支持等。但是,无论如何,通过正确的价值引导和不断地改进组织方法,让校长教师交流制度“软着陆”,是我们必须努力做到的。——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小学校长 徐新星

    亲历者说:思想破冰,行动突围
    2013年8月,我带着如东县教育局驻曹埠镇教育联络组领导的嘱托,满怀一腔热血和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踏上了去同镇薄弱学校孙窑小学交流的征程,直至今日。“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
    刚到孙窑小学时,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一是村小的学生数并不多,但是学困生却不少;二是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我来之前学校没有一个课题研究;三是学校地理位置偏僻,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面对困境,我努力寻求突围的突破口。
    面对班上的学困生,我做到“四多”:多提问、多辅导、多表扬、多关心。面对科研意识不强的现状,我做到“三用”:用梦想提升人生境界,在大家共同参与下,学校教科研蔚然成风;用实践培育职业素养,边实践边研究,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用科研激活发展潜力,学校成为省课改先进集体。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做到“三找”。
    改变思路,找出路。我家住在县城,离学校较远,上下班很不方便,所以,现在我很少回去了。虽然孩子少了我的呵护,但反而变得更加自立了。遇到困难时,如果换种思路,或许会有新视野。
    锻炼意志,找自信。最近,我受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的邀请,参加在通师二附召开的课题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因学校有事,没能如期参加,但我坚信,只要认真补课,领会精神,课题研究一定能有序进行。充满自信的人总是会离成功更进一步的。
    面对两难,找快乐。前些时候,我母亲不小心滑倒,骨折了,需要卧床休息,这时我任教的六年级即将面临毕业考试,为了不影响学生考试,又要照顾好母亲,有时我忙得连口饭都顾不上吃。当学生们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时,我也放心了。人生虽苦,但我快乐。
                                                     ——如东县曹埠镇孙窑小学 薛志华
    专家:校长轮岗,任期别太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即使让最有本领的教育家做校长,三年时间也无法真正办好一所学校,“在制定校长流动的任期时,需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储朝晖说,校长连任与否主要与校长的聘任有关,如果校长连任符合聘任的有关细则,而且得到了教职工和学生的认可,那么校长就可以连任。而且,国外一些大学校长连任所取得的成效可以证明,校长只有通过一定时期的沉淀,才能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他认为,校长在一所学校的任期为二至三届较为合适,因为校长新到一所学校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进行了解、适应,一两年内很难做出成绩,这就导致了三年无法办好一所学校。所以,校长的连任很重要。
    思考:我们还应关注的问题
    我们射阳有一位副校长带领几位年轻教师到响水县交流,异地不适再加上工作压力,小小的阑尾炎让他客死他乡。当时,这件事在教师队伍中反响很大。
    交流的老师,家里的父母需要尽孝,孩子的学习需要辅导,可是因为去交流,一去半年,甚至一年、两年。回来时,已是物是人非。站在教师角度看,交流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那么,如何均衡教育?一个省,教师的工资应该没差别,这样教师即使在乡村教学,心态平衡。而现实是,同一级别的老师在不同省、不同市、不同县的待遇差别很大。射阳县教师的工资全省最低,许多优秀老师宁可不要编制,跳槽到苏南学校应聘。这就导致射阳教师队伍不稳,许多学校教师少,好多课开不足,即使有教师交流也只是形式而已。越是薄弱的乡村,优秀的教师越少。所以要想教育均衡,不仅是教师交流,还要教师工资的统一。
    如果县级教师工资超过市区甚至省城教师的工资,还愁留不住优秀教师吗?不用被迫交流,而是他们心甘情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乡村的孩子。在外打工的父母宁愿将孩子送到本县、本乡学校就近入学,就没有什么择校的苦恼了。我相信,到那时,不仅仅是教育均衡,整个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江苏省射阳县小学 孙海云


    美国优秀教师也怕到“差校”
    美国优秀教师也怕到“差校”,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行政命令,二是经济利益。美国教育部正在制定50个州的均衡优秀教师分布战略,其效果还有待几年后考察。美国教育部的统计部门曾资助“人才转移行动”项目,给好教师额外提供2万美元奖励,以吸引他们到学区里的差校工作。结果在1500名合乎资格的教师中,只有81位教师到差校教学。好教师不愿意去,使该项目难以扩大。
    拥有72500名学生的北卡夏洛特学区在教师交流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它从2008年起实施“战略性调配学校师资”计划,将一个最有影响力的校长和优秀教师组一同安排到差校中去,使好教师成为学校骨干。从2008年到2012年的四年中,几乎所有参与计划的24所学校的学生,都在州统考中有所进步。
    我国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交流,在规模和力度上都比美国做得好,但在管理、政策和学校自主权上还有很大不足,值得借鉴他国优秀经验。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