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学习场”无处不在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信息化调研活动综述
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2期 总第5168期 2016年01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2期  下一期
让学生的“学习场”无处不在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信息化调研活动综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6-01-07 13:55:59

    2015年11月,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省电化教育馆会同相关媒体组织开展了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主题调研活动,走访了苏南、苏中、苏北8个市、6个区县、16所学校。综观全省,“十二五”期间,江苏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初步建成,智慧校园、未来教室、慕课、翻转课堂、创客教育等“互联网+教育”的新业态开始呈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机制正在形成。

    让学生的“学习场”无处不在
    8块电子屏、3个摄像头、4个角度视频、学生人手一台PAD,随意拼组的不规则课桌,没有纸笔,滑动一下手指,学生在PAD上完成的作业就出现在电子屏上……这近乎科幻的教室就是苏州市振华中学校的未来教室。走进苏州古城中心这所古朴典雅、景色秀丽的园林式学校,年轻的马守兴副校长非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前世今生,年轻的教师团队分学科演示了未来教室里的教学情境。苏州市振华中华的前身是振华女中,陶行知先生曾评价其是“数一数二的学校,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章炳麟、蔡元培、竺可桢等曾出任校董,费孝通、何泽慧、杨绛等大家从这里走出。今日的苏州市振华中学校由振华双语实验学校和苏州市十中初中部合并而成,是苏州市办学规模最大、教育质量最优的学校之一。除了未来教室,小微课程建设也是一大亮点,目前已有人文素养类、科学精神类、本土情怀类及国际视野类等系列小微课程67门。在与马守兴副校长及其团队的交流中,出现最多、也最让我们震撼的词就是“试错”。敢于创新、敢于试错,这也许就是学校历经百年浪潮而不坠声誉的原因,也是苏州经济和教育发展领先全国的重要原因。
    漫步地处泰州主城区中心泰州中学附属初中的银杏大道,花香和着书香扑面而来。在这有着“千年书院,百年名校”之称的校园里,不仅诞生了苏湖教法、泰州学派、洪氏教材,还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学校现今依然保留着胡锦涛同志当年读书的教室。近年来,学校的信息化投入很大,除了69间教室均配置电子白板,学校建有8间电脑教室、2间多媒体专用教室、1间录播教室、1间演播中心、1间E学习教室,学校的“泰微课”资源建设和应用最有特点。登录“泰微课”平台,课前,学生可以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任;课中,可以利用泰微课平台进行研讨、内化和练习;课后,可以通过泰微课平台巩固提高、获得在线辅导。借助“泰微课”,优质资源得以整合及共享,名校、名师课堂得以翻转,学生的学习时空得以拓展,个性化学习得到支持。泰州市电教部门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泰微课”已成为泰州市政府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泰微课资源库目前已覆盖基础教育各学段17门学科、建成微视频6.3万条、微测试题17万条,泰微课已在泰州市中小学得到普遍应用。
    在苏北地区,盐城市毓龙路小学是一所信息化装备程度较高的学校,学校已经启动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所有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投影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每间教室有寻址广播、定压广播,不同年级可接收不同的广播内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校园网建设、学生体验中心建设、智能校园监控系统建设、数字教务智能管理系统、“童心童行”道德银行系统建设中广泛采用。在智能机器人教室里,橡皮筋动力小车比赛、往返动力竞速小车比赛和实体机器人演示等多个体验项目,带给孩子们无限乐趣。看着孩子们踊跃熟练地操作机器人时那幸福的笑脸,所有人都乐了。我们离开的那一刻,走道一角的实体机器人在孩子们的操控下表演起了前空翻等特技,原来机器人离孩子们的距离、世界离孩子们的距离可以这么近。
    “让学生的‘学习场’无处不在”,关于未来学校的建设,赵维坤校长说出了校长们的心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私播课等新的教学形态,将会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没有围墙、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也给学生们的个性成长和未来发展创造了一个自由、自在、自持的数字化学习生态。关于“互联网+教育”的未来教育形态,我们还在畅想,我们正在创造!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