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宝应县教育信息化掠影
智慧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4期 总第5198期 2016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4期  下一期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宝应县教育信息化掠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6-03-25 10:15:42

    宝应县实验小学:立体式数字校园助推学校跨越式发展

    创建于1903年的百年老校——宝应县实验小学,以校长陈士才为首的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一直致力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学校于2008年1月创建“扬州市数字化校园”,2014年创建“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2015年创建”扬州市数字化学习示范校”。在信息化教育的道路上,不满足于已有的累累硕果,而是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致力于实现一次次跨越式的发展。

    健全的机构制度、完善的设备投入
    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使教师能更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如《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制度》《E学习教室管理制度》等,与评选先进、晋级职称挂钩。改造学校网络,教育城域网采用千兆接入校园。信息中心建有web服务器、数字化资源服务器、E学习平台服务器。学校现有网络教室4个,E学习教室1个,录播教室1个,信息中心1个。2014年10月,学校采购了北京立思辰合众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并基于此平台进行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以及一对一的平板教学。
    同时,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了资源库:建立本校特色的“学导式”教案、课件、试题库等信息资源库;与网络结对学校加强交流,合力打造网上结对工作平台教研资源,实现学校教学资源共享;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建设信息资源库;接入市、县教育局各类数字资源,在学校门户网站提供快捷链接,方便师生使用各类资源。
    丰硕的实践成果,前瞻的教学理念
    2015年,学校重点对立思辰数字化E学习平台进行专题培训,在全体师生中普及使用。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近两年来,多位教师在信息化竞赛中获奖,徐士杰获扬州市信息技术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范承伟获市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一等奖,郝玉静、刘洁、徐士杰在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中取得了市一等奖,另外还有多位教师制作的数字化资源在省、市电教馆评比中获奖。
    由副校长王志祥担任组长的数字化学习应用研究课题组,制定每学期数字化学习应用研究计划,保证每周至少一节一对一平板教学研究课,把E学习和学校“学导课堂”巧妙结合,明显提升了“学导课堂”教学效果,多位老师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小学数学“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项目在扬州市基础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让每一片叶子都美丽”,用教育信息化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这是学校一直也是必将坚持下去的坚定目标。

 

    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让信息技术为教学“保驾护航”
    2014年底,顺利通过了“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验收的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投入了全新的信息化设备,强化了信息化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应用素养,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效能,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
    完善的基础设施投入让“数字化”不再是口号
    目前,学校已经建成校园广播网,完成了校园网弱电工程,架设了与县局电教站连接的专线,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学校配置了多台服务器,分别用于数字化校园平台、图书管理服务和校内FTP文件管理、电子书包平台管理等。
    学校建有网络教室2个,可同时容纳96名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和网络浏览。为教师配备了近80台电脑,师机与生机比都达到配套标准。学校建有录播教室,可以满足正常教学、赛课活动开展的需要。目前学校共有班级数23个,多媒体教室38个,每个多媒体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Aischool电子书包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都已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专业的教师队伍让“数字化”落实渗透到“教”与“学”中
    “建网”是基础,“用网”是核心,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关键。学校将本校教师所制作的课件资源、讲课素材等各种资源储存起来,并及时地补充更新,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充分使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开展。
    学校一直重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组织120人次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相关培训,让教师掌握电子备课的方法。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自行组织建立题库,目前我校全部教师在扬州教育博客上开设了个人主页,用于上传教案,交流教学心得等。同时计划利用计算机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动态管理和评估。学校教师均能够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科学指导下,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特色的教学模式让“数字化”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了最大能动性 
    学校利用省教育资产管理平台对信息化设备资产网络化管理,利用市教育装备管理平台对实验室等功能室网络化管理。定期充实、更新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学校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信息中心,商讨落实学校信息化工作。在学校管理方式上打破了传统的经验型管理,实现了网络化新型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利用信息技术理性地管理学校,基本实现了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有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宝应县白田小学:构建数字校园打造品牌学校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教学已然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大势所趋。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创建单位——宝应县白田小学用实际行动,构建数字校园,成为这场科技教育大潮下的先行者。学校以省教育厅《江苏省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评价标准》为依据,把数字化教学管理工作全面铺展开来。
    落实组织,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以校长陆香为首的学校领导小组,在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创建过程中,成立了网络信息中心,专门负责“数字化校园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对每一项指标进行细化分工,落实到人。校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参加信息网络中心组织的各类培训,把数字化校园工作当作经常性工作来抓,保证了“数字化校园”创建的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学校目前已建成校园广播网络、安全监控系统以及校园电视台。千兆带宽接入教育城域网,信息点覆盖学校所有场所。学校现有计算机网络教室2个,儿童阅读书吧1个,共有120台计算机,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生机比、师机比均达标,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有学校门户网站、数字化校园平台、Aischool网络教学平台、家校联系平台等为教育教学服务。
    强化师资,积极参与,搭建平台,服务教学
    学校本着投入、培训、运用同步推进的原则,扎实高效地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时间上,固定培训和机动培训相结合;内容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分类培训;形式上,集中培训、活动培训、外出培训、课题研究相结合。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完善“网上办公区”,实现协同办公与管理;进一步建设完善网站栏目,营造“数字校园文化”;进一步建设完善资源库,共享数字化资源。
    学校已经建立了学校门户网站、数字化校园平台等,为教育教学服务提供了便利,让教师、学生、家长能够方便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来。学校还购进了自动排课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师管理系统、网络办公系统等加强学校的数字化管理工作。
    制度建设,加强管理,品牌打造,资源优化
    为保证信息技术设施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应有效用,优化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配置,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水平,学校建立了一系列数字化规章制度,保障学校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学校把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师绩效考核,并对各学科教师提出积极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要求。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学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安全、快速、高效、健康运行,努力打造品牌绿色数字校园。

 

    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玩转”信息化教学
    作为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通过全面升级学校信息化设备与系统,优化局域网配置,实现了办公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在此基础上,把信息化教学灵活应用到教师的实际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去,让信息化教学不再是生涩难懂的技术名词,而成为学校日常不可或缺的教学应用。
    整合资源优势,重组教学资源 
    建设学校管理平台,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及时发布、更新学校各类管理信息,提供学校公共基础数据查询等服务,实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自动化。建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平台,把现有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实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完善教师平台“我的空间”,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网上存储、网上交流平台,使课件管理、文件传输、师生交流的网络化变为现实。建立学校数学、信息科技、艺术特色等网站的同时,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和班级主页、个人网页的链接(以市、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的学科网站)。
    建立教学、教研的信息化模式。学校一直重视教学与教研的信息化工作,以马式先校长主持的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研究》为引领,促进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教学研究,每个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中都有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与教研活动中充分利用自动录播教室、多媒体教室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先进教学课例的研究。在长三角结对学校活动中,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探索异地互动网络教学研讨。 
    接轨教育国际信息化,发展特色数字化教学
    学校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采取了分年级、分层次、分方向的教学,来推动实现教学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脑制作、机器人等多个社团。学校目前拥有多个机房,在保证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外,还有专门开展机器人社团教学的特色机房,同时开展高层次机器人的社团活动。学校已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机器人比赛中获得多个团体与个人冠军。除此之外,学校还打造了书法、陶艺、美术、音乐、科技等有浓郁现代色彩的社团教室,建立以校园电视台为载体的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2016学年与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签订协议,邀请省台协助学校打造有品质、有品味、有层次、有成果的学校电视台,接受省台的全方面技术指导,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电视台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模式为教育教学资源的传递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渠道,为各项活动和学生才艺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