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7期 总第5221期 2016年04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7期  下一期
二十年来的学生记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6-04-28 11:20:05

      时光不仅没有让人变得遗忘,却反而让人更爱怀旧。穿过时光的孔隙,一张张面孔不停地切换,盈盈笑颜点亮了层层叠叠的片段。

      这二十年来,学生都发生了哪些改变?尽管时光会冲淡许多记忆,但二十年过去了,我们依旧珍视着那些星星点点洒落的回忆。

      宏观对比


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天壤之别
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学 袁有鹏


    二十年前,我在天王镇最为偏远的一所村完小工作。学校没有围墙,每个班级仅有两间瓦房,外加两间教师办公室,除此以外学校几乎一无所有。办学条件之艰苦,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的。比较二十年来学生的变化,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
    书包的重量一目了然。二十年前学生的书包是瘪瘪的,里面仅几本教科书,还有文具盒和几本薄薄的作业本,仅此而已。如今,许多孩子的双肩包早已换成了拉杆包,拖起来轰轰作响,上学就像出门旅行。两个时间段学生学习负担的差别可见一斑。
    物质上有着天壤之别。当年我所在小学几乎没有家长接送孩子,最远的学生离校有3000米,都是乡间小路,一天走两个来回。晴天还好,到了雨雪天,孩子们外衣被淋湿,内衣被汗湿,一坐下来冻得直打哆嗦,简直苦不堪言!教室地面是泥巴地,到处坑坑洼洼。好不容易把课桌放稳当了,一到下雨天又要调整——屋顶漏雨。两个灯泡从屋顶垂下来,为了省钱,只有阴雨天它们才工作。一块油漆斑驳的黑板,要连估带猜才知道老师的 板书内容。现在学生上下学基本由家长接送,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吃完了抬腿走人,连碗筷都不用管。每个教室都有触摸屏一体机,18盏日光灯把屋子照得亮如白昼。
    对待劳动的态度不一样。以前学生除了学习还要做许多事——春天采茶叶、挖猪草,夏天下地拔草、捡麦穗,秋天拾棉花、捡稻穗,冬天喂鸡、烧锅。不管愿意与否都要去做,因为他们是农民的孩子,肩上有责任。他们可能没有听说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但他们肯定知道食物和衣服都是来之不易的,应当倍加珍惜。如今,尽管乡镇中心小学仍属于农村小学,但有多少孩子知道米饭是怎么来的,又有几个学生能分清韭菜与小麦?不客气地说,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农村孩子,实际上已经与土地渐行渐远了。在独生子女得到的宠爱越来越多的今天,“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与日俱增,这绝不是教育的幸事!
    抗压性相差悬殊。二十年前我也曾声色俱厉地责骂学生,甚至打他们的手心。我不会担心有人会因此跳河,因为孩子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也不会顾虑孩子告诉家长,因为这样可能会再次挨打,而且更疼。如今我想发火,首先得掂量掂量后果——孩子会不会跳楼,会不会离校出走,家长会不会举报……思来想去,还是省省吧。
    现在班上的一位学生家长就是我以前的学生,当他们父女俩同时叫我“老师”时,心里颇有些小得意。

二十年来的初中生变化
靖江外国语学校人民路分校 宋满华


    二十年,对于中国教育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二十年,教育改革取得了令国人自豪的成就,培育了不少杰出人才,但也有许多方面值得反思。
    二十年前的初中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单纯朴实、可爱懂事,他们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尽管当时的教学条件已经有所改善,但老师上课传授知识还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不过,大多数学生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作业能按时认真完成,课外知识的获取和拓宽主要是依靠纸质图书,钻进书店一呆一下午是初中生们最难忘的事情。
    二十年后的今天,学校装备普遍升级,老师上课大多借助于多媒体和投影仪,上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翻转课堂、(泰)微课和慕课更是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但不少老师感觉现在的课比以前难上,学生难以管教,注意力不够集中,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显得有点烦躁,电视、电脑及手机等已占据了他们课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老师传递的信息量,不似二十年前的那些“乖宝宝”温文尔雅,而是个性张扬,任性无比。
    课程改革无疑是要打破陈框旧条,因此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新的课程理念,主张把课堂主动权完完全全地交还给学生,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追求。但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上课还是不敢大胆放手,启发式教学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陈旧的教学方式时有抬头的可能。
    如果说二十年前的初中生是充满活力的,那么二十年后的今天,不少学生却是压力山大。一部分逐渐富裕起来的家长期望值也随之膨胀起来,他们把自己当年由于受招生政策限制,未能实现的大学梦寄托在孩子身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帮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让孩子在艰辛的学习中失去了兴趣。还有不少家长为了赚钱外出打工,忽视了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忽视了应有的家庭教育,一部分留守孩子成为了事实上的问题学生。而虚拟的网络游戏、QQ聊天等满足了初中生好奇和寻求刺激的心理,他们为享受暂时的精神愉悦,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当前素质教育没有能够真正撼动应试教育,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厌学情绪也日益高涨,他们中的少数人缺乏理性度过青春期的助力,缺乏缓解疏导压力的技能,心理上出现问题也难以避免。
    二十年的前后,我们的初中生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变化,这些变化后面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去直视,需要我们去反省,更需要我们以绝大的勇气去面对,因为今天的初中生,恰恰是二十年以后国家的中流砥柱!

    微观关注


静心用心做教育
南京市翠屏山小学 姚红


    夜静,回想近20载的教师生涯,不免感慨良多。至今教过的学生早已过千,知其现状的却为数不多。
    我一直住在家乡小镇上,教的也都是些镇上居住的孩子。成绩好的都跳出龙门远离家乡,很少碰见。偶尔遇上,也只是对看两眼,似曾相识,却想不起名字,也就未及言语,各走各的了。倒是一些个成绩差的孩子未曾远行,时常碰上,还多有互动。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李晨的孩子。我教他时,他上二年级,9岁,今年二十有四了。小时候啊,他矮个子,黑脸庞,整天脏兮兮的,经常不写家庭作业,成绩在班级倒数。我还记得曾经软硬兼施,想尽办法,都没能转变他的恶习。而他直到小学毕业,语文考试也从来没有及格过。
    李晨初中毕业后就没上学了,而我俩分别后的第一次相遇就是在他初中毕业后的暑假。当时,他突然挡住我的去路,热情地叫我:“姚老师!”我吃了一惊,定睛一看便脱口而出:“李晨啊!”他摸着头傻呵呵地笑。我拉他站在路边聊了一会儿。他说自己想到北京闯一闯,做临时演员。我觉得男孩子出去闯荡没什么不好,便予以鼓励。他开心极了,走了。
    两个月后,我又在街上碰到了他,他告诉我,临时演员做不成了,在市区苏宁电器找了份卖手机的工作。我一听觉得这孩子挺能干,跟小时候完全两样呀,便大加赞赏。闲谈几句后,散了。
    又过月余,在公交车上再次遇到李晨。这回,他很是兴奋地向我汇报,他拿到了奖金,而且领导也很器重他。我听了又是夸赞,又是勉励。之后,他多次光临我家,跟我聊他的故事。他辞掉工作,在街头晚市上卖酸梅汤、卖豆腐脑、卖油炸食品,也做给手机贴膜的生意,起早贪黑,吃苦耐劳,在20岁那年,凭借自己的努力买了一辆轿车。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学到了很多学校教育给不了他的社会经验。他想做服装代理,想开厂,每每有新的想法时,他总是要来询问我一声,希望获得一些好的建议。而我也是看着他一步步成长,我告诉他,空余时间仍然要学习,学习一些和现在想做的事情相关的知识。他听了,也学了,生意越做越大。
    李晨努力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快乐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为自己感到骄傲,我也为曾经教过这样的“差生”而感到自豪。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定格人生,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人的德行。李晨虽然因各种原因文化成绩不好,但他的品德却在学校得到了良好的养成,而这些品德成了李晨步入社会后迅速成长的根基。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长,没必要学习成绩都一样的棒。他们需要的是兴趣爱好的培养与提升,是更多自由地发展,而不仅仅是分数。当下的老师们真的要转变观念,看轻名利,不攀高下,看淡考核,顺其自然,静心做好身为一名老师该做的教育。

 

 

此情未变,最真最纯
徐州市铜山区柳新镇苏家小学 陈东


    “您是陈老师吗?还记得我吗?”中午,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我没敢回答,毕竟不是熟悉的声音,只好支支吾吾地应对着。
    “陈老师,我是陆媛,您还记得吗?我想来看看您呢,听说您调到别的学校了。老师,您什么时候下班,我想去家里看您!”电话那边特别兴奋。
    “好,好……”从电话那边的笑声里,我找到了那个可爱、懂事的孩子……
    陆媛所在班级是那届毕业班中老师反映最“难缠”的学生集中起来的。大家都不太想接这样的班,当时我斗争许久,和另外两位年轻教师商量,一起接过这个班来帮帮这些孩子!可谁知道这样的班级个个都不是“小人物”。
    陆媛几乎没有和同学发生过矛盾,大家都特别喜欢她,因为她忍让、极其懂事。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微笑,那么甜美、纯净。那时候,除了上课,就是和孩子们谈心。那时候,每天都有新景象、新惊喜,实在踏实!
    敲门声响起!我赶紧让女儿开门。是陆媛!已长成一个漂亮秀美的大姑娘了,但我一眼就认出了她,还是那样爱笑!
    陆媛告诉我,“吴宁学平面模特,被导演看中做演员了,而且还出演了电视剧呢;当时个子不高的季强在北京做武警呢;还有信金海,可能做厨师了;杨阳在市区做理发师呢……”我努力调动记忆,想着这些孩子的模样!我把他们的毕业照找出来,看着这些曾经的孩子,现在的他们能幸福地生活着,我顿感踏实。
    特别喜欢肖川老师的这段话:“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个(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和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我常想:在这样的过程中,为人师的我们真正做过多少触及孩子心灵深处的事?我们又给予孩子们多少唤醒、鼓舞和灵魂的感召?我们又能坚守住多少本应属于教育的朴素、宁静和本然?
    也许多年后,孩子们会给你最真实的答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