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校园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07期 总第5221期 2016年04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07期  下一期
实施感恩课程走向卓越德育
来源:海门市三阳小学 作者:唐雪松 发布日期:2016-04-28 14:10:36

    德育过程是教化的过程,其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如何使德育贴近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感恩教育成为我们走向卓越德育的新路径。
    近年来,海门市三阳小学在多年开展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懂感恩,知责任”向“会感恩,担责任”的转变,把感恩文化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以举办校园感恩节为载体,广泛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动”中激发“感恩”,因为“感恩”而被“感动”。
    一、教学策略
    感恩教育的出现,反映了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应然取向。感恩教育应该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形式灵活,吸引力强。这种生活化的感恩教育能引发学生对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社会、自信自立、践诺责任、立志成才的人生态度。
    策略一:回归生活世界
    教育即生活。传统德育实践之所以在实效性上大打折扣,是因为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回归生活的取向就成为德育的必然选择,而感恩教育在这方面刚好迎合了这一趋势。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学会感恩,寻找感恩的对象,就是在感恩中把德育和生活完整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策略二:注重主体体验
    感恩教育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亲身体验,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感恩开始,启发学生审视自己生活中需要感恩的人、事和物。人的德行只有在自然的活动中才能形成,在生活世界中,学生经常要面对与道德认知的冲突,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才会刻骨铭心。
    策略三:实践样式多样
    感恩教育的渠道多样化。感恩教育强调构建一个立体的德育网络,强调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结合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爱、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感恩教育将家庭和社区纳入感恩教育的体系,挖掘其中具有德育价值的资源。感恩教育将德育还原于真实的生活中,使感恩教育成功地实现德育的“润物细无声”。
    感恩教育的手段多样化。感恩不仅是在语言上的表达,心态上的转变,更有道德行为的进步。感恩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说句感恩的话语,写篇感恩的文章,做件感恩的事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外感恩活动和校内开展的“日行一善,月习一德”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感恩的过程里养成健康的道德情感,并主动施行道德行为。
    二、具体措施
    营造感恩文化
    在感恩文化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幸福家园”的愿景,“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的使命,“会感恩,担责任”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三阳”工程:阳光教师、阳光学生、阳光校园。
    一进校门,首先会看到“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的立柱标语;教学楼前的思源碑,大花坛里的“慈母之恩”雕塑,宣传窗里的感恩图片、感恩美文、感恩之星,各教室里的感恩口号、感恩墙,走廊内、楼道口的感恩心语,学校提出的“八大感恩行动”标语等,让师生一进校门就感受到感恩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师生在“感恩中思进取,进取中明责任,责任中讲奉献”。
    研发感恩教材
    我们在新教育实验道德发展人格阶段理论的指导下,研发感恩主题晨诵读本,包括《感恩童诗》《感恩小故事》等,学校组织编写了《在感恩中成长》校本教材,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伙伴、感恩自然、感恩祖国、感恩社会”六个维度入手,以“感恩”为主线,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各学科相互渗透,让师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同时我们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开发了德育课程《走近季方爷爷》。
    开展感恩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得到体验,受到启迪,进而拨动心中的感恩之弦。一是在学生中开展“感恩·励志·责任”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励志阅读、励志运动、励志体验来感悟生命,坚定信念,学会承担起一份责任。二是结合节日渗透感恩意识。结合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父母,懂得回报;结合教师节,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结合国庆节,感激祖国之恩等。三是结合学校特色活动,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愫。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普惠公益的情怀。
    积极评价引领
    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是激励学生的良方。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就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作为老师和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感恩的行为。每一次主题教育活动结束后,班主任都会对每一位学生在感恩活动中的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及鼓励,颁发“阳光激励卡”。在此基础上,班级评出“感恩之星”,学校评出“感动老师的学生”“感动同学的学生”“感动父母的孩子”和“感恩教育特色班级”,并召开总结表彰大会。通过评价,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塑学生的感恩品质。
    构筑感恩网络
    为了使感恩升华为学生灵魂深处最高尚的道德素养,实现感恩教育向家庭和社区延伸,我们专门成立了感恩教育领导小组,联系家庭和社区的实践平台,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的感恩品质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发展,逐渐内化为高尚的道德修养。学校联手社区组织了“感恩社会,小小志愿者”行动、“感恩自然,我植一棵树”行动、“感恩先辈,我是小雷锋”行动等。家长们对学校的感恩活动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积极配合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并评选出十佳“感动孩子的父母”。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
    源头在高山之上的泉水,才有成为大江大河的可能;根系在厚土之下的树木,才有挺拔参天的希望;成长在感恩之中的孩子,才有把握未来的力量。让我们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的心灵获得满足的享受,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只要播一粒“感恩”种,孕一朵“报恩”花,结一颗“施恩”果,就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芽迸发出真正的光华!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