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版:实践探究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1期 总第5251期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1期  下一期
我眼中的教育信息化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中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宏 发布日期:2016-06-28 13:38:27

    说到教育信息化,每一个教育参与者都不陌生。这些教育参与者既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又包括学校、教育相关的行政部门和职能部门,还包括关注、理解和亲身参与教育行业的组织和个人。每一个教育参与者都对教育信息化都有自己的理解,而教育信息化本身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尝试将教育信息化描述为在教育相关的所有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一、主要特点
    从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以来,教育信息化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教育信息化是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通过教育信息化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育管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自由度
    学习者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安排学习进度。
    3.教育信息化降低了教育成本
    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变革使得教育的边际成本可以接近于零,因为教育信息化可以带来“协同效应”或者“共享效应”,通过学习者规模的扩大而把使用成本“摊薄”。教育信息化惠及的学习者越多,其个体成本越低。教育信息化最终是要让更多的学习者以更低的价格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实现免费。另外,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还使得教育碎片化成为可能,这对学习者个人时间成本的节省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教育信息化推广的路径
    自上而下的路径是国家对教育信息化作出总体规划,各省对教育信息化具体实施和部署(比如江苏省确立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并将教育信息化职能部门由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更名为教育信息化中心),各市电教部门依照省级规划和部署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继续往下推行到区县一级时受到了阻力,原因在于区县目前是“四合一”的教师发展中心格局,导致教育信息化部门在区县没有相应的机构。
    自下而上的路径是从教师开始,教师本身要受到社会信息化环境的熏陶,在工作中从自身教学需要出发,希望信息化能够带来更加方便、快捷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这种需求和动力往上反映到区县一级的教师发展中心,无法通过对应教育信息化部门向上传达。笔者认为,区县是教育信息化实现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但是推行教育信息化的两条路径在这一层级无法贯通,这是现今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发展历程 
    教育信息化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以幻灯、电声设备为主要载体的“电化教育”,传播学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而传播的三要素之一就是信息。以幻灯、电声设备传播教育信息,正是当时已经成熟的影音技术在教育的应用。由此可见,电化教育可以认为是教育信息化的开端。90年代以后,随着PC和多媒体的普及,以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接受。进入21世纪,信息化成为现代化的主要手段和推力,“教育信息化”的称谓逐渐成为主流,通信、网络和数据库等技术是其发展的基础。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我们一般统称为IT技术,即信息技术。这又是一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称谓,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就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或者说将技术应用于教育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各阶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都有一段时间的过渡。“电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过渡表现为各师范院校陆续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而“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之间的过渡则表现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其课程主要由电化教育教师承担)。前两种称谓侧重静态的描述,后一种称谓侧重动态的过程。前两者着眼点在于教学,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后者着眼点逐渐转向学习者本身,关注的是学生的“学”。
    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技术的发展,是由影音技术向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条主线是教育尤其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发展,是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发展。顺着这两条线,笔者认为可以预测教育信息化的未来趋势。
    三、未来趋势    
    沿着技术路线,我们可以预测:一方面,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个人数字化学习终端和VR(虚拟现实)设备将得到广泛应用,最终将建立完整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来源于公司的创新,以大型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力将仅次于政府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主导作用。 
    顺着教育路线,我们还可以预测: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将成为主流,颠覆现有课堂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MOOC和翻转课堂)将大面积出现,甚至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因材施教”。
    四、我们的工作 
    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省级教育信息化职能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以平台为依托
    自2012年刘延东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在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以来,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阵地。这样一个服务平台将面向数量众多的用户提供数量庞大的教育资源,需要依赖强大的计算力。今后的平台建设必须围绕云计算开展,云计算将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它所需的计算力,可以根据使用时段和实际需求动态弹性地分配资源,保证已投入的计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基于云计算的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动力。
    2.以数据为核心
    平台上的众多用户将产生海量数据,有了云计算提供的强劲的计算力,我们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整理和利用,这就是大数据的理念。大数据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实现弹性教学制度、个性化教学以及家庭学习。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反馈的数据,更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所需要的课程,并且能制作更深、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线上学习后所形成的大量数据,可以帮助教师和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效率进行一对一的分析和评估,随后有针对性向学生推荐更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教和职教方面的大数据还可为学生毕业求职以及单位引进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除了对学习的有力支撑以外,大数据对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班额、随迁子女、留守学生等方面数据,可以加强管理,制定相关教育政策;关于农村小学、教学点走读生单程步行上学时间的专项调查统计,可以帮助出台规范农村学校撤点并校行为的政策性文件;根据转学数据,掌握跨省、跨市、跨县转学等情况,可以对各地及时调配教育资源,增加学位,以满足随迁子女就学;通过对全省城乡“低保家庭”学生的统计,可以保证助学金、免费教材的准确发放。
    3.以应用为抓手
    制定区域内统一的应用开发标准,包括开发规范和数据标准,保证用户使用这些应用时产生的数据汇集到数据中心。应用本身作为收集数据的手段,同时也是数据发挥作用的对象,应用与数据建立真正的联系。将MOOC,微课堂、微课制作工具等有价值、高质量的应用部署在平台上,应用的开发还要面向移动终端。下级单位和第三方开发的应用,由于符合统一的开发标准,也可以轻松地在平台上进行部署。把开发“智慧校园”(包括家校互动)作为一项重大应用部署于云平台上,为学校师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等提供智能化管理。这一应用既是获得各种数据的入口,也是连接校园内物联网的途径。各项应用在统一身份认证的基础上让用户实现单点登录,一个账号即可进入平台上的所有应用,既方便用户操作也便于数据归集。
    4.以联盟为契机
    社会力量对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从来都不应该被忽视,随着大型互联网公司对教育行业的介入,这种影响将不断扩大。如何将这种影响转化为对教育信息化的促进,笔者认为,应该与之形成有效联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以联盟为契机,在联盟中树立主导地位,引领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逐渐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如江苏省电化教育馆主导的“江苏省智慧教育产教联盟”率先在智慧教育领域团结一批社会力量组建了新型的产业与教育的联盟,为江苏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注入一股新生力量。
    总之,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面向全省的优势,通过基于云计算的公共服务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以诸多应用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师生服务,并牢牢掌握数据话语权,将运作模式由功能型向智能型转变、由资源型向数据型转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