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也成为必然趋势。由于信息化背景下知识的丰富性,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学习才最有效,“怎样学”就比“学什么”更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信息化将给语文学习提供怎样的技术支持。
有效进行信息资源组织是保证学习成效的关键,所以系列问题引领下的基于学习过程的信息资源组织,是我们进行语文实践教学时的主要策略。下面就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核舟记》为例,谈谈结构化下的语文问题教学。
《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作者经过细致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介绍了“核舟”,表现了作者对雕刻者王叔远精湛艺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本文所处的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事理说明”,所以在对本课进行教学之前,我先利用 Inspiration软件对说明的知识进行了整理,绘制了比较详细的思维导图(如图1)。
该图以说明文为中心问题,利用辐射图的形式将说明文的知识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样教师就能比较清晰地定义出核心问题,理顺问题之间或问题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进行有意义的联结,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由该思维导图可以看出,《核舟记》从分类上属事物说明文,所以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说明对象的特征,于是核舟的“奇巧”和雕刻者技艺的“奇巧”便成为本文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探究下去,便会出现以下一系列问题,如:为了说明核舟“奇巧”的特点,文章对核舟的哪些部分进行了介绍?介绍的过程中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说各自的表达效果?在对核舟进行介绍时,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能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吗?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色?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由核心问题引申和发散出来的,也是《核舟记》作为一篇说明文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有效教学的时候,如果教师能事先勾画出这样一个知识结构图,再进行系列化的问题设计,那么就能比较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教师走进教室时也能做到胸有成竹。
另外,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该结构图还有相应的方法指导或提示,所以也能给学生搭建比较有效的学习支架。如:为了说明核舟“奇巧”的特点,文章对核舟的哪些部分进行了介绍?介绍的过程中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说各自的表达效果?
前一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学生只要从文中搜寻信息,就能明确文章主要介绍了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船背”这几个部分。后一个问题则可以对照思维导图中的相关说明,先找出相应的说明方法,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表达效果。以船舱部分为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较直观而准确地说明了核舟的大小,侧面突出了核舟的“奇巧”;“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介绍了船舱两边窗子的分布情况,凸显了核舟“奇巧”的特点。这个部分主要采用的就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作用主要就是使事物说明准确化、直观化。这都可以从思维导图“说明方法”一栏中得到相应指导。
再如:在对核舟进行介绍时,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分析这一问题时,可以对照思维导图中的“说明顺序”一栏,先明确常见的说明顺序以及这些说明顺序常用的语言环境、作用等,再进行全文的分析,那又可以建构出这样一张关于文章说明顺序的结构图(如图2)。
由此可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在知识的组织上、问题的分析上、图式的表征上都有无与伦比的功效。思维导图为问题的理解、要素的分析、假设的提出、解决方案的形成、程序的设计以及结论的呈现,都能提供分析的工具。而对于结构化下的语文问题教学则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教师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除了分析教材,更要分析学情,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因为“学习”本身是学生应该有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所以有效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
第二,教师制作思维导图对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明晰思路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根据思维导图设计问题时,要强调问题的系统设计,以问题链、问题集或者问题网等形式来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启迪智慧。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尤其要关注人文问题解决的规律与特点,让学生对照相应的知识结构,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而获得理解。
第三,结构化下的语文问题教学,除了包括教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包括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于是在制作思维导图时,一是要注意“留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二是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框架。
通过采用Inspiration软件绘制思维导图进行语文的问题化教学,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视化的思维表征模式对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所起到的作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工具的开发,使结构化下的语文问题教学更有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