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校园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4期 总第5295期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4期  下一期
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依托校本研究坚持内涵发展
来源: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 作者:刘春友 发布日期:2016-09-22 15:23:43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它包含了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学习经历,同时它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课程品质决定学校办学质量,决定育人成效。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背后的深意,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开设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下称邗江实小)坐落于千年古镇瓜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年来,学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提升,提炼出以“渡”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以“高质轻负、和谐发展”为办学目标,以“直挂云帆济沧海”为校训,以“故事立德,诗渡树人”为文化背景,形成了相应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在文化的引领下,学校构建了“乐渡”课程,既具有时代特色,又意义深远。

构建“乐渡”课程7大体系


    一个人的天赋与潜能,如果在小学能够得到良好开发,就会形成赢得未来的个性品质与创造力。邗江实小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进一步统整国家基础课程,拓展地方学科课程,探究校本活动课程,构建了“乐渡”课程7大体系:诗渡语言与人文、思渡数学与思维、悦渡品德与人生、竞渡体育与健康、心渡艺术与欣赏、智渡科学与创新、自渡综合与实践。

    诗渡语言与人文——千年古镇瓜洲因“渡”而兴,鉴真6次东渡,最重要的一次在此起航;      因“诗”而名,康乾二帝及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无数诗篇,享有“诗渡”的美誉;          因“人”而灵,长江文明与运河文明在此交汇出一个个动人的民间传说。学校应势而为,传承千年古镇文化,校园里处处诗韵流芳,脍炙人口的诗文俯拾皆是,让儿童的诗性在古渡文化的濡染中释放。

    “诗渡语言与人文”是整合语文、英语等国家课程并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的人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地方传统文化,用诗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课程内容包括瓜洲诗词、民间故事、文学创作、民风民俗、地方特色、英语会话与阅读等。
    思渡数学与思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校本课程是实践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一个崭新阵地。它在内容上应该不同于学生的课本知识,形式上也要有所突破,过程更应该不拘一格。“思渡数学与思维”就是邗江实小基于国家课程及学科特点的校本化实施课程。学校通过举办“数学节”活动、成立数学社团、开发数学校本教材、组建数学实验室等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悦渡品德与人生——悦渡品德与人生课程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邗江实小的悦渡品德与人生课程具体划分为养成教育课程、注重节日课程、少年科学院课程。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拓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也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竞渡体育与健康——生命在于运动,邗江实小深入持久地开展体育运动,鼓励学生“奔向自然、拥抱阳光、走进操场、享受体育”。首先对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两课两操两活动”着手,带动整体体育项目的发展,使每个学生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同时,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邗江实小将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相结合,真正把体育锻炼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让少年儿童年快快乐乐地成长,健健康康地走向社会!
    心渡艺术与欣赏——心渡艺术与欣赏即培养学生的艺术与人生情怀。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唯有静下来,方能渡到理想的彼岸。在艺术学科活动中,学生只有在静下心来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发现身边的艺术之美、感受生活的艺术魅力,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健全有艺术气质的人生。
    学校的艺术课堂从学生了解作品背景开始,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开展多种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艺术经验得到不断积累,理性知识不断增长,审美评价能力不断提升,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智渡科学与创新——智渡科学从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开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课上更是屡见不鲜。智渡科学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智慧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并通过“科技节”、科学社团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创新力。
    自渡综合与实践——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出独特的校园文化,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在师生的建议下,邗江实小以“故事立德、诗渡树人”为路径,打造以“渡”为主题的校园景观,以“诗、绿、趣、+”为特色,构建“三线七点”框架,打造“校园七景”,即“独舟济海”“清气升华”“东渡扶桑”“四季沁芳”“直挂云帆”“御碑竹韵”“春华秋实”七处景观。其中“春华秋实”这一景观更是学校开展自渡综合与实践的阵地之一。
    只有做一个勤于播种的人,才能有成果。这里是孩子们放牧心灵,实践体验的乐园。春天,置身于金灿灿的油菜花丛中与蜻蜓蛱蝶嬉戏;夏天,收获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秋天,体验挖红薯、拔萝卜的情趣;冬天,栽下一畦畦青菜、大蒜静静等待。学生在这里接受农耕文化的浸染,不忘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生命成长的节奏。

打造“快乐课堂”教学范式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思维和能力的场所,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健康成长的家园。邗江实小的学科性课程,以课堂教学范式的打造为主要路径,以快乐课堂为主要阵地,积极有效实施课堂教育,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快乐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融入情境,全心期待”“自主探究,激情体验”“交流提升,轻松收获”“延伸拓展,积极实践”四大环节。此模式从学生的视角解剖课堂流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融入情境,全心期待——儿童受心理、生理、认知的影响较大,只有有趣的、活动的、富有挑战的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在课堂伊始,学生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中逐步融入与知识相关的情境里。或全神贯注地倾听,或仔细观察,或兴趣盎然地参与……总之,他们被吸引并不知不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深刻感受到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是多么有趣的同时,热切盼望揭开知识神秘的面纱。
    自主探究,激情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获得探究的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探究成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所以快乐的学习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并取得成功,以此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并在体验探究成功的基础上获得快乐。
    这里的探究一般分两步进行:一是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以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有思维的成果,保证每个学生交流时有话可说;二是同伴交流,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思维成果,实现优势互补,生成新的思维成果。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交流提升,轻松收获——学生带着发现与全班讨论,让各种思维相互碰撞,产生思维火花;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与老师对话、交流,明真理,促理解。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丰富、提升自己自主探究所得,轻轻松松地掌握知识本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练习,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延伸拓展,积极实践——由于学生刚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技能,会产生将学到的本领付之于实践的内心需求。他们渴望看到自己掌握的知识有多么的强大。这时,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就显得非常必要。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既要基于教材,更要在教材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中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儿童的心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恰当的拓展,可以是相关知识的延伸,也可以是相关知识的背景,也可以是学科文化的介绍……让学生在不同维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邗江实小“乐渡”课程的构建和“快乐课堂”的打造,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关注儿童个性发展,给孩子个性空间和展示舞台。我们相信,这样丰富、丰厚的课程文化,这样鲜活、灵动的课堂模式必将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的沃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