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智慧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15期 总第5302期 2016年10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15期  下一期
突出“一条线”聚集“三个力”———丹阳市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来源:丹阳市教育信息中心 作者:张竹和 发布日期:2016-10-17 08:16:36

    近年来,丹阳市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始终把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趋势、新要求,实现了硬件与软件并重、建设与运用结合、普及与提高并进。着重突出“一条线”:即突出信息化建设这条线;聚集“三个力”:即自生力、同化力、向心力。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聚集“自生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能动性
    所谓“自生力”,就是挖掘全市各学校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创造力,以此产生一种能动自主的活力。 
    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2012年,我市实施教育信息化设备更新工程,义务教育阶段投入4500万元、高中投入1000万元、幼儿园投入800万元。近几年,我市每年都投入一千余万元,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以及城域网主机房进行升级,启动微格教室、e学习教室建设工程,为数字化管理和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优质的硬件支撑和技术保障。目前,全市学校计算机生机比达7∶1,师机比达1∶1,现有微格教室22个,移动录播系统15套,e学习教室8个,电子白板951套,班班配有多媒体设备。目前,我市宽带网络“校校通”达成率100%,优质资源“班班通”达成率100%,省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覆盖率100%,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达95%以上。
    加强教育平台的功能完善 我市逐步加大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安全技防、督导系统、OA办公等管理平台全部使用,教育网校、虚拟实验室、电子图书馆、网络备课等应用平台全部上线。丹阳教育门户网站获全国“区县级百佳教育网站”,并连续被评为“省优秀教育门户网站”(全市共有8所学校网站获此荣誉)。26所学校网站被评为“镇江市优秀网站”。我市于2010年率先建成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线工作、师生互动交流和家校联系沟通于一体的“丹阳教育网校”。今年又进行了全面升级改版,真正建成具有本市特色的师生应用平台和“人人通”空间。
    二、聚集“同化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创造性
    所谓“同化力”,就是强化教育局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互帮互助的作用,以此产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合力。
    健全机构 首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我市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单独组建市教育信息中心,各校设立电教处。其次,重视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制定和落实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到《学校考核细则》和《校长年度目标责任状》之中,定期进行督导和考核。同时,重视信息化设备购置、使用、管理的过程监控。学校信息化设备的购置需求、设备参数审核、报废核定、使用指导、设备管理等由教育信息中心扎口管理,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统筹规划 近年来,我市以教育信息网为支撑,以“教育网校”为载体开展了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开发、研制具有运用和推广价值的优质资源,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拍摄制作各类微课、教学课堂实录、讲座,完善名师网页、教师博客和专题网站。目前,“教育网校”资源已涵盖中小学所有年级和主要学科,现有资源总数4万多件,其中视频资源1万多件,基本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市共晒课3750节,占镇江市的41%,其中获省优课113节,部优课15节,列省市前列。
    以创促建 全市各校以创建“镇江市数字化校园”为抓手,坚持软硬并重、以创促建、以建带用,将硬件添置与日常应用同步推进,使信息技术装备和应用水平同步提升,服务教育教学的成效越来越明显。目前,全市已有61所学校被评为“镇江市数字化校园”,今年所有中小学都将创建成“镇江市数字化校园”。尤其是很多学校拓宽创建视野,凸显创建特色,形成了数字化校园的亮点。如:珥陵中心小学的信息技术与小班化教学的融合,实验学校的网站建设和网络教研团队建设,新区小学的e学习研究,华南学校的微格教室使用等,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新区实小还承办了“镇江市e学习研讨活动”,在镇江市范围内作展示,为全面推开积累了经验。
    三、聚集“向心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
    所谓“向心力”,就是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此产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凝聚力,我们的做法是: 
    强化应用 按照省市部署,认真落实《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各校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纳入中小学年终考评指标体系。目前,教师对于电子白板、e学习平台、微格教室等新型设施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探索,组织专题培训,确保每位教师能熟练使用现有信息化设备,能制作课件、微课,能进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能开展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课堂教学活动,能用常用信息化工具开展网上互动交流活动。近几年,我市120多人次在省、镇江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赛课中获奖,360多人次在国家级、省级教育软件和微课评比获奖,380多名学生在省市信息技术能力比赛中获奖。
    把握导向 以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管理。所谓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资源的网上互动共享,打破城乡学校之间的界限,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最优质的教育。所谓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向学生的学为主,打破学习的时空界限,强化课堂的互动生成,监测学生学习进程并及时调整,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谓优化教育管理,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目标导向、过程监控、结果反馈的流程,体现管理的规范、科学。
    多方结合 一是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现代化指标紧密结合。在巩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省级示范区建设水平、完成职业教育省级实验区创建任务、争创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中,突出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二是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现代化“双创”工作紧密结合。按照计划积极争创数字化校园。同时,在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中,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指标的达成。三是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活力课堂”建设相结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学“五认真”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结构逐步优化、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不断激发课堂教学活力。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形成一套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四是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师资水平提升相结合。在名师工作室、教育集团内部教师流动、骨干校长和教师培训中注重网络资源共享、网络在线研讨。五是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围绕“教育系统作风建设相关规定”,逐步完善各项行政管理平台,实现网上备案、审批、考核、监控等功能,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
    如今,广大师生个性化、智能化学习、教学需求的信息化环境初步建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学科融合的e学习平台逐步完善,智慧校园、未来教室、慕课、翻转课堂、3D打印、创客教育等“互联网+教育”的新业态开始呈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机制正在形成。
    近年来,我市先后获得镇江市“校校通”工程先进集体、镇江市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单位等称号,一批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