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技术拾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0期 总第5340期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0期  下一期
教师在未来教室环境下的角色转变研究
来源: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作者:高慧霞 发布日期:2016-12-19 13:15:26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信息技术迅速走进课堂,以“智慧化、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为方向,以电子书包、多屏显示、交互式电子白板、传感器等先进技术为手段的“未来教室”,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有关未来教室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国内外研究者们大多聚焦于未来教室的基本理念、技术开发、构建与设计这三个方向。
首先,未来教室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设计和建设都需要新的理论支持,因此,学者们对未来教室的基本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陈卫东和张际平对未来课堂的定位进行了分析,并从六个不同的方面剖析了未来课堂的特性;叶新东等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探寻了未来课堂教学理念上“社会性回归”和“人的回归”的转变。这些有关未来教室基本理念的研究,为未来教室的构建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撑。
其次,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工具运用到教室中,是未来教室的设想能否实现的关键。近年来,各国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以技术公司和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导,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建设与探索。苹果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了ACOT(苹果明日教室)计划,以求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到现代教育中来;新加坡南洋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设立了Back Pack.Net中心,并打造了一个未来教室,向每个学生发放一个电子书包,只要将电子书包放在安装有触控式大屏幕的桌子附近,电子书包就会自动连接到桌面的电子屏幕上,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屏幕接收老师布置的任务,并且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我国华东师范大学研发的“数字互动教室”的核心设备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手写液晶屏、电子讲台,并且成功亮相上海世博会。国内外这一系列技术的创新,为未来教室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最后,未来教室概念的提出,必将带来传统教育背景下教室空间的变革,这就需要对教室环境进行重构和设计,目前的研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宋卫华通过对未来教室进行初步界定,将未来教室划分为硬件、软件、资源、环境四大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未来教室的初步构建方案;江丰光和孙铭泽在总结国内外已经建成的未来教室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教室应该包括的几个维度。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表现为通过灵活调整教室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模式,这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未来教室的主要方向。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关于未来教室的研究大多偏重于教育技术学方面,或者是针对未来教室本身来进行一些理论上的阐述,而教师作为未来教室的主要参与者,得到的关注较少。因此,本文试图拓宽这一研究方向,先简要介绍未来教室的特性,然后分析教师在这种特性的未来教室下应该实现的角色转变,最后针对教师在未来课堂中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提供一些建议。
二、未来教室的特性分析
未来教室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阵地。对未来教室的特性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未来教室,并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
1.未来教室的智能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智能化成为未来教室的首要技术特征。传统教室最重要的教学媒介是课本,广播、电视机、多媒体教室作为教学的辅助,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对多的教学关系。未来教室不但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教室内的光线、声音、温度、湿度进行智能化控制,而且能够跟踪记录教室内的教学实况,并自动上传云端,以供学生和教师课后总结反思。智能化的未来教室中,教学媒介会是协助教师和学生完成任务的助手,人机之间的交互使得学习更具有趣味性和适用性。
2.未来教室的开放性
未来教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和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传统的教室空间以讲台为中心,学生座位整齐地排列在下方,座位比较固定。未来教室的空间设计会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多屏显示使得学习空间得以延展,易于拼接的个性化桌椅能够根据教学要求进行灵活组织,方便学生迅速地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另外,在教学资源方面,传统教室的教学资源来自于课本和教师的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室条件下的幻灯片课件也比较固定、单一。而在未来教室中,交互式白板能够迅速灵活地引入外部的数字化资源,同时,可以将课堂内部的讨论输出到网络上,即时的输入和输出能够使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
3.未来教室的人性化
未来教室的使用者是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与学生,其设计也会重点关注使用者的体验,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首先,未来教室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向学生提供适合自己身高的课桌椅。其次,未来教室能向师生提供最舒适的学习环境,室内的光线、声音、温度、湿度等物理因素都是可调控的。最后,在评价阶段也会更加人性化,未来教室通过评价反馈系统来了解用户的需求,并及时作出改变,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三、教师未来角色的转变
在未来教室条件下,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受到挑战,教师作为未来教室的重要参与者,其扮演的角色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教师是否能够适应未来教室带来的角色转变,直接关系着未来教室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1.从“传道者”变成“引路者”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角色有着明确的定义。《说文解字》对“教”的定义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韩愈的《师说》中也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室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知识的传递者和讲授者,在整个教学中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根据教师的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学习。
未来教室的出现,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云端技术的进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收到各种各样丰富的教学资源,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仅仅是课本以及教师的讲解,另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协作探讨来完成学习。此时的教师需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一方面,通过向学生推送具有针对性的云端教学资源,并帮助他们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另一方面,“人—机—人”的互动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更加便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调控,以保证学习不偏离方向。
2.从“教学者”变成“教学团队”
在传统的“一对多”教学结构中,教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教授多个学生。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知识和眼界的局限性,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直接受到单个教师水平的影响。
未来教室的开放性、交互性、分享性等突出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必将会由个体劳动走向协同组织。教师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几名学科指导教师和一名技术指导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学科指导教师是具有相近学科背景和教学方向的教师,他们共同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分配教学任务,并且互相交流合作以取长补短。技术指导教师负责未来教室课堂设备的更新维护,帮助教师和学生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为课堂学习提供技术上的保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只需要一位学科教师进入教室,其他教师则通过云端系统接入到学生的终端设备,为他们提供在线的学习辅导,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交流咨询,这种“多对多”的教学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从“课堂教师”变成“线上教师”
传统教室由于其空间的局限性,教师发挥作用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上课铃声响起,教师进入教室上课,下课铃声响起,教师结束今天的课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时间大多限制在课堂的45分钟内。同时,家庭作为学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也非常有限,大多仅限于教师家访、家长会等形式。近年来,随着网络的盛行,校讯通、在线实时交流工具的应用使得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在课后的交流得到了拓展。
未来教室是开放性的教室,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课堂教师”,而是要贯穿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总结整个学习的过程。在课前准备的阶段,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集思广益,设计教学方案,并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向他们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源。学生在阅读和预习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实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智能实录系统能够自动记录课堂教学内容,并同时自动上传到云端。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然后通过布置课后练习、拓展阅读等方式来巩固教学成果,这些工作都将在云端系统上完成,以便于能够进行在线交流与经验分享。另外,家长也可以借助云端系统实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并和教师进行交流,为教学提供适当的建议。
四、未来教室下教师如何实现角色转变
教师实现以上角色的转变,需要教师、学校和政府机构各方面共同的努力。
1.自觉转变观念,加强学习
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传统塑造的教师角色形象在大多数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今天,教师需要自觉转变固有的角色观念,主动去适应未来教室的需要。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位置,而在未来教室中,教学的中心将会向学生偏移,教师需要逐渐培养这种意识,将自己定位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同时还需要主动学习各项信息技术,未来教室条件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将会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准则。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分析能力,是教师适应未来教室的必备素质,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
2.创新培训方式,提升能力
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未来教室环境下,需要改变传统的专家学者授课式的培训方式,采用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并以体验参与式的实践培训为主的培训方式来提升教师适应未来教室的能力。以苏州市开展的未来教室能力培训为例,苏州市针对未来教室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方式:“虚”是指培训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来自于云端,教师可以在云端进行学习和交流;“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与其他专家和学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二是指通过具体的体验式、参与式、任务驱动式培训模式,来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这种创新的培训模式更能够适应未来教室的需求,实效性也更强。
3.加强信息化建设,营造氛围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他们对自身角色转变的认知和行动离不开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政府需要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创建具有丰富资源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在整个教育界营造一种信息化的工作氛围。只有当教师们亲身体验到未来教室所带来的便捷、实用,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更好地适应未来教室的需要。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