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321期 总第5348期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321期  下一期
如何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7-01-03 10:06:51

    被誉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筑梦人的教师,曾经是万千学子梦寐以求的职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在《人民日报》撰文,为教师群体发声,要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然而,近年来,一些师范院校的报考热度开始下降,很多师范生毕业后不愿从事教师职业,教师的荣誉感在经济社会转型中面临种种挑战。对1270万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师到底是一份怎样的职业?是什么降低了这份职业的吸引力?怎样才能让这份职业更有吸引力?如何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教师职业现状
    2016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公布了一组数据:2015年,全国普通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总计70万人,从当前教师培养规模来看,每年几十万的师范毕业生,看起来数量充足,但真正到一线做老师,特别是成为有编有岗的教师的比例很小,有不少院校甚至低于10%,有观点认为,教师职业培养存在“虚假繁荣”。
    高英哲、高龙刚、高洪民合著的《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社会调查》中,共有368位学生、401位教师及283位家长参与调查,各项调查结果足以显示出教师职业的现状。在关于“现在如果让你自由选择职业,你是否愿意做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中,有78.5%的学生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58.6%的教师不愿意再选择教师,而只有30.7%的家长选择不愿意,表现出显著差异。(见调查1)


调查1 现在如果让你自由选择职业,你是否愿意做中小学教师?
    而另一项“关于人们对教师职业吸引力低的原因分析”的调查结果显示,三个人群的看法基本一致:单调、枯燥、乏味、辛苦、劳累、生气、无挑战性、不刺激;工资低、地位低、工作量大、发展空间小、发展机会少、没前途、工资收入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教师群体在调查中数项指标的评价上均表现出明显的不满。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群体评分中对自己工作收入的评价并不是最低,教师明显不满的是对职业所产生的额外收入以及升迁机会、人际交往的机会与自由支配时间。而教师职业压力、工作辛苦度等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三个人群有着明显的一致性,这或许是人们对教师职业当前吸引力降低原因的共识。(见调查2。评分标准:正向叙述的题目从“非常低”至“非常高”五项分别计1~5分;反向叙述的题目从“非常高”至“非常低”五项分别计5~1分。得分愈高,表示吸引力愈高。*为反向计分项目。)
    是何种原因导致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呈下降趋势?教师又如何在自身的职业中提升吸引力,从而促进职业发展呢?

教师职业吸引力为何呈下降趋势

固化的评价机制
东台市安丰镇小学 卢海霞

素质教育虽推行和实践了多年,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几乎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譬如考试,上头不是规定考试次数嘛,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叫作“第×次练习”“第×次调研”。如果说数字上的排列竞争是近乎残酷的,那么把这种残酷转嫁于学生则是悲哀的,学生成了教师赢得考试数据攀升的物化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校时间的无限制延长、学生作业量的无限制加重也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教师本应履行的创造性劳动变得机械、教条,教师职业的意义也变得暗淡、无味。

被忽视的专业自主权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为了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鼓励优秀教师终身从教,政府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例如: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办学条件,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职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等。一项项政策的出台,表达的是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及对教师的关爱,对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
    教师职业吸引力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校而言,有些学校忽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用细致入微的管理来规范教师的各种行为,对教师的教案、课型、作业都有统一要求,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必须在学校统一的规定动作下进行。若有“另类”行为,不仅被视为不和谐,还会在量化评比中让教师处于劣势地位。教师为了适应这种管理文化,个性被湮灭,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对机械性工作失去激情 
东台市梁垛镇小学 卜正华 

    公众眼中的“教师”似乎是令人羡慕的,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工作真的有那么美好吗?答案只有身为教师的我们才真正知晓。2016年4月,教师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弥漫于网络和教育者的“朋友圈”,阅读量瞬间爆表。“小船”虽小,却说出了很多教师的心声,反映出一线教师忙碌的工作状态。
    教师的工作压力本来就比较大,每天除了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还有忙不完的检查、验收、评比、考核等,留给教师维系友谊、亲情、爱情的时间、空间就比较少。再加上网络媒体上辱师、伤师事件的发酵,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误解,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不少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群体对教师社会地位的定位和职业满意度的高低。
简单机械的重复工作已经让我们失去了当初的那份教育激情,各种负面报道的出现,更是把我们多年的默默努力淹没在不明缘由的口水中。

如何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获得感”是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核心要素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尊重个性,让教师获得自我发展 个性化教学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要实施个性化教育就必须要允许及鼓励教师有个性。学校要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让教师有自我发展上的获得感,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著书立说,获得专业发展的成就感 教师不仅要重视教育实践,更要重视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与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及教育理论,并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形成文字,重视论文与著作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促进作用。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向更多人传递,让教师有教学成果及学术成就的获得感,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与社会对接,在广泛发展中获得幸福感 中小学教师大多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间单调而辛苦地工作着、生活着。这样的职业状况不仅没有吸引力,而且还会让从业者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应鼓励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在广泛发展中获得幸福感,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让教师成为“富有”的人
盐城市大丰区小海镇南团小学 朱荣辉

    教师要成为最富有的人,靠的不全是物质的支撑,更多的是自己要让自己成为精神上最“富有”的人。只有自己成为精神上最“富有”的人,你才能坚守教师这份职业,才能让自己不被繁重的事务所累,从而快乐地工作着。只有教师自己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这份伟大的工作。
    大爱是成为“富有”人的前提。教好学生的前提是要有爱。没有爱,差生就是差生,有了爱,所谓的“差生”,就成为暂时学习落后的学生。没有爱,你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田,有了爱,学生就是你的朋友,你甚至是他们的“父母”。有人说,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教师,一开始我不能完全理解,因为信息飞速发展、经济横行的当今社会,我有时也会动摇,但从教多年的经历让我终于认识到,教师确实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享受工作中的幸福感
盐城市大丰区小海镇南团小学 吴小妮

    曾经在我的眼里,教师就是一份赖以谋生的职业。当第一天走上讲台,我便把传道授业当作每日的工作。但当我真正成为一名母亲,我突然感觉到责任的降临,突然意识到传承的伟大,突然领略到新芽的魅力。我不再把教育当成一种工作,而是把它当成了一种生活。我不再是日复一日地传道授业,而是享受与学生相遇的每一天。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对人生的浅浅的也是纯纯的感受。不要用喋喋不休的说教堵住了孩子的嘴,不要用盛气凌人的姿态压抑了他们的冲动。有时,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和他们在一起,用温柔去化解冷漠,用宽容去解读心灵……
    我知道,我浅薄的知识因为遇见学生而碰撞激荡,我渺小的身影因为遇见学生而忙碌活跃,我平凡的人生因为遇见学生而丰满动人。所以,我是幸福的,因为遇见学生,我便遇见更好的自己。
编者的话
    在采访中,卜正华老师的一段话让笔者看到了一份师者的用心:“有些种子,注定发不了芽,因为耐不住寂寞;有些芽儿,注定开不了花,因为抗不住挫折;有些花儿,注定结不了果,因为经不住诱惑。作为一名教师,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就让自己爱上教育。周围的世界每天在改变,教育不会因我而改变,但我可以因教育而改变。1×1×……×1=1=一成不变,0.999×0.999×……×0.999=无穷小,1.001×1.001×……×1.001=无穷大。其实幸福就差那么一点点!一点点坚持,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思考,一点点耕耘……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影响学生,重拾教师那份幸福。”
    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降低往往不是由于外界的纷扰,而是缘于我们的心灵。教育是清水衙门,教师更是两袖清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注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潜沉下来,花点时间研究教育、研究教学、研究学生,从而成就自我,发展自我、幸福学生。不忘初心,用心经营,教育的天空便没有了阴霾。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