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并非“课后”练习———《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随感 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因材施教”让古诗教学更有效
学科之窗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199期 总第4053期 2010年10月08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99期  下一期
“因材施教”让古诗教学更有效
来源:射阳县同心小学 作者: 吉成莉 发布日期:2010-10-12 10:35:29

古诗的内容丰富多彩,根据诗的特点以及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可采用相应的教法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笔者从平时教学中积累了以下几点教学经验。
    一、从字词入手,学习品赏
    诗文中的关键字词犹如诗的眼睛,若能从诗中这些字或词入手则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应用于高年级的教学中更是事半功倍。
    通过分析生动、传神的字词体会诗中描写的艺术形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诗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生动字眼并品析。如“生”字突出了香炉峰在阳光照射下的美和不寻常;“挂”字描绘出了巨大倾泻瀑布的动态静景;“飞”字形象烘托出瀑布的速度之快;“三千尺”形容瀑布的高和水流之急;“直下”描绘了山势的高峻和陡峭;“疑”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
    二、从情感入手,领悟诗情
    古诗文往往短小精悍,寥寥数字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学习古诗,如果仅仅从字面下功夫,很难让学生领悟到古诗的美。因此古诗教学应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情感。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本诗有着浓浓的情味。后两句写诗人李白目送友人,直到船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却仍向友人离去的方向眺望,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友人不舍之情。
    三、从背诵入手,整体把握
    根据小学生记忆特点,进行古诗教学时可让学生多读多背。此法对低年级学生尤为有效。一些古诗简短浅显,语言直白如话,基本无需讲解。
    春  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让学生多读此诗直至背诵,从而体会诗歌表现的诗人对春色的留恋,记学生借诗遐想生机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锄  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通过口咏成诵,体会到农夫的艰辛,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学会节俭的道理。
    咏  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通过读读背背,体会蓝天下白鹅、绿水、红掌、清波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又生动形象的“白鹅嬉水图”。
    四、从哲理入手,启迪人生
    很多古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可抓住这一契机,启迪学生积极向上。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流传千载,饱含哲理。诗人用自然规律来喻写美好的人生价值在于有远大的理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教育学生可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为人生前行的座右铭,启发学生奋发向上。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一首千古传唱的诗,表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深含哲理,催人奋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