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扩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范围的得与失 公告
声音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1期 总第4081期 2010年11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1期  下一期
北大扩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范围的得与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0-11-08 14:22:39

     新闻背景:北京大学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出炉,这次的推荐名单范围扩大到全国,且招生规模取消3%的上限。在今年的办法中,北大把推荐标准改成了“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明确招收“全才”高中生,并且申请评审流程时间更长。新办法显示,6月25日到7月31日之间为中学资质申请,9月进行中学资质评审,结果在10月公示。学生申请时间以及审核学生资料的时间为11月,11月到12月间进行学生信息公示。“具备教育部规定的保送资格的学生,可向北京大学申请相关专业的保送资格”这一条被取消。北大去年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之后,曾在社会上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而今年的制度改革,更是引起多方热议。

     初衷是为更多优秀学生创造条件
北大招生办:“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其实是现行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一种补充,是北大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我们希望通过这项政策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使中学和学生能够把精力从被动地应付考试逐步转化为主动地培养素质,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使那些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学科特长更加突出的优秀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北大接受教育。

     实名制只是自主招生一部分,不影响招生公平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评审程序是十分严格的,评审专家会认真审阅中学和中学校长的申请材料,综合考察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才会确定最终的名单。北大不会以自己百年名校的声誉和前途冒险,在招生的把关上一直是很严谨的,就算被推荐生通过了评审和面试,也要参加统一高考。“实名推荐制”只是北大自主招生的一部分。何况,今年北大将推荐范围扩大到全国,正是要给更多真正优秀的学生提供机会。一句话,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你有真实力。

     不能因噎废食
     搜狐网友:客观地讲,中学校长对学生素质确实具有发言权,作为校长也不会笨到轻易败坏自己的声誉,伤害学校的信誉,看去年试点的情况就知道了。我们不能因为可能出现的招生腐败就因噎废食,否定在全国推行“校长推荐制”的积极意义。虽然“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但是这种“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可能扼杀偏才、怪才与素质教育人才。并不是所有偏才怪才都有韩寒这么幸运,可以在时代的洪流中被社会发掘,更多的是在高考的制度下被湮没了。在当前的“一刀切”制度下,校长实名推荐制仍然可以为素质教育改革带来一丝希望,既然有希望,为什么不持着观察和监督的态度去看待它呢?
推荐标准不清晰
     推荐标准不清晰北大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难免过于理想化而导致“好心办坏事”。今年的标准看似很“明确”,被推荐生要“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同时又提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但仔细研究这一标准,根本不能体现出北大特色,可套用在各大学,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作为自主招生的一种方式,不是为了选择更符合学校本身特色的人才吗?“志向远大、社会责任感强”这些标准对中学校长来说,没有办法去衡量,也就不能起到标准本身应有的价值导向的作用。北大虽然改变了标准,最后推荐的结果应该还是类似的。作为大学入学考核,学校应该建立更清晰的标准,用定量描述代替具体的定性描述。
扩大范围治标不治本,北大实名推荐制更该面向“非重点”
     扩大范围治标不治本,北大实名推荐制更该面向“非重点”南京教育新闻网:北大今年说把推荐范围扩大到全国,其实治标不治本。即便实名推荐的中学明年再扩容一倍,但比现在的39所中学的阵容也扩大不到哪去。偌大中国,仅有80所中学有推荐权,而这些学校原本就是以牺牲大多数不是省级市级重点中学的利益而形成的“尖子校”。这些“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所仰仗的不是公平,而是“掐尖招生”“掐尖招师”。因为掐尖,这些学校不成为每年高考的“常胜将军”都难。年年保送和考上北大的学生数量已很可观。而今还来锦上添花,再降30分录取,这岂不成了往其他大多数非重点中学的“伤口”上撒盐?

     编后语: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之所以引起热议,说到底是公众出于对教育公平的担忧。审视当今教育公平,已不单是学生、家长们对学校的要求,更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也开始以实际行动维护教育的公平正义。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固然是一项改革,但也是北大发起人才争夺战的一项实际工作。学生都不愿放弃进入名校的机会,而名校更期望吸收更多优秀学生维系自己的地位。
     在推出“实名推荐制”以后,会不会有不少人怀念起了全民高考的时代?“一考定终身”最大的好处是限制了权力的滥用,可以说,在权力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一考定终身”为普通百姓保留了公平的最后一道屏障,特别是对落后偏远地区的考生。但当高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的时候,自主招生、“实名推荐制”这一系列改革的尝试出现。民众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教育的改革必须经历这些阵痛和尝试,没有任何改革是一次就能成功的。这是一场公平与效率的竞争,争论甚至已不限于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也不限于高考改革,而是一场对中国教育如何改革与发展的讨论与探索。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