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是一个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贯穿教学始终,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就是从教师提问开始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反观我们平日的数学课堂,我们的课堂提问该关注什么?
一、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量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像能力等几方面入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希望通过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注重问题的思维空间
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知道,问题越大,解决问题就会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越大;问题越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简单,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课堂生成就少。我们提倡提“大”问题,是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的,我们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出发。如教研活动《圆的面积》课上,执教者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吗?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原因其实是老师的问题提得太大,不具有引导的作用。课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实现转化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将执教者的问题分成三个小问题:这个圆的面积与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这样的提问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
三、注重问题的专业品质
数学课堂问题要围绕数学课的教育目标,应该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预设数学问题时,应该与我们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关,而数学情境的创设就应该服从于问题设计。我们必须处理好问题情境和问题的关系。在《认识乘法》一课上,一位教师打出情境图后提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图上画了些什么?生1:图中有房子、大树和草地。生2:图上还有小桥、流水。生3:图中有可爱的小鸭子和小白兔在野外玩……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5分钟过去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这个片段中,情境图本身没有问题,是教师的提问有问题。同上这节课的老师用同样的情境图导入,提出了以下问题:图上有几种动物在野外活动?它们是怎么活动的?图上有几只小白兔和几只小鸭子?很快将学生引入数学学习的情境之中。
四、注重问题的预设和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提问是可以预设的,这些问题往往是文中所说的“大问题”。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把■化成小数”时,估计有学生会错误回答■=0.067。此时,教师应如何提问呢?我认为应提如下问题:a.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0.067是几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b.百分之六十七就是百分之六十与百分之七的和,而百分之六十是十分之几呢?为什么百分之六十就是十分之六呢?从而得出算式:
■=■+■=■+■=0.67
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问题设计过程中,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质量。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结合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勇于开拓,才能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问题设计中达到高水平的发挥,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