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E教中国▪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18期 总第6080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18期  下一期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初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林喜英 发布日期:2021-11-15 08:36:19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意境优美,言简义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古诗词有100多首,从三年级开始,就有小古文篇章,可见古诗文教学越来越重要。
然而,大多数教师迫于教学任务和考试压力,只是让学生抄写诗意、背诵默写古诗、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对深层次的情感则完全没有挖掘渗透,学生学起来十分被动。新课程改革后,许多一线教师进行了关于古诗文教学改革的相关尝试。


一、浅吟低唱,多样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确实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但是课堂上,教师不能机械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而是要掌握有效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小学生学习大多是无意识的,如果强迫他们学习,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课堂上,教师必须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教学,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发现学生诵读古诗时没有情感。在这个通信方便、交通发达的年代,学生很难体会古人送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讲完写作背景及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之后,教师让学生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好朋友即将远行,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这样,学生兴趣浓了,兴致高了,诵读时情感也就到位了。


2.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虽然很多古诗意境优美,但学生很难体会。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画面,适时配上音乐,教师再把情境描述出来,此时再来诵读就有水到渠成之妙。


例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教师配上轻音乐《故乡的原风景》,然后描述情境:“站在停泊的船上,微风拂面,水面荡起了微波,皎洁的月光映照,像是撒下了无数银子。诗人顿时悲从中来,举头望着玉盘般的圆月,两行泪水从诗人的脸庞滑落。不知家中亲人是否安好?小孩是否又长高了许多?妻子在家照顾一家老小会不会太辛苦了?皎洁的月亮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啊?”学生入情入境后再读古诗,效果跟初读时完全不一样。


3.读唱结合,一咏三叹


古诗词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押韵、平仄等知识虽然深奥、枯燥,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


古诗词在古代是有专门的乐师谱曲吟唱的,如今网络上也很流行古诗新唱。课堂初或者结尾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吟唱,以此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另外,吟诵古诗也非常流行,同样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渗透。


例如,教学《伯牙鼓琴》,讲到钟子期去世这一部分时,教师进行故事补白,用哀婉绝望的声调吟唱“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自然理解了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而且在读“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一句时,不用教师多加指导,学生也能读得哀婉低沉。


此外,比赛读、师生合读等方法也可以用于古诗教学。总之,只有让古诗诵读多元化、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古诗词教学更有效地进行。


二、知人论世,联系背景


古诗作者生活的年代往往离我们很遥远,小学生涉猎尚浅,很难领会诗人想表达的感情。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再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为古诗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学习《夏日绝句》这首诗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宋朝的李清照会追思一千多年前的战败英雄。教师便可以播放《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靖康之耻”这段屈辱历史,在对项羽的崇敬怀念和对现实的绝望痛心对比下,再引出借古讽今这一写作手法。这样层层渲染,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李清照的爱国情怀,也燃起了学习传统历史文化的热情。


三、资源整合,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一本薄薄的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适当拓展,并让学生课后去诵读相关古诗文。


1.对同类题材的诗文进行拓展


例如,《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教学时,教师指出此类送别诗有很多,让学生课后自行阅读《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诗,加深他们对送别诗的理解。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设计一堂群文阅读课,组织学生专门对送别诗进行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准备。


2.对同一诗人的作品进行拓展


例如,学完陆游的《示儿》后,教师可以出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作品,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


3.对古诗文中的文化意蕴进行相关拓展


中华文化博大而玄妙,小学古诗文里已可见一斑。教学时,教师适当进行拓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让他们对玄妙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积极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更好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教学《竹石》时,教师讲到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以及古代文人对它们抱有的特殊情怀。古代文人酷爱花中四君子,这种爱不是单纯的喜爱,而是爱慕它们高洁清雅的品性,爱它们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希望自己能成为清雅淡泊的人。这样拓展以后,学生还能感受到诗人的人格魅力,在人生价值、人生追求上也会受到诗人的影响。可以说,古诗文教学中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立德树人”的培育。


总而言之,只有运用多样化教学,才能使古诗文教学效果落到实处,才能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实现学生与诗人的隔空对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教学策略的现代化转型。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