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习作素材的匮乏是导致儿童习作难的主要原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是,若学生脑子里没有丰富的作文素材,何来真话、实话、心里话?由此看来,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有了丰厚的积累,才有源源不断的倾吐。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助力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
一、多样活动,帮学生“生米”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无非是生动有趣的各类活动,而活动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许多写作需要的素材。
1.单项活动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带领学生组织一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有的与重大节日相结合,有的与语文教材相结合。如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于是我利用六一儿童节组织了包馄饨活动。
经过周密准备,一大早学生就带着馄饨皮、馅、调料、电磁炉等家伙到了学校。我一声令下,学生便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会包的,包出来的馄饨饱满、鲜亮,惹得很多学生羡慕不已,一个劲儿来取经。不会包又没有耐心的,竟然胡乱地按照自己的“设计”包出了稀奇古怪的“四不像”,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为活动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包好后,教师掌勺煮馄饨,学生负责传递,把煮好的馄饨送给科任教师品尝,最后大家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学生没有一个偷懒,个个兴致勃勃、情绪高涨。
活动结束,我让学生把整个活动写下来。此时不用我反复讲解、具体提示,学生们的文字洋洋洒洒,欢快流畅。
2.系列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还举行了几项长时间的系列活动。
如当农家开始种植大蒜时,我布置学生周末回去种大蒜,并建议他们请教长辈,星期一带来和同学交流。周一,大部分学生兴致勃勃带着种好的大蒜来到学校,好一番热烈交流。然后我让学生把种大蒜的过程写下来,学生对这个活动感觉很新奇,写起来自然滔滔不绝。
接着我布置学生每天仔细观察大蒜的成长过程,并做好记录。有的学生观察到大蒜钻出脑袋时颜色有一点点变化,有的学生发现大蒜在破壳而出时身子会膨胀……一点一滴的记录,无不显示着他们的细心。当大蒜终于露出小脑袋时,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二、循环日记,带学生“找米”
活动增加了学生的习作素材积累量,但最大的习作素材宝库还是学生的生活。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材料,我在班内推行了循环日记。
1.小组捆绑,集团队共同提升
我把全班50位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的写作实力力争接近。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个小组每天有一个学生写一篇日记,内容是自己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情。第二天我给日记打分,一星期后算出每个小组的平均分。
循环日记离开了课堂作文要求的束缚,使得学生对题材的选择相当宽泛。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细小情节关注十分到位,很多微不足道的事情在他们的眼里却有了别样的滋味。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抓不到生活中的素材,写出来的日记干巴巴的。于是我发扬小组捆绑的优势,让落后的学生看看同组同学写得好的,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能不能借鉴,或者看后有没有触动。这样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吸收别人的习作营养。
2.制订措施,促学生持之以恒
为了保持学生的长久兴趣,我制订了一系列措施:每个星期平均分最高的小组可以享受下个星期任何一天免做家庭作业的奖励。如果小组内有一个组员的平时作文得到一个“★”,可以在小组循环日记的平均分上加2分;如果哪个组员的平时作文有一次重做,小组循环日记的平均分减3分。每经过一个学期,根据小组得分的情况由组长提出申请,进行组员的微调,更加均衡各小组的力量,增强竞争的公平性。给自己的小组起个喜欢的名字,充分调动每名组员的积极性。
有了这些措施的保证,学生对循环日记的热情保持得比较高。就算有个别学生有松懈情绪,组内的其他组员也绝不容许他偷懒。
三、诵读积累,助学生“囤米”
古人认为,要写好文章“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古今中外文学巨匠的成功经验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要有“积蓄”,必须多读好书,勤做记载。
1.让学生“读”起来
这里的“读”不仅仅是课内阅读,还包括课外阅读。
移花接木 阅读课上,我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值得一读的书。如教完《再见了,亲人》,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了抗美援朝中发生的一些感人事迹,并建议学生去找相关的书来读,还相机举行了“抗美援朝故事会”。
营造氛围 阅读课上让学生捧上一本书,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学生沉浸其中,自然会产生一种置身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或把学生领进阅览室,置身于书林之中,静静地择书、看书,他们自然会屏息提神,不作他想。
指导择书 小学生鉴赏能力低,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来读。如低年级儿童选择寓言、童话类书籍;中高年级可以增加阅读儿童版名著、文艺类书籍等。
2.让学生“说”起来
学生读的书多了,对知识的原始积累丰富了,再经历一个“输出”的过程,对知识的积累就更富有实效了。
平时,我经常会举行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活动,以促进学生对读书有个“反刍”的过程。如读了《三国演义》后,举行“三国英雄会”,让学生把书中所见的精彩内容通过自己的梳理组合复述给大家听,互相交流,起到互相促进、以读促思的作用。
3.让学生“记”起来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让学生准备四本积累本。一是“好词佳句”摘抄本。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好句、好片段随手摘录下来。二是“剪贴本”。把旧报纸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剪下来,贴到本上。三是“疑问集”。要求学生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必须针对内容提出至少三个问题并记下来,能寻求答案的就做上记号,不能的,就留待讨论会时与同学交流。四是“随感集”。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把自己的想法、心得写在“随感集”上。每隔一段时间就在小组内交流一次四本积累本,评一评“优秀集”;再在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聚沙成塔,滴水成冰,只要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有了丰盈的“米”源,就不愁写不出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