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E教江苏•教学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25期 总第6128期 2022年03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25期  下一期
在非正式学习中开展小学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田远飞 发布日期:2022-03-21 13:21:51

信息爆炸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且自由。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其教育不应仅关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非正式环境中进行有效的科学学习。


一、科学非正式学习的核心


非正式学习是指发生在学校、课堂之外的其他时间和空间中的学习。笔者团队研究的小学科学非正式学习,是指在传统小学科学课堂学习之外,在没有教师的安排、指挥下,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中进行的自发的科学学习。这种源于问题、基于学生兴趣、偶发性的家庭非正式科学学习具备多元化特征,实践方式多样,价值独特。


二、科学非正式学习的价值


1.顺应未来人才发展需求


国际教育改革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对完整的人的关注,这一价值取向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反映便是重视科学技术与个人、社会的关联。面对未来多元化世界,学生们更需要具有个性化的兴趣专长和围绕兴趣追求极致的专注精神。


2.回应核心素养的落地


新课程标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为综合表现,并以此为依据融入新的课程模块。但是这些很难在传统科学课堂中一一实现,迫切需要非正式学习来补充。


3.响应学习时空的拓展


传统科学课堂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无法满足学生无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难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而这些都可依托于科学非正式学习,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延伸学生学习的时间,让无意识的、自发的学习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补充,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素养。


三、科学非正式学习的实践


1.儿童研究院


学校儿童研究院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也起到了辅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以及激励者的作用。我们鼓励批判性思考,每一个研究项目都需要接受学生评审团的答辩。学生们在一次次唇枪舌剑中学习批判性思考,学会理性分析,经历一次次元认知过程。


2.科学课程基地


我们鼓励学生在自然和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去体验、发现和探索。依托学校丰富的科学课程资源,结合学校生命课程基地和家庭实验室平台,我们为学生搭建了很多平台,如“寒假空城计”“瓶子花园”“你不了解的孔雀开屏”等,鼓励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又通过复杂多元的自我学习最终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


3.家庭实验室


从学校正式的课堂学习转为家庭非正式的发现学习,关注学生在家庭环境中自发产生的问题,关注学生在此基础上个人的思考和分析,关注学生在家中与家庭成员合作研究、共同建构的理论体系。


(1)从“小问题”到“小课题”,让科学学习从点到面


家庭中的很多科学问题都是学生自发提出的偶发性问题,具有不可预测性、学科交叉性等特点,比学校里的非正式学习更为复杂。因为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标准化的答案束缚,所以更易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多样化的观点。


(2)从“兴趣”到“热爱”,让探究学习由浅入深


大胆提问,鼓励天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优秀的发现者、探究者,生活中的各种新奇事物和现象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他们从小细节中发现问题,受到启发,展开探究,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研究,不断完成知识的进化。


自由思考,尊重个性 家庭实验室关注每一个学习个体,尊重其差异,发展其个性。在家庭实验室中,学生作为问题的初始生成者,经常积极地和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构建家庭社区知识体系,协同研究与认知。家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儿童非正式学习的同伴。


勇敢探索,锻炼韧性 学生是天生的探索者,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不断探索。任何科学探索都要经历曲折上升的过程,家庭实验室在满足学生探索求知欲望的同时,也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潜能和韧性,并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