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负责孩子的成功?
声音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谁来负责孩子的成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0-12-20 09:35:59

     【编者按】谁来负责成功?这个问题问得似乎有些多余。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无论这一生是平淡度过,还是坎坷起伏。然而在现今的社会里,事实好像并非如此。最近一篇名为《儿子,你爸爸不是郑渊洁》(作者胡子宏,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的博文刊发在互联网上,文章一出,舆论哗然。
     现实中总有这样的矛盾——当大多数的家长认定孩子将来的成功需要通过自己的拼搏来换取时,孩子们却在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如李开复、郑渊洁那般成功。父母渴望孩子自立成功听来天经地义,孩子需要有成就的父母作为成长推手似乎也无可厚非。在父辈和下一代的关系中,谁该负责成功?
为了成功,到底要付出多大代价?
     强调示范和榜样的力量
     郑渊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我在28岁时有了郑亚旗,当时我的身份是工人。那时我就想,为了教育他,我要奋斗一回演示给孩子看,让他目睹父亲如何把一贫如洗的家通过正当劳动变得富有起来。教育就是亲力亲为加以示范,用活生生的榜样“润物细无声”,影响和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你叫孩子成功,那你先成功给孩子看,让他有成功的经验可以效仿。所以,孩子成功的关键还靠父母的示范和奋斗。

     我想要一个郑渊洁式的爸爸
     扬州市浙大附中初三某学生:偶然在网络上看到郑亚旗的成长经历:只有小学毕业,初中和高中课程全由爸爸郑渊洁在家辅导,没有压力,拥有自由。可以去非洲旅行,回来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一本摄影集。这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能和爸爸妈妈不再因为成绩而争吵,不再为了周末的出外游玩而找遍借口。如今面临升学,我更是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每次我希望放松一下的时候,父母总说我是全家的希望,在这关键时刻不能放松,我总是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从一开始的认为取得优秀的成绩是回报父母的途径,变成现在的想逃离父母的约束。我想要一个郑渊洁式的爸爸,一个能理解和帮助我的爸爸,那样不需要逼迫,我也会努力学习的。

    “我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他将来就会有一个郁闷的成年。”
     胡子宏(博文《儿子,你爸爸不是郑渊洁》作者,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记住,真正的快乐不是想玩就玩,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赢得尊重。有了成绩就有了别人的尊重。童年应该是快乐的,但最大的快乐就是赢得一个很棒的成绩。现在很多孩子不好好读书,还会拿出一套套的理论反驳家长,就说要快乐学习、不要追求分数、人生道路千万条为什么逼我上大学等等。家长在指责声中没办法反驳,他们一边苦于不知道怎么管教孩子,一边又追求分数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孩子压力也大。

     爸爸,你儿子不是爱因斯坦,我只想要快乐
     不用举例子大家也知道世间值得追求的不止是钱财和功名,对还没踏入社会的我们来说,物质的享受远不及精神的快乐。爸爸的教育目标是想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规划儿子的成长之路,但可曾想过,儿子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一直以来,爸爸都很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但是这样的关心,仅限于学习的成绩和生活的温饱。爸爸有对比过我的努力程度和很多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天之骄子有多大区别吗?我付出的辛劳真的比不上李开复的女儿郑渊洁的儿子吗?
     爸爸,我只想要快乐。也许快乐的成长和刻苦的学习没冲突,但是快乐的成长和一天10个12个甚至16个小时的刻苦学习,不会没冲突吧。对于儿子我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这是我的责任,我只能选择付出。爸爸你有劳动法保护你的工作时间是一天八小时,可儿子的休息时限,谁来保护呢?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比尔·盖茨。可有时我很遗憾,不是每位父亲都是比尔·盖茨。家教的重要性不可小觑,父亲不是比尔·盖茨,孩子的人生最终会和“比尔·盖茨”分道扬镳。
     老盖茨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教育孩子恪守的金玉良言告诉读者:“不管你做什么,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他还认为,孩子都对世界充满极度的好奇心,作为父母,要尽量将这种好奇心保留到孩子成年。老盖茨认为父母能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和毕加索异曲同工。毕加索成名后,记者向其询问成功秘诀。毕加索回答:“我终生向儿童学习。”
     在成人社会,不管做什么,几乎都需要资格证书,如律师证、驾驶证、会计证……唯独家长教育孩子好像不需要证书,似乎只要有生育能力,就可以教育孩子。正确家教,能让孩子成为“盖茨”,而错误的家教,却可能将“盖茨”断送!

     家长能做的是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家长100教育论坛:每一个孩子,甚至每一个人,与他人的成长经历都绝不会雷同,比如学习、生活、娱乐,工作等。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规划孩子未来的成长方向,包括其未来职业动向,孩子人生路途中的生活才能快乐一点、幸福一点呢?或者这对孩子来说,才更有意义一点。
     其实,这一切并非我们家长能够规划就能实施的。就家长自身来说,99%的家长们,小时候的理想,和现在的职业根本不搭界,有谁能说一切就在计划内呢?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家长为什么还要在这样无从把握的变动里,去刻意规划一个孩子的未来呢?
     所以,我们家长能够做的就是让孩子拥有美好的童年时光,成功并不是父母现在能控制的事情。
      【链接】  什么是             成功?   现在家长对于成就卓越的极度热衷是一个很大的价值偏差。整个社会精神体系都是建立在商业意识的基础上,以钱作为衡量标准。我们对成功的理解越来越功利,以至于最后成功的标准都可以简化为挣钱的多少。三十年前我们在讨论,为什么我们的人生道路越来越窄?如果按胡子宏描述的前景,我们这一代孩子的人生道路似乎更加狭窄。为什么呢?!我想,很多国家的人对成功的认识并不像中国人如此狭隘。成功是什么?就是一个人能自食其力、不挨饿、心灵自由、得以自我实现,能够最大限度追求自我价值。从国家战略看,教育的目标对孩子的期望绝不能这么狭窄、短视,仅仅局限于考重点大学找好工作,这样过于片面了!从国家培养人才层面来讲,不是要培养多少精英、高管,而是让公民可就学、有所学、有所乐,能为其未来提供公平就业的机会。我们不应逼迫每个孩子都成为精英,难道智力低的学生不用活了?难道注定不能成为精英的平凡孩子就没幸福可言了吗?
     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
     作者   胡子宏
     儿子,今天爸爸给你谈的是:我与别人的爸爸有何不同。
先提及三个事例:一是李开复对女儿说,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二是郑渊洁在儿子18岁后,送给他两个礼物,一辆车和一盒避孕套;三是广西有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父母的教育秘诀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让他快乐地成长。
     几年来,我非常关心你的学习成绩。你肯定有点不耐烦了。瞧,李开复说了,成绩只不过是无聊的数字而已。我要告诉你,李开复曾经是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他给两个女儿提供的受教育环境和物质保障,是我终生难以比及的。李开复的女儿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开复讲“成绩是无聊数字”的同时,还说了句:“最重要的是你在学习,你需要的唯一衡量是你的努力程度。”
     李开复劝女儿不要在乎成绩,但给女儿写信时,又很自豪地提及女儿的“高中微积分第一名”。因此,你千万不要把成绩当作无聊的数字,依然要坚持刻苦学习。李开复的女儿其实留学不留学无所谓,他的家产和影响,足可以使女儿有个很舒适的工作。而你的成功要靠自己的打拼,因为爸爸没有李开复那么大的能耐。
     你是读着郑渊洁的故事长大的。童话故事为郑渊洁赚得盆满钵溢。在这种家境中,郑渊洁的儿子拒绝了校园里按部就班的课程,在玩耍中发展自己的人生。他去非洲旅游,回来后竟然瞒着父亲出版了摄影集。而像我这样的爸爸,顶多给你一些远游的路费。我们父子与郑渊洁父子不是一个档次,他的家教理论不适合我们。你作为平民百姓的孩子,依然要沉浸在校园的课程里,除了刻苦学习,别无选择。
     广西的学生考上清华大学,父母的教育秘诀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让他快乐地成长。这里,我们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快乐成长。我对你的学业要求很严格,有人曾经斥责我:“你给孩子施加了多大的压力啊,孩子能快乐成长吗?”儿子,你要记住,快乐成长与刻苦学习并不排斥。刻苦学习不意味着你放弃郊外踏青、暑假旅游、网络聊天和课外阅读;它只是要求你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去学习,不要分神,不要懈怠。而优秀的学习成绩,是你快乐成长的精神财富。爸爸对你的要求是,学习时,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浅尝辄止。闲暇时,那就由着你的性子,去玩吧,只要健康,只要安全即可。
     儿子,请记住,那些声名显赫的家长,因为家境的殷实,下一代不存在就业谋生的压力。一些教育家声称的“赏识教育”、“快乐成长”,那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说教而已。古训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倡导的就是对学业的刻苦和严谨。你刻苦学习的目标很简单:好成绩,好大学,好职业,好生活。
儿子,让我们一起踏踏实实地过好我们的平民生活吧。我们不会有“李开复”和“郑渊洁”式的奇迹。爸爸与别人的爸爸不同,爸爸其实又跟更多的爸爸相同———那就是渴望着下一代有个令父辈欣慰的前程。20多年后,你也会像如今的我一样,接过爱心的接力棒,对你的孩子讲述这些枯燥而丰实的人生道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