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走进小学课堂的实践探索 立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探究高考生物复习有效课堂的建立
教学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4期 总第4118期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4期  下一期
智能机器人走进小学课堂的实践探索
来源:常州市花园小学 作者:沈莲 发布日期:2010-12-20 15:18:37

     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如何让智能机器人走进学生课堂作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一、学生社团——突破口
     (一)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指导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且注重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对程序语言的摸索和实践,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在失败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机器人的制作中,大到整个结构,小到一个小小的限位,稍有不慎都有可能会造成失败,而社员们则可以通过失败的教训,逐步完善自己的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养成了“失败不灰心,回头找原因”的做事态度,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用。
 (三)按学生特点分组,不断挖掘潜力
     由于学校机器人社团是多组活动,指导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分组,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在团队活动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锻炼沟通技能,培养合作意识。
     二、校本课程——主阵地
     (一)重视硬件投入
     为保证能对各个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开展教学活动,学校每年均有对机器人教学的专项投入。2009年专门新建成一个100平米的机器人教学实验室,机器人校本课程的专项资金也在逐年增加,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基本的硬件保障。
     (二)加强师资培训
     为能正常开展校本课程,学校建立了一支对机器人技术熟悉、能指导学生的核心教师团队,并定期参加省、市级的机器人技术培训。同时学校成立了机器人校本课程教研组,充分发挥核心成员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吸纳更多的教师力量,并以此带动多门学科的发展。另外,定期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和校本培训活动,或约请专家、教授走进校园举办讲座拓宽师生视野,或针对教学、教材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因共同的兴趣团结在一起,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出更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三)自编校本教材 
     为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组建教师团队,集聚师资力量编写适合学生的机器人制作校本教材——《智能机器人》,为学生进行研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服务。为了让教材更具丰富性,我们积极借鉴一些公司出版的图形编程技术类的教材,把它们作为校本教材中的辅助资料;在实际的研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因为各种创意而制作出不同的机器人或者是其他形式的机械装置。教师可灵活地捕捉这些生成的资源,及时撰写成规范的案例,汇编成学生的案例集,作为校本教材的一个有力的补充。
     三、课题研究——试验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渗透相关的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二)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参观访问等。通过文献研究、外出参观、学习借鉴的方法,开发切合我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同时还要用其他方法研究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带来的作用与效果,并及时调整与改进研究方法和教育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进程:准备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理论学习阶段:认真学习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进行实验。实验阶段:制定操作的具体措施及方案,明确实验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总结、推广阶段: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本课题的研究,并在进一步实验的基础上撰写研究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和成果推广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学生素质显著提高:通过课题实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增强:教师对机器人普及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进一步学习机器人制作方面的技术;同时,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利用课程资源为机器人教学服务。形成机器人教学的有效模式:通过实践研究,能初步总结出应用机器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机器人普及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