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E教江苏•应用推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33期 总第6190期 2022年09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33期  下一期
区域推进“栖霞云课堂”的创新应用及实施策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詹继东 发布日期:2022-09-01 15:14:02

《南京市“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提出重点打造“三个课堂”,即:依托城乡结对互动课堂项目建设“专递课堂”,结合名师网络工作室项目建设“名师课堂”,依托全市名校资源建设“名校网络课堂”。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结合栖霞区的实际情况,构建区域推进“栖霞云课堂”的创新应用,探索出一系列线上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以期能为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

 

一、区域推进“栖霞云课堂”的意义


南京市栖霞区地处城郊接合部,需要加强区域共同体建设和名师工作室建设,通过“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构建校际教研、学习反思、教师培养、特色创建、项目推进的共同体,实现缩小学校之间差距的目标。因此,搭建了名师面对面网络直播互动授课平台——“栖霞云课堂”,放大名校校本特色课程的辐射作用,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新路径,为区域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助力,实现区域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二、区域推进“栖霞云课堂”的内涵


“栖霞云课堂”采用网络直播和录播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线上平台的连接作用,集结市、区名师资源,打造精品课程。“栖霞云课堂”网络直播内容丰富,大致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名师课堂,助力质量提升;二是创意课堂,展现名师风采;三是校本课程,聚焦学校特色;四是趣味课堂,促进幼儿成长。


三、区域推进“栖霞云课堂”的创新应用


1.为抗击疫情贡献新范例


疫情防控期间,“栖霞云课堂”组织区内名优骨干教师,采用直播和录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课程既涵盖语数外等学科自学指导课程,又包括科学小实验、美术线条画等特色课程。同时,坚持省、市、区、校四级联动的工作原则,积极整合省“名师空中课堂”、市“金陵微校”等教学资源,让课程资源更丰富开放,利于共享。


2.为质量提升提供新动能


“栖霞云课堂”线上教学系列课程免费公益,优质自助,高效便捷,助力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广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栖霞云课堂”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案例,先后获得栖霞区重点创新项目奖、创新工作奖和职工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栖霞云课堂”持续为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赋能助力,栖霞教育连续多年获得南京市教学质量优胜奖和教学质量管理奖。


3.为线上教学开辟新常态


“栖霞云课堂”面向全区幼儿园、中小学学生,常态化开展线上直播学习活动。如:每周一至周五下午的弹性离校时间和晚上6点之后,开展名特优教师领衔指导的“数学好玩”“巫婆讲故事”“科学创想”等特色直播课程,让学生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4.为教师培养开辟新路径


随着新形势给教育带来新的要求,我们站在教育改革创新的高度,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研培的融合创新,开辟教师培养新路径。“云端研训”“行知栖霞入职新教师线上培训”等常态化创新应用,助力教师通过线上远程研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和发展专业能力。


5.为精准扶贫提供新样板


为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在精准扶智中的作用,我们携手对口帮扶地区的教育部门,开设“互加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还组织金陵小学等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精准扶贫援疆项目“国语双师课堂”,让偏远地区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四、区域推进“栖霞云课堂”的实施策略          


1.坚持统筹规划与合作协同


采取企业和事业单位相互合作的管理机制:一是企业依托强大的技术优势,提供直播平台。二是区教育技术部门研究多种应用模式,开展不同形式的直播云课堂,并负责技术培训和支持以及数据统计。三是区教师发展中心根据总体规划,制订工作方案、协调推进落实、监督实施情况;精选直播云课堂授课教师,指导教师如何将直播课堂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学校作为落实主体,定时发布直播课程安排表,督促家长和学生参与学习,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定期检测学习效果。


2.坚持模式创新与培养融合


坚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充分利用“栖霞云课堂”新平台和新模式的优势,线上线下相结合,培养一大批适应“互联网+教育”的各类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区教师发展中心制订并实施了系列在线培训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3.坚持问题导向与科研引领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弹性离校大课表,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大规模在线学习的诸多问题,我们以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和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儿童‘弹性离校’的区域教学支持体系研究”为引领,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寻求破解良策,促进教育创新发展,打造栖霞教育新生态,以此推动“栖霞云课堂”应用的深化。


4.坚持云端研训与模式重构


发挥网络名师工作室和区域共同体的作用,提高研训活动效能,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打破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探索社群化、个性化在线教与学的新模式和新特点。


5.坚持以人为本与机制创新


名师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一名教师上课,全区乃至全国共享;教师劳动力得到了解放,解决了教师间的重复劳动和远郊教师参加线下研训路途遥远的不便;优质均衡教育业态得以形成,以共享的方式共建优质教育资源新路径;经过改版,平台使用更便捷;课程架构得以形成,从“千人培优课程”走向了全域提升教育品质的课程设计,形成了教师专题研修课程、学科教学自助课程和传承学科与地域文化的特色项目课程等系列。


6.坚持特色课程与个性需求


区教师发展中心充分发挥科、研、培、信息四位一体作用,统筹协调,融合创新。结合市区特色教师、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打造学校特色校本课程。通过项目驱动、区域统筹等路径,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和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构建“栖霞云课堂”,实现区域内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选择的课程资源。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