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引导 用好家校沟通平台共享孩子成长快乐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5期 总第4130期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5期  下一期
用好家校沟通平台共享孩子成长快乐
来源:扬中市实验小学 作者:黄雪梅 发布日期:2010-12-30 16:45:51

     【案例】
     周四接到教育科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位家长反映:老师将学生默写情况发短信告知家长,前几日还将班级单元考试整体情况发给家长,还算了班级平均分。该家长跟其他家长了解后发现老师是发的群发短信,觉得老师的做法不妥。
     这样的短信怎么会引起这位家长如此不满,以至不拨打学校向全校家长公开的24小时电话,绕过学校向教育局反映呢?我不由得想到前些日子有位家长在扬中热线上发的帖子,原因是看手机上接收的作业信息要翻看好几页,嫌麻烦,“恳请实小校长把学生的作业发到网上”。
     再看网上一家长的帖子:“这样下去,我们干脆请个家教辅导几个小时算了,老师每天都会告知今天多少人默写,考试满分,我们家长看了能没压力吗?”
     【反思】
     以上列举的看似只是几个家长的意见,其实折射出相当多的信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家校沟通方面,学校可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换句话说,我们老师还可以做得更好。
     一、摸清家长的信息,便于因人沟通
     一个班上四五十号家长,每个人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老师要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尽快了解、掌握家长的特点。比如,请家长填写基本信息,了解家长的受教育情况、工作背景、社区情况等。有些老师可能会觉得事情繁琐,尤其是新学期刚开始,工作头绪多,甚至质疑这样做的价值何在。可是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对我们家长的信息掌握到一定程度,我们与家长的后续交流才会有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选择适当的方式,便于家长入心
     现在与家长沟通的途径较多,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来与家长沟通。比如,有些家长是坐办公室的,喜欢上网,那我们就可以开通班级博客,将学生的在校情况有选择性地在网上呈现出来;有些家长白天工作忙,有急需与家长沟通的事,教师可以在其下班后电话联系。当然,我们传统的书面交流方式也不可忽视,我们可以用《告家长书》的形式告知家长有关事项,还可以写便笺告知家长孩子的进步同时希望得到家长配合的事项。在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上,怎么投其所好,的确不可小觑。
     三、推敲所用的词句,避免家长误会
     “校信通”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新鲜事物。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家长、学校、学生的欢迎。它可以让家长每天都能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地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
     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也看到了随意使用的弊端,因此各校都制定了相关的规定来指导教师们使用。这其中,遣词造句显得尤为重要。在使用“校信通”时,我们的教师要认识到群发短信的广度,针对全体家长的信息一定要推敲词句,避免家长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尤其是涉及到自愿订阅书籍报刊的,告知成绩的,更要好好地推敲词句,争取家长理解。我们建议教师发送有针对性的短信,让家长在百忙之中也可以轻松掌握孩子的基本动态。
     四、选择合适的时机,促使家长动情
     小学生可塑性强,天性活泼好动,再加上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这一阶段更需要家长和老师随时关注他们的成长,给予及时的引导。
     为什么有些家长反感老师的短信,甚至称其是“短信轰炸”?我认为那是我们选择了错误的时机。试想一下,8点多钟,刚刚把孩子送到学校赶到工作岗位上的家长,凳子还没焐热就接到老师发来的带有告状性质的短信或其他带来负面情绪的信息,这一天的心情如何能好?正在忙着烧饭或就餐时,接到教师发来的会让家长产生不良情绪的短信,家长的心情又如何?反之,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接到老师发来的作业信息,表扬孩子的信息,心情一定又大不相同。当然,孩子生病了,教师在第一时间拨通家长电话,家长的感激自不用赘言。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教师本着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的理念,我们就会更好地发挥各种平台的作用,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与家长共同分享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家校合力工作就一定会做得更好。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