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E教中国•融合创新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43期 总第6257期 2023年02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43期  下一期
如何依托“互联网+”实现精准助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曹伟 发布日期:2023-02-22 14:31:20

随着党和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了“有学上”“上得起”的根本性转变。农村困境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身体原因及遭受意外伤害、被家长遗弃等原因陷入生存和发展困境。为有效解决当前学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发挥资助育人的效能,实施精准助学,学校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改善农村困境儿童的身心发展作为资助育人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一、更新学生资助理念,改革资助育人新样态


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学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学校的资助工作要从传统的“救济型”向“发展型”资助理念转变,不断改革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样态。


过去,学生资助工作主要依赖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申报,但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意申请,导致他们上不起学。同时,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通常只考虑到在经济上给予困难学生帮助,缺乏对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考虑,从而出现了个别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愿意申请资助,或者个别困难学生在享受资助后觉得身边的教师和同学看不起自己等情况。


因此,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通过信息化实现精准助学,既能够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相应的资助政策,又能够避免他们出现各种顾虑和担忧,对健全和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丰富学生资助方法,实现助学向育人改变


传统的学生资助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资助申请和证明材料认定学生家庭经济是否困难,这样的资助方式工作效率较低,往往会出现较多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其精准性和实效性得到了显著增强,有效减少了资助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烦琐工作。


1.大数据精准定位,简化资助流程


学生资助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往往是对各种繁杂的证明材料和申请材料的认定。随着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的实现,利用大数据就可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定位,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从学生主动申报资助向“政策找人”的根本性转变。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化简化了资助流程,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复杂度。例如,通过互联网上各级学生资助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排查,能够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然后根据相关数据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主动上门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享受资助政策。


2.以人为本抓服务,扩大资助范围


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定位,开创了学生资助工作“政策找人”的新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这样的资助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型工作方式之精神。同时,学生资助工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宗旨,不断扩大资助范围,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资助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例如,传统的学生资助主要是通过现金发放的方式体现,这就导致助学金被学生胡乱花掉以及个别家长将学生的助学金挪作他用等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可扩大学生资助范围,由简单的现金资助向家庭资助转变,以此实现助学与脱贫相衔接的新格局。


3.精准高效促改革,深化育人内涵


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化处理减轻了工作量,提升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学生资助工作从简单的助学向育人转变。因此,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方向将是提升学生资助育人的价值,通过信息化不断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丰富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例如,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资助对象进行精准定位,以及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资助对象进行“跟踪”,为其提供精准化的服务。同时,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远程指导服务,化解困境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激活学生资助效能,落实资助育人新发展


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化能够不断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水平,做到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助发放精准。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困境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除了需要金钱上的帮助,还需要心理健康指导服务。此外,学生资助工作还要用好线上、线下两条宣传主线,激活学生资助工作的效能。同时要把资助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真正实现提高育人实效,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新要求。


1.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经济困难的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往往缺乏一定的安全感,缺乏情感交流和社会支持,而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有效促进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学校要帮助困境儿童增强社会认同感,打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困境儿童全面发展。


2.丰富学生助学形式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精准助学,改善学生资助工作方式。构建丰富的学生助学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效能,还能够降低学生的负面情绪。在形式丰富的助学活动中,学校需要将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目标,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助学育人基本框架。学校可通过实施财政资金兜底保障、学校结对帮扶、爱心妈妈关爱之家等新方法、新实践,不断丰富学生助学形式,扩大学生资助育人的成效。


3.增强助学服务意识


学生资助工作由传统的给予现金帮助的“救济型”资助向助学与育人相结合的“发展型”资助转变。因此,学生资助工作的重心也要向“育人”方向转变,要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进一步发挥学生资助育人效能的新举措。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助学服务意识,不能简单机械地进行现金资助,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人文关怀,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扶,既要满足学生基本上学与生活保障,又要能够温暖困境儿童的心灵。


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化能够有效减轻学生资助工作量,但并不是说学生资助工作仅限于助学,而是要以助学为抓手,发挥学生资助育人效能,有效促进困境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