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44期 总第6263期 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44期  下一期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面与路径 (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余胜泉 发布日期:2023-03-03 14:14:22

上期,本报刊发了余胜泉教授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面与路径(上)》,从“部门局部信息化应用、学校整体应用与整合、业务流程服务化重构”三个层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面与路径进行了阐述。本期,本报接续刊发余胜泉教授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面与路径(下)》,从“未来学校的组织变革、智慧教育服务新生态”两个层面,继续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层面与路径进行阐述。

 

未来学校的组织变革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第四阶段,各种主动智能的教育环境催生出各种更高效的业务流程,颠覆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和学校组织要素结构,形成新的教育组织新形态,师生更加关注更高层次的生命成长。


从技术层面上看,这个阶段的核心特征是物联感知、云网融合、主动智能。物联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学校环境中各类传感器、嵌入设备将与互联网联通,教学环境将具备实时监控、智能考勤、课堂监督、学习场景识别、智能感知学情、教学资源存储等诸多功能,而且教学环境边缘端搭载了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知识图谱、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分析、RPA等为核心的“教育智脑”,形成软硬件一体的网络空间,能够根据用户所处的情景自适应动态地感知用户需求变化,主动为用户推送所需要的资源、信息与服务,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挖掘隐藏规律,按需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助力教师教学任务的个性化实施,为每个学生形成可持续的、跨专业、跨学校的学习档案。


云网融合是网络架构变革和服务模式转型并行驱动,云和网高度协同。网络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网络资源云化,云计算根据业务需求按需调度网络资源,云和网高度协同实现网络资源弹性适配云服务,云服务依靠云化网络分布式地将服务部署到用户近端,保障业务应用高速稳定可靠。


云网融合中,一切皆为服务。服务提供商依赖于网络互联的多级云环境将基础设施、数据处理、教育资源、教育业务系统、教育工具等以服务的形式开放给各级教育单位,教育单位通过租赁或服务购买的形式按需引入教育应用以支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终端用户通过个性化服务空间随时随地访问专属的教育服务。


在云网融合的阶段,学校获得的各种服务既可以来自本校的软件,也可以来自区域,还可以来自国家平台、企业。教师只需要登录学校的平台,就可以获得区域的服务、社会的服务、企业的服务和国家的服务,不再是拥有技术,而是拥有了各种人的服务。


从业务层面上看,随着业务流程的服务化重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支持学校全员、全要素、全过程优化,将从关注业务流程到关注组织变革。没有组织层面的变革,数字化技术极有可能将传统的低效率流程升级为低效率的数字化流程。


在未来,不同学校的变革方向是不一样的,是多样化的,但转型的趋势是一致的,方向是确定的。未来学校的学习空间变革会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舒适性、健康性,具备人文教育性,促进学生交互;未来学校更强调多元融合,要与自然、社会、实践相融合,线上线下融合;未来学校的空间一定是技术丰富的,拥有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终端技术、动作识别技术、情感计算技术;未来学校一定是低碳的,绿色环保、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未来学校一定是公平全纳的,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是特殊群体的需求都能得到一定的满足。


未来学校的组织架构会发生变化。在了解了学生完备的学习数据记录与分析的基础上,未来学校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人际关系结构、社会性服务结构都会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


未来学校的决策模式会发生改变。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教育仿真模拟提供人机结合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更为科学的教育治理,可以从基于经验的、中心化的“集中决策模式”向基于数据和模型的、去中心化的“下沉决策模式”转变。其中,决策模式的转变涉及决策主体的变化。在集中决策模式下,决策主要由部门主管或学校领导者(一把手)做出,而在下沉决策模式下,决策主要由一线教师结合数据和模型做出,不仅提升了决策效率,还优化了决策质量。


未来学校的校园文化会发生变革。从奉行高度执行力、最优绩效的“刚性校园文化”转变到倡导以人为主、创造力和执行力相结合的“柔性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转变将极大程度地助力师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让师生主动参与到数字化转型中、能力有所提高,而且能让师生更有成就感,更强调帮助学生树立共同的使命感,关注学习,建设利于学习的氛围。


未来学校的数字化推进模式会发生变革。从以专职技术团队推进数字化项目的“独立运营模式”,转变到以业务负责人推进数字化项目的“融合运营模式”。其中,独立运营模式下的专职技术团队往往更关注项目落地而非运营目标的实现;融合运营模式下的项目团队,每个人都兼具两个角色,既是业务负责人也是数字化项目负责人,在业务运营目标的驱动下,既关注项目落地,又关注项目对教育业务产生的真正价值。


从人本层面上看,未来的教师要进一步将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科技课程整合能力深化为信息化教学素养,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意识、态度和行动能力。信息化教学不再是外部环境变化对教师提出的额外要求,而是成为教师教书育人、实现自身价值的自发行为。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创造性、个性化的教学实践,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心理发展,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适配的个性化教学资源、工具和服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职业倦怠,提升他们作为教师的幸福感。学生也可以在任何有需要的情况下,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实现“无边界学校”“无墙课堂”信息找人的愿景。


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智脑”能够利用数据挖掘工具从中挖掘隐藏规律,按需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提供可视化报告,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班级能力水平发展现状,助力教师教学任务的个性化实施,帮助每个学生形成可持续的跨专业、跨学校的学习档案,实现智能时代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智慧教育服务新生态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第五阶段,人与技术分工协作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会深刻地重构业务模式、工作流程和人际关系,人与技术将逐渐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构建出技术、教育实践、师生主体三者平衡的教育服务新生态。


从技术层面上看,通过算力网络、泛在计算实现数据无缝流转、自然共享,形成虚实互动、虚实共生、平衡的教育信息生态,支持各单位互联互通、数据流转、服务汇聚和资源共享,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教育服务加载和重组,为用户提供按需供给、主动智能的教学服务。


算力网络是以算为中心,网为根基,网、云、数、智、安、边、端、链等深度融合,提供一体化服务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算力网络的目标是实现“算力泛在、算网共生、智能编排、一体服务”,逐步推动算力成为与水电一样,可“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社会级服务,达成“网络无所不达,算力无所不在,智能无所不及”的愿景。算力网络可以打破不同终端、不同网络、不同设备、不同系统之间的壁垒,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实现透明的协同计算。各种系统要融入主流业务,连接起来,贯通信息流,在业务流转中使用数据、生成数据。数据无缝流转,形成以数据流转为核心的信息生态列表。这是核心技术特征。


从业务层面上看,技术将融入生活的各种空间。在教育教学中,技术像桌椅板凳一样融入日常教学,技术与教育服务的融合、人与技术的融合、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将形成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新型服务生态,学校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场馆以及社会公益组织之间能够互换共享信息服务,通过网络汇聚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人的智力资源能够跨组织、跨层级、跨领域流转,打破组织、层级和领域的边界,形成新的社会性空间,二者结合形成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性的、分布的、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空间。在这里,学习者拥有自由的时空选择、丰富的教学策略、充分的社会交互、实时的远程协作与协同,承认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承认教师在开放空间提供的社会化协同教育服务,评价结果也将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面向过程的发展性评估。新型的教育信息生态,愈发重视人、信息、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人与信息技术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三者的平衡,人与技术分工协作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将深刻地重构业务模式、工作流程和人际关系,人与技术将逐渐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共同构建智慧、平衡的教育新生态。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未来教育新生态中,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作用,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这种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学习空间,而是通过网络连接全球性社会,连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未来生活,学习也不仅仅发生在教室和学校里,而是终身的、全面的、按需获得的。学校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库,而是群体智慧发生裂变的节点,是分布式、流动的、开放的、社会性的、连接智慧认知网络的个性化发展空间。未来的学校是无边界的:教育既生活,学校既生活空间。


从人本层面上看,师生可获得丰富、多元、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服务,优质教育服务按需供给,形成良好信息生态,从以往教师、学生对技术本身拥有的关注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对实际教育和学习需求服务的关注,需要促进技术和人、建设和应用、技术与教育的协调发展,关注在既定条件下教育信息化系统的进化与互通,使教育服务生态系统最大化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的发展,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发展师生生命智慧。

 

结语


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被广泛认为具有为社会变革带来新可能性的潜力,其不断发展标志着一些传统概念和思维方法迎来了技术革新的挑战和契机,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和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我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终将从技术、业务、人本三个层面实现从部门局部信息化应用、学校整体应用与整合、业务流程服务化重构,到未来学校的组织变革、智慧教育服务新生态的路径转变,实现从单机系统、单点登录、数据中台,到云网融合、算力网络的技术提升。


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当数字技术与教育交织在一起时,数字技术生态系统能够为各种教育需求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而教育要想不断突破边界,走向更加开放、创新的局面,还需要智慧导航。智慧教育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智慧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二者双向赋能,共同推动着教育创新和变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教育行业必将迎来一场系统性的数字化革命。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