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E教中国•跨学科应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44期 总第6263期 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44期  下一期
如何将生物学跨学科实践与劳动课程有机融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函潮 雷楚燕 发布日期:2023-03-03 14:19:20

主题“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新增亮点。本文以教材中“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为例,探讨在跨学科教学的视域下,如何实现生物学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以便为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调动学生劳动热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一、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1.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加快建设好人才型国家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向于综合化、实践性。学校教育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面对社会对高标准人才的需要,学校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单一学科知识的讲授而忽略综合素养的提升,将很难培养出全面化、创造型的交叉人才。因此,学校内的学科教学要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融合各学科知识,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生物学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它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上的多项革命性突破,促进了人们对多种生命现象的深入探索。所以,在生物学学科上开展学科融合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和基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作为重要的学习主题,其中涉及了日常生活中劳动在内的多项活动。

 

2.新时代“考试评价观”的关注热点


STEM从课程组织形式上强调团队合作,通常以基于项目学习或基于问题学习等方式展开,通过跨学科融合解决真实世界中的现实问题。2020年修订的高中生物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将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STEM)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在实践活动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跨学科知识和能力间的横向联系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关注热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教学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铺垫,教师在教学时要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利用各种直观的手段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把多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以便应对难度逐渐提升的学业质量水平考试。


二、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教学价值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脚踏实地的劳动能够创造出源源不断的价值。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入,劳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劳动课程作为国家课程。


劳动教育具有潜在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参加集体劳动活动中,学会团结协作、乐于助人,在具备了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精神观念。劳动教育要注重实践引导,学生需要在课本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在做中学、学中做。从学科特点出发分析生物学教材可发现,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尤其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很多和农业种植相关的内容,为劳动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学课堂提供切实可行的素材。


三、跨学科视域下劳动教育实施的探索过程——以“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为例


艾伦·雷普克曾用“水果拼盘”和“混合果汁”来描述“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不同。真正的跨学科是混合果汁式的融合,要避免强硬地将各学科割裂,尝试寻找学科共通之处,在学科之间建立起动态、畅通的联系纽带。笔者今年任教学段为初中一年级,所授学科为生物学,在讲授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中“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对植物的生命周期只是简单的记忆,没有感性的认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反复研读教材,关注到教材中“植株的生长”这一节课外实践的内容是“对某种植物进行无土栽培”,这与劳动技术课程中“种植技术”的教学不谋而合。利用这一契机,笔者带领学生学习完种子的结构后,联同校内劳技课程的教师,共同完成“长草娃娃的种植”单元教学,设计了一系列课前、课上、课后的教学活动,探索学科融合视域下如何有效渗透劳动教育。


1.借助生物实验开展劳动实践


生物实验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方式,也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以农业上的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为情景,提问学生:为什么要选择清明这一时节进行播种?由此引出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因素这一实验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组探究,实验用到的种子为情思草种子。该种子即市面上售卖的成品长草娃娃里包含的种子。教师提醒学生在观察种子萌发时,如实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具体变化,为后续“植株的生长”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在参与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渐掌握实验设计原则(重复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通过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情思草萌发需要的环境因素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高效实施最终得到实验结论,在班级内分析交流。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其探究合作意识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逐渐提高。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成为实验研究的主体,掌握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很多技术要点,切实提升了动手能力,这将是劳动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学学科教育的有效体现。学生将自己实验过程中得到的实验结论与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农业种植谚语进行比对,更加坚信劳动人民的智慧来自生活,经验来自劳动。这种让学生亲身参与生物实验的方式,无论是对生物实验教学效果的深化还是对劳动教育目的的达成都具有显著作用。


2.跨学科知识迁移促进劳动教育教学


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到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活动。在生物学学科中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打破学科壁垒。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生物学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仍然是课堂的主线,仅在课堂中穿插其他学科的能力和知识素养。本单元的第二课时,结合劳技学科中“无土栽培”技术,完成长草娃娃的设计和制作。


“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涉及的知识点繁多,教师应带领学生跳出死记硬背模式,通过创设实际的劳动情境,促进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合理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下表所示内容即是生物学学科和劳动技术学科之间搭建起来的知识迁移桥梁。学生先利用生物学课上所学的种子萌发相关知识和劳动技术图纸绘制等相关知识,绘制长草娃娃设计图(如图1),突破种子挑选、摆放、培养等一系列难题。当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激发,主观能动性也被调动起来。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跨学科拓展活动,学生更容易接受。



利用“被子植物的一生”和“种植技术”跨学科迁移下的主题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现“做中学,学中思”,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体验无土栽培的魅力,提升劳动素养,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
学生完成长草娃娃的设计制作后,教师继续延伸课堂内容,丰富作业类型,从注重知识立意、方法再现向更注重学习思考能力培养与提升转变。学生把长草娃娃放置于第一课时实验探究所得出的适宜环境条件中,定期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完成长草娃娃养护并将长草娃娃设计、制作、养护过程书写报告。学生在本单元第三课时进行班级内交流分享,意识到自身在种植过程中生物知识和劳动技术方面的不足,不断积累经验,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体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逐渐形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图2为学生长草娃娃作品种植前后对比图,图3为学生作品。



四、总结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取得新进展的重要标志。生物学学科是初中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生物学课堂上开展联合劳动技术的跨学科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知识网络,逐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直观地面对事物的本质,提高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生物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熟练劳动技术步骤,从而树立劳动观念、传承劳动精神。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