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62期 总第6390期 2024年02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62期  下一期
基础教育迈向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顾明远 发布日期:2024-02-23 15:28:32

教育使命的变迁


在这些复杂的形势下,教育怎么办,教育使命何在?出路在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近年来,中央高度关注教育问题,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如《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任务要求,当前主要任务是要认真落实。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所说:当今世界的错综复杂和矛盾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寄希望于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个人和社会掌握适应变化并作出反应的能力。该报告还提出,教育应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在教育领域陆续推出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又称《富尔报告》,197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称《德洛尔报告》,1996)、《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2015)、《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2021)四大报告,从学会生存、学习的“四个支柱”到共同利益、社会契约等理念的提出,持续关注国际教育发展动态,都让我受益匪浅。几乎每一份报告都在讨论:面对教育问题,人类经历过什么?有什么反思?未来又应如何创新?


《富尔报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并特别强调“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两个基本观念,这两个观念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


《德洛尔报告》发表于世界经济经过七八十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逐步走向衰退的时候,也是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期望21世纪经济能有更好的发展、社会矛盾能有所缓解、环境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报告充满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并对教育充满了希望。在教育上提出“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但随后不可预知的世界动荡,《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顺势发布,带来了对“知识”“学习”“教育”三大基本概念的新定义:“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教育可以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


《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探讨和展望了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该报告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加剧了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利用超越地球边界,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都将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教育作为解决世界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支点,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期许,但它又需要回应关于重新构想“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报告强调,教育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强了我们对话和行动的能力,但要真正拥有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身亟须转型。报告抛出了三个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当我们展望2050年,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我们应该创造什么?报告指出,教育是我们贯穿一生的组织教学和学习的方式,长期以来在人类社会变革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教育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为我们打开新的可能性,并增强了我们开展对话和行动的能力。报告提出:“教育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的协议。”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是将人类联合起来,通过知识与创新塑造面向所有人的可持续和和平的未来,维护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强化教育作为公共行动和一种共同利益的形式。报告表示,革新教育需要新的教学法、课程、教师功能、学校愿景和教育时空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过去的优秀“遗产”——经过实践证明好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反,我们要继承好的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报告鼓励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术和研究中心到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研究与创新,鼓励全球团结和国际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合作,以推动实现这一对未来教育的重新构想。

 

数字化促进教育的变革


一是教育的概念变化了,学习的渠道拓宽了。以往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里进行,现在可以在多种场合、利用多种媒体学习,特别是在网上学习,在虚拟世界学习。学习已经不局限于学校,也没有年龄的限制,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结合,使得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正如《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所讲,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许多学习是非正式的。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


二是教育的目标变化了。以往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只重记忆不重能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今天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目标要改变,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人的思维,思维改变世界。有的学者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当前我们针对小学生就可以培养人工智能思维,例如编程、制作简单的小型机器人、无人机等,这都需要有人工智能思维。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活动当然是多方面的,科技活动是一种创新性、创造性活动,是培养思维的活动。


三是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如果说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体力,信息革命使电脑代替了个人的部分脑力,而互联网则把个人的脑力联系起来,扩大了人类的大脑,变成了人类共有的大脑。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各种知识,讨论各种问题,甚至人类的智慧可以共享。


育人方式在变化。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未来教育最重要的变化是要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或者与同伴合作,互相探讨。教学要改变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启发学生去探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互相沟通。要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合理地使用互联网,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性、项目化、合作学习。


四是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班级授课制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别需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促进了课程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学生选择的机会。


五是互联网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和知识的权威;学生已经不只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得信息和知识。当今时代的教师主要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教师是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作为教师的有力助手。大数据可以帮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实行“双教师模式”,即教师和虚拟教学助理,虚拟教学助理可以接管教师的日常任务,还可以帮助教师批改作业,替代教师一些机械式的劳动,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接触沟通,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对学生的指导和一对一的交流。


六是“互联网+教育”可以远程、免费地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互联网不仅使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在线上享受到优质的课堂教学,而且可以提高边远和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水平,较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针对“互联网+教育”我们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地运用,不可以滥用。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在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短板。有的教师对“互联网+教育”还缺乏应有的认识,不习惯在网上与学生沟通;软件还不丰富,有的地方硬件也不配套;等等。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别让教学被PPT“绑架”。当前我们的许多教师就是被PPT“绑架”了,教师要把教学的基本概念讲清楚,而不是只做一个PPT。当前,教师对互联网的运用不够充分,学生在个性化学习方面做得也很不到位,这里面既有认识问题,也有技术问题。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互联网使教育发生了重大的,也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但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不会变。《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提出,当今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回归教育的本原。教育是人的权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教育永远要把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放在首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说,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就是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使其能够过上有尊严而幸福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价值,就是通过教育,使其有知识、有能力、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有奉献精神,能够为社会、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技术永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不会变。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的成长需要有思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的指导、帮助。人只能由人来培养,不可能由机器来培养。


学习是人类集体的行为,个性化学习不是个人学习。《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指出,学习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教育不只是个人发展的条件,更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个人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展的。学校是学生集体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

 

总之,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蓝图已经绘就,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满信心地迈向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