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辩论会
声音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07期 总第4177期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07期  下一期
时事辩论会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1-03-09 17:42:25

     新闻链接:2003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全国各地高校都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进行招生考试的历史。到今年,自主招生的试点学校已由最初的22所扩大至80所,且以联盟的形式联合招考。
     日前,“复旦水平测试”(俗称“千分考”)拉开了今年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的序幕。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的联盟被戏称为“华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3所高校的联盟被戏称为“北约”;而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9所高校所组成的“卓越联盟”被戏称为“同盟”。3个招生联盟的笔试分别在2月19日、20日、26日进行。此外,2月27日也有多所高校进行各自的自主招生选拔考试。
     “北约”“华约”“同盟”逐鹿之战
     生源大战是否有违初衷
     反方   2月20日我省有千余名学生参加“北约”考试。而19日有6000多人参加“华约”考试。随即有论者称这次自主招生“上演的无非是一场生源争夺战”,进而质疑北大、清华拥有最优秀的生源却“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尖子人才”,因此“把精力放在生源争夺上,实际是本末倒置。”同时,一些“偏才”根本无法被推荐,更是无法获得名校的录取。北大今年甚至表态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
     正方   其实,高校组团联考属于自主招生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虽有关联却非同一议题,不可混同并以培养上的问题来否定自主招生的改革。
     相似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在学科建制、办学特色等方面具有一定相似度,因而对生源的选择也有相对的一致性。上述高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生源需求,所以联盟高校既强调联合又注重自主性,尽管设置了多门考试科目,但选考哪些科目以及每科成绩如何使用,则由各高校根据人才选拔需求自行决定。这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自主招生的本意。
     固然,高校联盟的出现,会使优秀生源竞争更加激烈。然而,生源竞争是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现象,任何一所学校都有权力通过良性竞争,获得更好的、适合自己的生源。各种自主招生联考将会增加更多的选择权,学生可以在联考的多所学校里挑选适合于自己职业发展的高校。

     挑选特色人才     还是“小高考”
     反方   比较学校、准备简历、填报名表、准备笔试……自主招生考试不是那么简单。为了测试,不仅学生、家长感到负担加重,中学的压力也逐步加大。由于联盟自主招生是新模式,加之有的联盟的命题方就是教育部考试中心,所以许多中学认为这样的考试“有助”高考,十分鼓励学生参与,并采取各种措施,以期增加学生踏入名校的筹码。
     事实上,通过推荐、申请获取自主招生考试资格的学生往往是学校的“尖子”。从高校自主招生的实际情况看,中学推荐报名的几乎都是综合成绩排名顶尖的学生,真正的“偏科生”很难获得推荐。目前经过自主招生选拔预录取和加分的学生,大多数和高考录取的高分学生重叠。自主招生的根本目的,不应是现在这种比高考更难、加重考生负担的“小高考”。
     “对学校而言,目前的自主招生,就是‘抢生源’的一种手段,这是自主招生的制度安排所导致的。期望目前大学的自主招生,能录取‘偏才’和‘怪才’,不过是不了解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一厢情愿罢了。”教育学者熊丙奇评论道。
     正方   今年联考时间安排得以错开,难度有所下降。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表示:这次测试命题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参照,不以超出中学大纲的知识为主要考查目标,但难度和创新性要求会高于高考。
     测试的结果并不仅仅是每个科目的测试成绩和总分,更重要的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份翔实完整的成绩报告单,通过深入分析考生在各个科目的考试成绩洞察考生能力的“高地”和“短板”。
     过去高中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一次只能选报一所大学,而由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时间相对集中,使得中学生基本上无法参加两所及以上大学考试。此次,参加“华约”考试的考生可以填报两所学校,参加“北约”考试的考生可以填报3所学校,参加“同盟”考试的考生可以填报两所学校。此外,各联盟的测试成绩也可作为联盟内其他高校录取的参考。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自我选择,如确有所长,则会有更多的机会。

     莘莘学子赶考忙
     反方   有的学生同时获得“华约”“北约”的考试资格,就不得不参加两次考试,而且更有一些同学还参加了本地学校另外组织的自主招生。某种意义上来看,自主招生联考比全国统一高考的竞争更为激烈,因为最终进入名校的多数学生即将在这些学生中产生。自主招生联考的同时,联盟内部也在激烈竞争。如有的学生参加了清华大学的中学生暑期学校,被校方看中签了协议,只要报考某专业就可获得约定的加分优惠。学生竞争太过激烈,负担太重。
     正方   取得更多名校的自主招生资格显然是必要的。一旦在自主招生考试后得到认可,考生将有机会在高考录取成绩上获得一定的优惠,这是自主招生的诱人之处。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介绍,自主招生加分有多个档次,最高可达60分。也就是说,经过认证的考生即使在高考中未达清华录取线,最高可以给自己的成绩加上60分,再与“裸分”考生去竞争,录取机会自然大增。虽然学生辛苦,可也值得。

     生源争夺是否公平
     反方   一些农村或外地学生来到大城市赶考,不仅体力、精力耗费巨大,财力物力也支出不菲。相比高考,这类自主招生要求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比较高,一些参加考试的门槛就是在省级、国家级竞赛中获过奖,而连参赛都成问题的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孩子显然处于劣势。普通中学学生也难以分到名额。
     正方   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陶正苏表示,现在媒体有一种倾向,总是说自主招生减少了农村考生的机会,实际上,大学在自主招生方面反而可以用自主权扭转一些情况。2009年,上海交大在江苏省预录取的考生中农村户口考生的比例,要高于通过高考录取的农村户口考生的比例。
     他表示,有些问题其实是基础教育的弊端。目前在上海交大,农村户口的学生确实少于城市户口的学生,“因为考试没有办法区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在近几年的自主招生中,陶正苏发现,一些均衡教育做得好的省份,比如江苏、河南等地,招收的一两百名学生可能就会来自100多所中学,而在有些地方招收的学生可能有一半都来自一所中学。
     由于目前国内的大学没有完全意义的自主招生权,因此有些想法还无法实现。

     七校互认
     减轻负担还是高手过招
     反方   著名评论员曹林说:北大搞个“校长推荐制”,清华就拉一帮高校结盟与之抗衡;清华拉7所高校结成“华约”,北大就成立个“北约”……所谓“减轻学生负担”,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掐尖抢招生源似乎已成高校招生传统,这些名校,本应成为高考改革的推动者,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教育资源去推进自主招生的改革。本不该像如今这样,为掐尖搞得乌烟瘴气头破血流,甚至合纵连横拉帮结派。中国的大学尤其是掌握着较多资源的名牌大学,应该在推进自主改革上有所作为,而不是纠缠于眼前的利益之争。应该联合达成共识:自主招生有着充分的改革空间可以挖掘,应共同为扩大自主招生权,推动高考改革而努力。但如今看来,这些高校出台的所谓“新政”,多数是为掐尖而设计的。
     正方   复旦大学招办负责人解释说,联考不是为对抗,是为减轻学生负担。打破千校一面的状况,考生所报高校不分先后顺序,既有利于学生选择,又有利于学校选拔,而且考察全面,免除了同学们舟车劳顿和重复准备的辛苦。
 

     编后语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刘进提出,自主招生考试到底是为了公平,还是为了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如果是后者,不必太介意学生的来源。但他同时认为,随着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当达到两个20%的时候——招生录取比例达到20%、开展自主招生考试的学校数达到20%,一定要关注公平问题。目前自主招生的话语体系都是“城市”的,无论是琴棋书画的特长竞赛还是以演说为主的面试环节,都将农村学生置于弱势地位。
自主招生联考与全国性的高考相比,题目无法预测,基本没有规律可循,只能“裸考”,也就是不加准备地去考试。一些老师和家长根据以往考过的同学叙述得知,这些题目不是平时所学,和教材“不一样”,着重考察能力,因此不用准备,全看平时的积累和知识的丰富程度。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陶正苏指出,高考要兼顾的面很广,包括地域、教学质量等各方面的差异,“顶多在最后一两道大题有些难度”,因此“高手没有区分开来”。名校选拔生源,需要区分度较高的考试,因此难度略高于高考是正常的。自主招生考试考查的重点不是考生通过大量训练获得的解题能力,而是重点考查学生在环境和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想象力、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到底如何解决当下自主招生的混战乱象,其实中国教育界不乏创见,如: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2月23日在该校网站发表文章,建议把高考分为“冬考”和“夏考”,通过增加一次冬考,改进自主招生;通过改革夏考,完善统一招生。但要实施,又谈何容易。
     可见,自主招生联考具有的选拔功能,仍然是以挑选全才为主,而非使得“偏才”“怪才”入得名校。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教育部明确指出,自主选拔录取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主要招收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
     现在这样做,是否有违初衷,是否公平,教育改革是将继续朝着国际化推进,还是行将搁浅,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