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是一种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形式。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发现美,实现美育目标。
一、抓住教学契机,奏响优美乐章
1.在情感交融中感受美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的机会,使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和熏陶,进而对音乐产生联想、想象并进行分析与判断,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价值观。笔者常常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氛围中感受不同的“情”,以“情”促行,以“情”激趣,不断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2.在操作性学习中体验美
操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音乐学习中,操作性学习注重肢体律动、手脑并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合学生的操作性学习活动,例如引导学生用身体表现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及情绪的表达等,促使学生将抽象的美转化为肢体具象的美,从而体会歌曲的创作情境及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的激情,唤醒学生内在的艺术灵感。
3.在自我探索中创造美
审美教育不仅是对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能力的培养,还应引导学生参与创造美的过程。学生用音乐表达情绪,或改编歌词,或改编旋律,这都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体现。教师要予以鼓励,并适时引导学生加以创新。例如在教学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时,笔者引导学生以傣族舞蹈的典型手势和律动编创属于自己的舞蹈作品。学生沉浸在创造美的过程中,美的种子开始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促进学科融合,共谱美妙篇章
1.音乐为课堂增添色彩美
在教学中将音乐和语文进行融合,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选用与文学作品基调相近的乐曲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让学生沉浸在文字与音乐互相交融的情境中,欣赏音乐作品的别样魅力。例如歌曲《春晓》原本是一首唐诗,作曲家利用儿童读唐诗时的语言音调及节奏特点进行编曲,使得歌曲整体旋律流畅、优美动听,歌曲朗朗上口又不失活跃的律动。
2.文学为课堂创设情境美
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旋律中“看见”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逐渐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例如《晨景》是一首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优美管弦乐,笔者在教学时,将其作为《四季之美》一文的背景音乐,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在学生欣赏乐曲时,配以文字描绘的意境,大幅提升了学生学习质量。
三、组织艺术实践,续写美好华章
要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师就要积极组织音乐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欣赏美,在音乐作品中拓展和延伸情感表达。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音乐的无限魅力,学校成立了各种课外乐团,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排练了大量的中西方经典作品。坚持每周进行一次排练、每个学期组织一次展示、每两年参加一次艺术节比赛,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乐器演奏的技巧、歌曲演唱的技能,还在乐团的日常演出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得到了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并对音乐产生了持久的热情。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学音乐知识是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和途径,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应借助学校这一主阵地来渗透美育,帮助学生涵养美感,树立用音乐美化人生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