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E教中国•本期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65期 总第6407期 2024年04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65期  下一期
跨学科主题学习推动下的课堂教学新形态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华 发布日期:2024-04-03 14:01:04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跨学科是基于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实必要进行的跨越学科边界、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进而实现认知拓展建构和问题有力解决的行动。其实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概念出现在新版课标中之前,已经有了诸多类似的实践探索。例如,学科内的“问题解决”、项目化学习以及多学科融合的STEAM学习等,其共同之处是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的视角、思想和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那么,为何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新版课标中被如此“青睐”?


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分科设置课程背景下实现学科课程综合化、实践性的积极稳妥的措施。


2016年,网上流传过一个帖子:芬兰赫尔辛基教育局正式下发通知,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芬兰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尽管后来这个帖子被证实为假消息,但仍旧反复出现,且浏览量都在10万次以上。这个帖子之所以备受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些人认为取消了分科课程就可以解决当前教学中一切的困难、痛点。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教学中主导的课程类型仍旧是学科课程,即分科设置课程。而“跨学科主题学习”概念的提出,既承认了分科设置课程的合理性,又认识到了课程综合化、实践性的必要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引领学校和教师站在整体育人的角度重新看待本学科的意义、价值以及育人方式。一方面,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可能取代系统的学科教学,而是与它相互映照、相互支撑、相辅相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是各门课程及其教师、教研群体,促使每一位学科教师都不得不从整体育人的角度来思考本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价值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式。每一位学科教师都不能仅以学科知识的教学来定位自己的职责,而必须立足学生发展,从育人的角度,以本学科为基地,主动跨界,利用、吸收其他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来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推进学科教学的整体改进。我特别欣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学生提出三个核心素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可见,分科设置课程能够让学生使用本学科独特的视角、语言、方法和工具,对现实世界产生系统、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学科思维去观察、思考、表达、改造世界,把学科、学生和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跨学科主题学习把创新实践提前到学生的学习阶段,是对未来社会实践的模拟与雏形实验,而这正是实现整体育人的重要路径。生活是不分科的,思想是不分科的,科学发现、艺术创作都是不分科的。有成就的“大家”,都不可能囿于单一学科,而是有广阔的知识和充实的心灵。这启示我们,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学校中只分别开设多个学科还不够,还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打破狭隘的学科偏见,形成整体育人的观念。学科课程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融会贯通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形成有趣的灵魂、高贵的品位,拥有对周遭世界永葆好奇的探索精神,发现隐匿的关系与规律,形成整体看世界的视野、观念与方法。


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在自觉探索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道路上的一种积极而又稳妥的课程策略,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


一、始终坚持教育性


教育性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和基本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可忽略其“教育活动”的根本属性,要让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获得自觉的发展。为此,要加强整体设计,增强活动的自觉性,杜绝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存在迁就、放任、重复、华而不实的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活动以支持和帮助,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社会情感技能、价值观、品格等方面获得切实全面的发展。


二、合理拥抱开放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要开放,也要有边界、有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放性源于其与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高度相似,即过程和结果都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无限可能性,正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魅力。然而,越是开放自由的活动,就越应该提前设置好边界和要求,要保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是有意义、有价值、有教育性的。教师要和学生阐明每一项行动在整体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对自己的结果负责。例如一位教师在布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环境地图绘制”的任务时,明确给出“地图三要素齐全、版面布局合理、绘制精良”的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学生“调查过程要完整有逻辑性,并能针对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这一任务涉及数学、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学生可以任选自己想绘制的内容,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但同时也具有明确的要求:通过数据分析与地图绘制,学生要经历自主审慎的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明确的要求和清晰的边界能够确保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保障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发生自觉的发展。


三、充分理解真实性


众所周知,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真实性,但在关注所谓“真实”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充分理解其中更为丰富的内涵——创设真实情境,关注虚拟的真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真实性,并非仅指自然生活中的真实,也包含“理论的真实”与“虚拟的真实”。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创设出的情境应是凝练的、典型的,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触发学生的真实学习。所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要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也要让学生在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里进行跨学科学习,去体会不同的真实感受。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类型


一、依据知识的功能定位分类


1.运用知识以解决复杂问题


即通过一个真实复杂的情境,将知识作为工具,实现知识的深化、扩展、迁移与整合,并从学科逻辑走向社会生活逻辑,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价值观。这种类型的学习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在关联的理解,帮助学生建构以学科知识为锚点的多学科知识网络结构,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多学科知识来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例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与新知识、学生必做实验的教学密切结合,充分发挥跨学科实践活动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整合功能。


2.利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


即把学生以前没学过的知识放置到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去学习。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三学段主题活动1“如何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知道负数在情境中表达的具体意义,感悟这些负数可以表达与正数意义相反的量,进一步发展数感”。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放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去学习,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化解这个难点,避免其跨越性及抽象性给学生带来的理解困难,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觉利用其经验,便于学生理解、体悟知识,有利于加强学生与学科及社会生活的关联,让知识变得可亲可近而非抽象、冰冷,避免学生思维窄化、僵化、刻板化。同时,这样做也是将学生的经验提升到人类共有知识高度的自觉活动。它赋予自发经验以意义,让学生产生与知识平等交互对话的感觉。


二、根据跨学科主题学习主导学科分类


1.单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即立足某一学科、“以我为主”自觉与其他学科建立沟通与关联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就这一类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而言,无论是“运用知识以解决复杂问题”,还是“利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知识”,都主要是从本学科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出发来确定主题和目标,设计活动和评价,也主要是从本学科的立场和教学目标达成的角度去主动选择“跨”向其他学科。从新版课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定位看,其涉及的主要是这种类型。这一类型的主题学习有利于引导教师以跨学科的视野重新审视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新版课标落实初期,以这一类型为主,教师会更加从容自信。


2.多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即多个学科因内容或方法互有关联而主动协商、共同形成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这种类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通常以某个复杂的社会性议题为核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想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进而理性思考、深度分析真实的社会实践问题。多学科融合共同解决一个问题,可以避免单学科学习可能造成的刻板化和僵化,引导学生聚焦问题解决,而非孤立、抽象地接受知识。这种类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各科教师的相互理解、信任和紧密合作,工作机制比较复杂,对参与其中的教师的水平要求也较高,既需要教师有对本学科内容结构及本质问题的清晰把握,也需要其熟悉相近学科的相关内容、方法以及基本思想,还需要参与教师能够在“同一频道上发生共振”。对学校来说,这一类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从相近学科做起,如理科类、文科类,之后再扩展范围,形成文理科互跨的大主题。

 

以跨学科思维探索学科课堂教学新形态


一、做好整体设计,提供支架


教师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过程中,要首先提炼出关键概念,明确项目的核心知识,而后根据提炼出的核心知识提出本质问题,从而提出驱动学生完成活动任务的“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项目型学习支架,如设立整体框架目标(任务支架)、配置适当的资源(环境支架)、组织科学的总结(反思支架),同时设计辅助项目活动的教学推进课型支架,让学生在独立学习探究中拓展实施途径,在项目支撑的具体情境中引发高质量的学科内思考,保证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发生自觉的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利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维,推动学科教学课堂的变革?例如浙江省特级教师袁晓萍在小学数学“比例”一课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了“绘制皮筋弹性的数据画像”的任务,通过提供数据记录表格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真实对象,建构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主动运用数学学科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以“低结构”的支持让学生产生“高结构”的学习,给学生带来怦然心动、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浮想联翩的学习体验,充分享受学习过程中探索、表达、理解、思考的自由。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詹妮弗·内格尔在《知识》一书中提到,“绝没有任何知识空荡荡地摇晃而从不属于人和任何主体,知识永远从属于认知者”。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实现知识和学生的再合体,教师的任务是把客观静态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借助知识进行推断、辨析、质疑、论证,实现二者的合体。


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经验改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是在其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当中切实发生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的本质知识向下一层层转化,直至学生的经验原型处,以唤醒学生的经验,再通过经验改造和经验提升,使其达到科学内涵的知识高度。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认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的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能动地改造和创造的工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让客观知识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体验转化为个人素养,用框架内的知识去探索框架外的世界,这就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构建课堂教学新形态最重要的启示。教育改革要迈好、迈实“小步子”,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其中的一步,正在触发和撬动着关于课堂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思路的深刻改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