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A3:E教江苏•智慧校园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466期 总第6413期 2024年04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466期  下一期
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巡礼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4-04-22 14:05:03

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融美共生,建构学校“智慧灵动”新样态


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秉承“融美”文化理念,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通过全方位完善和打造“智”管理、“慧”学习、“灵”评价、“动”空间,建构了充满智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美”校园,成就善学求美、善行尚美、善德至美、全面发展、完整生长的“美”儿童。


一、“智”管理:智能技术促进智慧决策


学校智慧管理平台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智能技术,将资源、数据、信息和应用流程,基于管理需求和人本服务的方式融合起来,使其互相关联,共享融通。学校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程序展开了相关智能管理工作,例如教室预约、教师特色课程上传等,让学校管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以数字智能技术为依托,对学校各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同时引入“翌学”平台进行教学质量调控与诊断。学校还通过智慧分析优化教育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方案应用实效。


二、“慧”学习:智能技术赋能素养提升


智慧学习的基石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二者相辅相成。为此,学校致力于智能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和智能技术与校本课程深度结合的开发;同时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融通于专项培训、教研活动、课程开发之中。


1.“融·乐课堂”:乐学、乐思、乐创


学校在建设“融·乐课堂”的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逆向设计,即教师从“输出端”的学习结果——乐学、乐思、乐创来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展学习评价。教师运用新技术采集前测数据,准确把握学情。通过“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金陵微校”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学习资源。各学科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中引入微课、“火花学院”等教学技术,为开展各类学习活动提供支持,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强化应用迁移。


2.“融·享课程”:动手、动脑、动心


学校校本课程的建构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跨界能力的提升,着力打造智趣乐享的数字课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心,助力其全面发展。从2017年开始,学校将数字技术与日常音乐教学结合,开展数字音乐研究,开发了普及型数字音乐校本教材《彩虹糖》,每学期拿出8个课时开展数字音乐教学,实现全学段、全覆盖。同时,学校与东南大学汉博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开发的“秦淮灯韵STEAM”校本课程中也加入了数字音乐元素,让现代科技、时尚艺术与传统文化产生碰撞。


3.“融·智研修”:想用、会用、善用


为了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全员培训。如今,全校80%以上的教师已能够熟练运用互动白板和“金陵微校”等智慧教学系统开展教学。学校以省、市、区信息化教学优质课评比为契机,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智能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研讨活动,帮助教师基于自身学科特点会用技术、用好技术。


三、“灵”评价:智能技术助力评价革新


1.综合评价,引领全面发展


“致美银行”智慧评价系统以“莲梅松兰菊”五种主题的“小荷花币”为载体,将德智体美劳五个评价维度细分为15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让聚焦学生能力发展的综合评价有了抓手。


2.鼓励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借助“小荷花币”实现线下评价与线上评价的融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通过“致美银行”智慧评价系统兑换“小荷花币”,系统根据每个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评价并累计积分,积分可以在“网上商城”兑换分数和奖品。此外,系统还能根据五个主题自动评选出单项荣誉,以及综合表现优秀的“融美小君子”,生成电子奖状。


四、“动”空间:智能技术造就开放空间


1.互联生态空间


努力打造更多开放式、多元化的互联空间,为学生营造新的学习生态,让师生适应数字时代的气息,感知数字化学习的韵律。学校着力打造绿色智能互联的校园环境,所有班级和功能室都配备了支持交互的电子大屏。


2.互动学习空间


努力打造丰富多样的智能小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学校有全市首家融音乐演示、教学、录音、采编为一体的数字音乐教学区——D.S数创音韵区,省内首家校园花灯体验馆——秦淮灯彩稚趣馆以及云端智慧学习空间。学校在云端设立“崇德小君子课程群”“融美小状元拓展阅读坊”“乐学小达人自主发展街区”等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最喜欢、最适合的内容进行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多元能力的提升。


3.互享新型社区


学校通过智慧校园构建新型社区,引入专业团队,并让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学校还与区少年宫合作,组织学生走进“智造创意空间”;与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签约,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实验室。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智慧的种子。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南京市创新基地校”……未来,学校将做足、做好智慧校园建设这篇文章,继续构建“美”的校园,成就“美”的儿童。

 

江苏省宜兴中学:“智”行校园“慧”享学习


江苏省宜兴中学为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学校从电子校园向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迭代发展,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实际,对照《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标体系》,及时制定创建实施方案,分步落实,稳步推进。


一、优化教学设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1.扩建安全校园网络


多通道千兆主干接入宜兴市教育城域网,有线、无线网络全校无死角覆盖,硬件防火墙、流控设备和网络设备管理服务器协同工作,监控学校网络整体运行情况。构建智能道闸、校园监控、电子围栏安全网络。每日校园广播、每周风华电视台新闻播报以及LED大屏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明厨亮灶监控系统、阳光食堂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为全校师生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校园一卡通为师生校园消费、图书馆借阅等提供便利。


2.升级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校有序推进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建设与升级。2021—2022年,对教学楼、国际部、实验楼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配备86英寸希沃交互一体机,同时配置智能扩音、智能灯光,高一“教改班”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实现移动教学与精准化教学的完美契合。


3.配置信息化专用教室


针对不同功能对专用教室进行个性化设置。例如创客实验室里的课桌是可移动的,能够根据学习需要拼装成不同布局,教学数据可通过无线网传输,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学习;创客机器人实验室可划分为工作台和机器人实验测试区两个不同区域;数字化实验室的课桌是便于小组讨论的六角桌,同时配置笔记本;等等。


二、创新管理,拓展区域资源建设


作为宜兴教育云平台建设的试点单位,学校秉承按需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尽力拓宽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方面的应用范围,厘清学校内部组织架构和部门功能,梳理学生资料查询、教师教研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实际需求。学校与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开发宜兴教育云平台,并依托宜兴教育云平台实现教学、教研、家校沟通、教学资源、智慧课堂等全方位智能化日常应用,积极参与建设区域资源库。


三、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智慧教学


1.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精准教学


课时作业电子化 宜兴教育云平台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出好平台格式下的课时作业。这就要求教师精选习题,提前一周编制讲学稿,讲学稿经过集体讨论打磨后定稿,再由学校安排教师编制相应的课时作业。


课堂教学个性化 学校积极研究大数据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市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举办大数据环境下的课堂精准教学研讨活动,引领校内教师探索不同学科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教学路径和教学设计方案,创新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方式研究及实践。通过备课组每月一次的组内公开课,总结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及典型教学案例,研究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大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定位,以及教师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


教学分析及时化 通过每天的课时作业扫描,进行常态化数据采集,教师可及时掌握学情。深度挖掘数据,全面分析,在横向、纵向的比较中了解任教班级的优势与劣势,便于教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习品质、学生成长过程、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等。


教育评价多元化 任课教师利用学科权限,班主任利用班级管理权限,通过数据可了解学生各学科的作业情况以及班级某学科均分在年级的位次等。这样一来,学科教师与班主任的指导将更加精准到位。在测试中形成的各种数据不仅教师可见,学生也是可见的。学生通过观察各种数据,可以更加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从而明确后续的努力方向。


教学管理精细化 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层面看,基于每一次的考试数据分析和答题轨迹,宜兴教育云平台清晰呈现了学生对各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了解每一位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状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最适合自己的题目,提高学习效率。


2.依托信息技术提升信息素养


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高,全员参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2.0培训,多位教师在“锡惠在线”“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分享教学视频。面对疫情“停课不停学”,开展线上教学,最大限度地减少客观环境对教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每年在各级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位教师在省级以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等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现有两个课程基地、7项省级课题、10项国家示范区项目。


3.立足信息技术创建社团活动


学校信息学社团旨在向那些在中学阶段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的青少年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给学校的信息科技课程提供动力和新的思路;给那些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竞赛和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计算机人才。近年来,随着信息学社团的有序开展,学校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信息学社团还注重小学、初中阶段拔尖人才的培养,成立跨校、跨学段的信息学工作室,培训信息学教练,指导社团日常培训工作。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总结智慧校园建设经验,深化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研训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以一流的信息化建设助力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镇江实验学校:打造智慧校园筑梦智慧教育


镇江实验学校坐落于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苏省镇江市区西部,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应用”的智慧校园创建理念,秉承优良的办学品质,镇江实验学校跑出了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创建的加速度。


一、高起点+标准:建好一流智慧环境


1.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围绕智慧校园建设的六个方面,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排定每月每周工作行事历,确保创建工作高起点、有次序、有效率、有成果。


2.落实标准建设


学校坚持“适度超前、整体布局、精心建设”的要求,牢牢把握住高标准建设关。目前建成的各项硬件设施、应用软件等均处于市区先进行列,吸引了市区兄弟学校和浙江、河南代表团入校参观。


3.建成智慧环境


实现千兆进校、百兆进班,无线网络全覆盖。每班配有交互式电子班牌,教室和多功能室建有交互式一体机。中心机房具备防病毒、入侵检测、上网行为系统监测等功能。图书室实现电子化借阅,建有可直播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系统。建有6个计算机网络教室,生机比达8∶1,师机比超1∶1。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平安校园”,师生通过人脸识别闸机入校,电子访客系统、车辆识别记录系统等在校园内广泛应用。


二、数字化+应用: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1.开发应用资源


学校通过校园网站、公众号、电子班牌等多种途径实现学校管理、家校共育、对外宣传、资源存储等功能。学校网站获评“全国中小学校优秀网站”“镇江市十大优秀校园网站”。学校配有超星电子阅读设备多台,内置电子图书50000册,每月更新500册左右,师生可通过客户端扫描下载阅读。


2.服务师生发展


教师100%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网上备课、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学生100%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创意编程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活动,5人获国家级大赛一等奖,6人获省级无人机项目一等奖,千余人次获全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

 

3.提升信息素养


学校坚持“在信息应用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工作理念,引进助力课后服务的特色网络资源,在培训、应用、教研、总结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评选中,3人获省级奖、10多人获市级奖。多人次获江苏省信息化论文一、二等奖,孙丹老师获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能手大赛特等奖,5人被评为镇江市教育局学校网站建设和应用先进个人,多人在省、市、区微课和课件制作比赛中获奖。


三、互联网+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新发展


1.智慧课堂教学


学校依托信息化课题“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基于创客活动的学校特色社团文化建设的研究”,开展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研究。学校建有平板录播教室,配合鸿合智能系统,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录播平台对师生行为特征表现进行分析与评估,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2.办公应用系统


学校充分利用汇学云办公管理平台,将信息发布、考勤请假、绩效考核、学生评价等整合,通过手机App或PC端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高效化、便捷化。


四、个性化+特色:引领学校信息化更好发展


1.助力特色发展


汇学云办公管理平台不仅全面覆盖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其还有一项最特别的功能——教学案一体化系统。教师备课—教研组研讨(第一次修改教学案)—教研组长审核(第二次修改教学案)—学科行政审核(第三次修改教学案)—文印室打印,这一系列操作均能在平台上完成,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2.助力特色课程


学校的信息化特色社团贯穿全部年级,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开设了机器人启蒙、WeDo机器人互动、Scratch创意编程、C++语言、无人机编程等课程,让学生徜徉在科技的海洋中,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一张张获奖证书。


3.助力课后服务


学校引进超星电子阅读云平台、数字博物馆教室等系统,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数字阅读、赏析、评价。建成400多平方米的全国首家道德童谣体验馆,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带给学生全新的活动体验。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不是散点般的,而是爆发式的。在今后智慧校园建设中,学校将进一步促进师生主动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发展新思路,智慧引领,融合应用,努力让镇江实验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实现弯道超车。

 

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实验小学:智慧赋能,助力新建学校跨越式发展


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实验小学以“为每一个孩子创造舞台、让每一个童年闪亮精彩”为办学愿景,自2016年创建之初就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新建学校跨越式发展为重要依托,努力打造智慧校园办学特色。


一、智慧探索,聚合技术赋能发展路径


1.谋绘智慧校园蓝图


学校以智慧校园建设作为新建学校实现优质办学和特色发展的突破点,出台《信息化教育教学2020—2025年发展规划》,设立“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心”为中层管理部门,每周召开信息化工作行政会,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激励保障制度,实现从“管理智度化”“设备智能化”到“教师智慧化”的深度融通,有力促进新建学校的快速发展。


2.构建智慧教育环境


学校以适应教师发展需求、学生成长需要为导向,着力数字平台建设,为信息化交互学习、虚拟现实仿真教学、跨校区线上教研做好保障。学校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运用,结合优质资源采购、集团资料分享、教师自主创作等多渠道,打造“线上资料馆”“掌上教研室”便捷化研学平台,目前平台中各类教学资源达5800余件,教师累计下载使用超3万次,有效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3.构筑教师成长路径


学校将常态化培训与技术创新应用相结合,形成制度化管理,单周开展教师信息操作技能培训,双周开展“网格化”青年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将信息化应用发展水平纳入“先进年级”“信息化应用先进个人”等评比标准中,鼓励教师融智汇趣、创新应用。


二、智慧运用,聚焦数字教育应用场景


1.线上平台实现高效管理


学校积极运用线上平台进行日常管理,目前已实现通过企业微信平台完成文件流转、会议组织、请假申请、公告发布、安全隐患上报等审批功能。2020年以来线上文件流转百余次、线上会议召开40余次,大幅提升了办公管理效率。在班级管理中,多次召开线上家长会,下发安全通知、疫情防控、重要活动等公告近30次,有效实现了教师管理系统化、班级管理规范化、班级服务精细化的建设目标。


2.图书借阅、OA数据助力高效分享


学校OA教育资源平台采用所有教师共建共享的模式,各班级可以通过班级一体机登录下载优质资源。“一卡通”图书借阅平台现已实现两个校区的图书联动管理,校园内的“移动阅读柜”、扫码点读等设备可以实现30000套藏书的异地借还以及3000套电子图书的线上阅读,有效提升了师生阅读素养。


3.名师引领结对教师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网络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网络名师工作室汇集资源、汇聚思维,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校长戴俊领衔“江苏省戴俊网络名师工作室”,副校长厉薇领衔“淮安市厉薇网络名师工作室”,与“江苏省陶涛网络名师工作室”“江苏省王大伟网络名师工作室”等开展联合教研活动,通过优质资源的共享促进区域教师专业成长。


4.创新应用转化优质资源

 

学校以校园智能技术平台的建设为基础,积极引进教学新科技,现已初步形成包括虚拟现实、平板推送等在内的信息化课程教学应用场景。


5.网络联动护航校区互研


学校创新探索“网络+”一校多区教研平台建设,融合区域办学资源,配建互动教研网络设备,开展网络化校际教学研讨活动。互动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模式,现已实现学校两个校区与其他集团小学三方联动的教研平台互研。


6.多样活动助力活力德育


学校把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与落实“双减”的大背景下,学校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沉浸式德育,开展“云行动”“云队会”等系列活动多达30余次,还多次开展“致敬逆行英雄”“传承红色基因”“云端体艺节”等反响较好的主题活动。


7.多重途径保障家校互通


智能化、平台化的家校沟通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打造智慧沟通的环境,实现多重途径的家校互通模式,学校通过校园电视台、班级群直播及企业微信等多种平台,形成与家长的定期沟通,企业微信平台的运用已成为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必修课。云平台的应用使得家校沟通更加便捷,疫情期间学校3次召开全校家长会,各班级分组分批次召开家校会议、开展线上家访等活动近100次。


8.信息课程提升学生素养


学校着力构建多元课程,配建智能化数字美术教室、创客教室、多功能社团教室等多个场域,将社团课程统一纳入学校课后服务内容编排指导意见中,先后开设机器人、航模、编程等76个校级、年级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舞台。


三、智慧共生,构思智慧教育全新样态


1.突出技术赋能,探索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方式


  学校将继续坚持以技术研究为主导的教师培养路线,定期开展新媒体新技术融合教学专题培训,优化信息培训方案,开展科技前沿教学应用的尝试与研究,带领教师探索信息化教学手段。


2.突出实践创新,探索智慧型课堂的教学模式


  学校将继续围绕智慧型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探索,在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上探索未来课堂教学的可能形态,将更多技术应用到课堂中,突出技术服务课堂、技术服务课程的理念,实现智能技术的常态化、创新型应用。


3.突出思维激发,探索智慧型学生的成长路径


学校将以虚拟现实功能教室为依托,构建学生虚拟现实体验成长中心。融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5G等前沿科技,为学生提供情境式、体验式、探究式活动环境,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及趣味性,全面激发学生兴趣,用科技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